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现代喧嚣 让七夕节回归传统

2018-08-20 14:21:00来源:大众网作者:李新宇

李新宇

  又是一年七夕至。节日的氛围,氤氲在朋友圈里、弥漫在鲜花店里、飘扬在餐馆酒肆里……经过几千年的延续传承,我们硬是把特色鲜明的七夕传统佳节,过成了肤浅流俗的购物节、狂欢节、吃货节、秀恩爱节……

  七夕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一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本意是“乞巧”和“乞子”。相比西方情人节,七夕节的庆祝方式更为传统,更注重礼俗文化的仪式流程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孩乞求拥有高超的缝纫技巧因为在古代中国,女红的熟练程度也决定着女孩是否能找到良配。据古代习俗记载,妇女们会在农历7月7日晚上举行“穿针乞巧”的比赛,通过做些小物件来展示自己的女红技艺。“乞子”活动也是七夕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妇女们会把绿豆、小麦、黄豆浸在碗中,待其长出嫩芽,用红、蓝丝绳扎成一束,这亦称为“种生”。古代中国信奉多子多福,妇女们通过“种生求子”的活动向上天祈求而渴望拥有更多的子嗣,七夕节寄托着古人对美好婚姻的向往。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七夕节一度式微,人们接受了来自西方的快餐文化,追求高效,崇尚享乐,乞巧作为七夕节的文化标志之一,已被当今社会逐渐遗弃

  当下西方情人节在中国盛行,我们更应该反思,为何中国的传统节日会走向式微,甚至于端午节被韩国抢先申遗,除了我们对于自古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重视不够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传统节日中的许多习俗已与现代社会脱轨。在农村,七夕的夜晚,孩子们会在瓜棚下听牛郎织女说话,这一习俗在大厦林立的城市中已无法实现。因此,七夕节的原生态的文化内涵被人们慢慢淡忘,其仪式化的庆祝流程也被不断简化为“以爱为名”的看电影、吃饭等活动,其形式也与西方情人节的庆祝方式趋同。

  费孝通曾提出“文化自觉”概念,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需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其文化从何而生,如何发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深刻认识,简而言之,即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难过程,想要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身文化地位,需要在认识自身文化,理解并吸收多种文化基础上,去粗取精,取长补短,进而增强文化的自主转型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并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

  传统节日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精神经过漫长历史沉淀后孕育和生长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式的体现,失去了节日的依托,文化谈何传承。让七夕回归传统,让传统佳节保留原汁原味,这样的节日才是中国节日,这样的节日才有味道和气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