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不是“万能筐”,岂能啥都往里装

2019-06-25 16:50:00来源:大众网作者:

曹瑞晓

  问责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不能泛化、滥用。一事当前,该不该问责、谁该被问责、怎样问责、问责到何种程度,关乎问责的作用和实际效果,关乎党组织的公信力。如果问责被当成无所不装的“筐”,“一有错就问责,一问责就动纪”,就会削弱问责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打击干部担当干事的积极性。(6月25日 中国纪检监察网)

  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问责,已经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可谁能想到,问责居然也会当成“万能筐”,啥都要往里装一装。例如,有的领导干部在推进工作过程中,激励手段匮乏,简单粗暴地把追责问责当作“口头禅”,以言语上的威吓取代纪律的威慑,以居高临下的冷漠无情取代同志之间的关心提醒。有的领导干部片面地追求问责数据的漂亮,把问责的数量视同于管党治党的成效,出了问题不分青红皂白一竿子打死,甚至热衷于搞从重处理、顶格处理。还有的地方会出现敷衍塞责,问责泛化成了“指标”,出现“凑数式问责”……一些问责或多或少正在走样,如此“万能筐”式的问责,还有何意义?

  诚然,问责是个利器,但要用之有度。“扶贫干部4分钟未接电话被处分”的不当问责事件;有员工早上9点在办公室喝牛奶,被开出问责意见单;有干部在扶贫手册中写错两个标点符号,被通报批评……类似这样的现象,或是过度依赖问责来推进工作,或是以问责代替整改,或是在日常管理中滥用问责,都模糊了焦点、忽视了重心、偏移了方向。

  问责不该是领导的“出气筒”,稍有不满,基层干部就成了“替罪羊”;问责更不该是领导整天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让基层干部惶惶不可终日,时刻防备着不知何时问责的话就从领导嘴里蹦出来;问责也不是推进工作的“万能药”,不管有病没病吃了再说,用多了就会产生“抗体”,甚至矫枉过正,引发“病变”。  

  问责被当成“筐”、离了“谱”等问题的发生,长此以往,这些小题大做的“问责”不仅会损伤干部干事积极性,陷入人人自危的怪圈,还会损伤执纪标准,让规矩和纪律失去刚性,从严治党流于形式。

  防止沦为啥都装的“筐”,问责就要严格依规依纪依法,从内容到程序都不能离“谱”。让问责的“板子”从严打下去,就必须打到位,同时完善执纪问责倒查机制,对没有将问责的“板子”打下去的执板者,从严追责惩处,绝不姑息护短,凝聚起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的共识,才能推动作风建设不断深化,才能不让问责沦为一种形式主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