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帽、富衙门的对话,谈的是另类“啃老”

2013-12-27 08:47:00来源:大众网作者:雨睿倾尘
作者:刘立峰
    黑龙江海伦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著名的“大豆之乡”。近几年,这个市一边四处“哭穷”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继去年成功戴上“贫困帽子”,今年又搬进竣工不久的“豪华衙门”。(2013年12月25日 光明网)
    在新华社记者拍摄的海伦市政府办公大楼图片中,笔者惊奇地发现13层的主楼光会议室就有25个,再加上两幢5层副楼,会议室多达40个。在八项规定改进会议文风的政策下,这些办公室里每天都开什么会呢?现在可能更多是尴尬、纠结、忧虑之会,尴尬的是“贫困帽子”下的“豪华衙门”已如烫手山芋不知何处安放。纠结的是当初一个拍脑袋决定将自己置身于媒体和人民群众指指点点之中,忧虑的是“八项规定”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深入下自己将可能被追责,致官位不保。
    海伦市:著名“大豆之乡”,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农业社会主义先进单位”奖状。1989年12月23日撤县建市,1995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1997年粮食总产26.7亿斤,在全国名列第13位。199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10.6亿元,1998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14个经济实力较强、辐射力最大的市县之一,“十一五”末,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95元,年均增速高达19.5%。
    我们看到,1989年就已撤县建市,可想而知其经济基础并不薄弱,但地方政府没有想着如何为自己县级市的荣誉而持续努力、添彩,名符其实,反而在看到国家对重点贫困县更多的财政救助和政策倾斜下动起了歪脑筋:穿着绸衫也要抢了穷帽戴。“全市17万农村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300元,70%的农户靠抬贷、借款维持生计……”,大力夸“穷”下,功夫不负“穷”心人,23年前撤县建市的海伦终于又成功戴上了“国家重点贫困县”的帽子,领导为此窃喜,“申贫”干部欢呼,全市上下“津津乐道”,唯人民群众没有看到“戴穷帽”的好处----国家的扶贫资金没有用在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或基本公共服务上,而是用在了提高GDP指标的经济产业项目。
    虽然说海伦市的豪华办公楼是用市中心的原办公大楼和土地换得的,但“贫困帽子”下的豪华衙门还是让人民群众看着添堵,也让在楼里办公的政府工作人员浑身不自在。对于置换豪华办公楼的原因,原市领导称当时忙于申贫,建政府大楼审批手续严格繁琐,只好“先上车后买票”。好一个“先上车后买票”,正是在此借口之下,中央级“楼堂馆所禁建令”11次下发还是难以阻挡全国一片豪华办公楼“雨后春笋”般竞相崛起。
    “先上车后买票”政府行为折射出部分领导干部权力的滥用和对国家政策法律规定的漠视。“穿绸衫抢穷帽”的行为背后,是“有钱盖大楼,没钱修水利”的民意指责。我们还看到,海伦为了长期戴稳“穷帽”,有些领导还要规划“保持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此种只想着啃国家财政的昧良心规划完全违背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存在这种思想的干部又何谈什么“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海伦市“贫困帽子”与“豪华衙门”的对话,谈的是另类“啃老”经验,值得国家相关扶贫部门警惕,笔者建议,存在此种投机取巧思想的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还是及时走走群众路线,接受一下思想教育,好好去“洗洗澡,治治病”吧。

初审编辑:韦国骞

责任编辑:韦国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