思政课堂如何实现学生前排坐?

2017-05-24 18:44:00来源:大众网作者:
 作者:杨立蛟
  高校思政课堂“不景气”,学生进了教室纷纷向后走,前面空座一大片。老师一看场景心凉了半截,讲课更没精神。与之相反,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同学提前占座,第一排都坐满了人,老师倍感“欣慰”,上课充满激情。不同课程为什么反差这么大?思政课受冷落的原因是什么?思政课需要怎样改进?
  思政课教材有空泛的现象,需要进一步优化。教材中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全是简单地归结为为人民服务,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与反思力。教材过于偏重“高大”,讲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多,缺乏底线思维的要求,缺乏绝大多数人能做到的要求。教材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主要为为社会主义建设者。教材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不够,优秀传统美德内容偏少。教材对于理论的说服力、认同度挖掘不够,没有有效的入心入脑。另外各门课程内容有重叠的现象,教材编写横向联系不够。有的教材缺乏理论深度,学生一看教材感觉编写内容都知道,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背、中学背、大学还是背,一直浮在二十四字上,缺乏理论上的深化。
  教师评价体系有待改善,教师投入不够。教师精力在科研、在学科,忙着申报课题,了解学生少,备课时间少。教学评估时教学喊的震天响,教师晋升时主要参照论文级别、项目级别。教学也是看教学成果奖、教学论文与教学项目。而由于名额的限制,教学成果奖与教学项目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杯水车薪,难以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无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指导思想来回变,有时教师无所适从。今天教学重要,明天科研重要,后天学科重要。总体来讲最终影响教师职称晋升的是科研论文,尽管发出来少有人看,少有反响。
  教学改革的探索不足。我们对于教学研究与改革往往一阵风,应付上级、应付检查。而科研上下齐重视,年终重奖励。由于思政课的特殊性,改革怕犯错误,怕扣帽子。现阶段有些学校也进行了模块化、专题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有些学校根据互联网的发展,开展了网络教学。而我们对专题教学的科学性、专题的选择性等有待进一步讨论。改革者担心上级的认可度,惧怕承担责任,有时好做法也难以一以贯之。思政课改革有时也难以得到学校教务、人事等部门的配合与支持。
  完善思政课教材顶层设计。教材修订增强学生获得感,突出问题意识,讲清楚由来,要和中学政治在理论深度上拉开差距。教材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建立中国特色语言体系,能够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理论上能够折服。各门课程教材的编写者应紧密联系,处理好各门教材的理论交叉点的详略得当问题。有了好的教材,才更能更好地转化成教学体系。教材要接地气,教师愿意看,学生愿意学。
  改革教师评价方法,让老师愿意花时间投入教学。淡化职称评审时重点看论文、看研究项目,忽略教学效果的做法。要建立思政课教师的职称评价体系,重点看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准确把握,看理论传播的方向、方式、方法,看其能否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提高课堂听课质量。坚决避免那种不看学生反应只顾自己讲课的现象,这是一种没有责任感的表现。要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察看学生的反应,只要学生愿意听,积极融入到讲课内容中来,思政课就会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产生积极影响。
  深化改革,宽容改革中的缺点。思政课改革有时也难以尽善尽美、方方面面都照顾到。我们先让课堂活起来,达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目的;我们先让思政课堂讲授内容引起学生的抬头与思考,让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竖起来;我们先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积极建设者。我们先解决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正确认知与情感融入问题,学生可能一时难以建立起科学崇高的信仰,但随着以后社会阅历的增加,对事物产生深刻的理解,逐渐树立起坚定的信仰。我们应积极探索思政课内容的传播机制、研究青年学生的接受心理,让学生自觉树立起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