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不该再以取“洋名”为荣

2019-06-22 09:36:00来源:大众网作者:
蔡笑元

  近日,全国多地展开不规范地名整治工作。改名的重点是“大、洋、怪、重”,所谓“洋”,即是以外国人名、地名以及使用外语词及其汉字译写形式命名的“洋”地名,其中商品房小区是多发区。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移风易俗之举,不止是商品房小区,所有中国商品都该引以为鉴。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他还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顶着“洋名”的品牌,万难成为中国的代表品牌;为商品取“洋名”的商家,必然缺乏文化自信。此等风气不可助长,也不应放任。

  单论审美,现当代中国“洋名”盛行,本就是一股逆流。从语法本身来讲,相较从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德语、法语等语言,汉语语素组合能力强,语法规则不苛刻,单字含义丰富,音律抑扬顿挫、音节铿锵有力,在取名这类短语中有先天优势;从历史文化角度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会输于任何国外文化。国内一些楼盘滥用“圣地亚哥”“拉菲”等名,如果不知道这是楼盘,仅看其名,完全不知所云;穷究其文化渊源,无外乎就是对国外名人、名城、名胜等的生搬硬套。再看济南万科楼盘“海右府”,“海右”是山东或济南在古代的雅称,“府”指较高级的住宅,“海右府”可解释为济南高档住宅,完全契合楼盘命名表意要求,而且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有原创的新意,甚至有炼字的美感。两相对比,孰优孰劣想必大家心知肚明。

  国内之所以“洋名”盛行,无非是历史上被“洋文化”长期侵蚀的“后遗症”。从流行文化角度讲,近代以来他强我弱,文化输出伴随经济输出而来,“洋文化”大行其道也不足为奇,以至于“洋”字都有了“现代化的”含义。外国的商品往往意味着高质量,很多国内商品都想用“洋名”沾沾光。但这已逐渐成为过去式,中华民族正在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美国主动向中国挑起贸易战,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的日益强大。“中国制造”的形象也已悄然改变,优质、精品、创新等早已不是外国商品的专属标签。但是在取名等文化问题上,崇洋媚外之风积弊难返,已落后于当前经济形势。

  商家取洋名,归根到底有投机取巧之处。但现如今,取“洋名”不再能使商品显得“高大上”,反而因“洋名”过多,有了“山寨”之感,流于俗气。有些商家妄图用“洋名”为自己贴金,甚至掩盖自身商品质量的不足,最终也只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名噪一时的达芬奇家具,不仅用“洋名”,还用“出口转内销”的方式炒作,被扒皮后损失惨重。

  中国商品不应靠“洋名”这样的表面功夫哗众取宠,本土化、民族化的名称反而是更优选。很多国外商家反而在本土化方面做得恰到好处,“飘柔”“清扬”“海飞丝”等品牌名本土气息十足,简洁生动,有相当高的文字水平,很多人甚至误认为它们都是本土品牌。取名也考验文化功底,作为中国的民族品牌,理应挖掘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华为注册了《山海经》中的神兽,为自己的产品命名,其操作系统叫“鸿蒙”,芯片叫“麒麟”,有气势、有格局,寓意丰富。国外产品能顶着“土”名风靡国内,中国商家作为中华文化的嫡系传人,只要修炼好自己的“内功”,必然也能打造出有强竞争力的产品,获得长久的成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