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环境下公民新闻的特点及影响

2013-07-31 16:37:00来源:青年记者作者:

    ● 翟梦杰

  “公民新闻”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但是它正式进入公众视野,却由于2000年初OhmyNews的建立。①该网站推行“平民新闻”制度,网站的任何一名注册用户均可成为OhmyNews的记者。在《我们即媒体》(《We Media》)一书中,作者Dan Gillmor对“公民新闻”概括如下:公民新闻,也称为“参与性新闻”,即公民“在搜索、报道、分析、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②

  “公民新闻”概念被引进中国以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寻找自己的位置。2009年,微博在中国迅速走红。势如破竹的发展速度及其独特的传播模式,为公民新闻提供了新的发展环境,也让公民新闻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微博环境的信息传播特点

  1.传播模式:“蒲公英”式传播

  微博的传播不同于其他媒介形式的线性传播或者网络传播,而是一种裂变式的传播。这种独特的传播模式被称作“蒲公英”式。信息就像蒲公英,每人吹一口气,就能将种子散发到更多的地方。身处各地的人们能够用一种不在场的方式,收到传播者“吹”来的“蒲公英种子”。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源头,也是散播者,这种发射状的传播方式,使得微博信息的覆盖面和扩散程度都让传统媒体无法企及。

  微博这种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为公民新闻提供了适宜其发展的环境,也将我们带进一个真正的全民发言时代。如今的新闻就如同新生的“蒲公英种子”,通过微博用户的发送,散布在各个角落,并生根发芽。

  2.传播渠道:双向性、交互性

  范东升教授曾针对Web2.0和公民新闻的关系做出如下阐述:公民新闻通过运用Web2.0成为现实,激发活力;Web2.0通过公民新闻体现其精髓和实质。③

  微博是Web2.0时代的产物。Web1.0时代,用户只能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并没有主动表达观点的意识;Web2.0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信息前所未有的互动、畅通。传统传播理论中的“枪弹论”等在网络空间不再适用。网民的身份从“信息接受者”变为“信息创造者”,从“受者”变为“传者”。而微博相比其他网络媒介形式更加便捷的发布、转发、评论等功能,则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双向流通和交互性。

  3.传播内容:新鲜、海量

  微博庞大的用户群每时每刻都在发布“新闻”。作为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发布信息时必须经过印刷出版环节;广播电视虽然可以进行直播,但受制于线性传播及时长容量的限制,要对信息进行编排删减。而微博基于网络这个大环境,能够容纳海量信息,不受容量限制。

  

  微博环境下公民新闻的特点

  与传统媒体及其官方微博相比,微博公民新闻呈现出自身的一些特点。我们以2012年底走红网络的“学习粉丝团”为例。

  从2012年11月21日起,微博名为“学习粉丝团”的用户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报道”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的动态。创建伊始,该微博粉丝量飞速增长,迄今已有125万之多。“学习粉丝团”的爆红,显示出普通民众对领导人一言一行的密切关注,也彰显了微博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1.新闻发布迅速、及时

  “学习粉丝团”对习近平行踪的“报道”十分迅速。微博配图很多都只有近距离才能拍到,其中不少图片还是首次发布。更新速度之快,让新华社、CCTV等官方媒体望尘莫及。

  而我们看到,“学习粉丝团”的很多微博都是通过手机发布的。这种便捷的新闻发布方式,也是微博相比其他媒介形式更适宜公民新闻的一个重要因素。

  2.语言口语化、接地气

  “学习粉丝团”的博文语言十分幽默、平和,尤其是称呼习近平为“习大大”,去神秘化的色彩让网友倍感亲切。与传统媒体及其官方微博所发布的新闻相比,更能体现出领导人亲和的一面。

  随着“学习粉丝团”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其博主的身份也越来越受网民关注。2013年除夕夜,美联社播发记者Didi Tang的文章,揭开了“学习粉丝团”博主的神秘面纱。原来这位被认为是习近平“身边人”的博主只是一个大学肄业的打工者,名叫张洪铭,而微博图片也大都由其他网友提供。

  3.互动、共享

  与其他媒介形式相比,微博的关注、转发、评论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互动和共享平台。

  截至2013年3月16日17点45分,“学习粉丝团”共发布650条微博,其中377条是原创,其余为转发。在所有博文中,含图片的有492条。博主称,这些图片大多来自网络,有的是粉丝贡献的,有的是转发自其他用户的微博。而每篇微博都引发了数百条甚至上千条转发和评论。可以说,“学习粉丝团”是众多网友对领导人工作、生活点滴记录的集合,也被更多公民所共享。

  

  微博环境下公民新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促进政务公开、社会进步

  “学习粉丝团”在某种程度上,是微博环境下公民新闻的成功尝试。2013年2月7日,微博账号“向李学习”的用户开始在微博上“报道”李克强总理的动态。从“学习粉丝团”到“向李学习”,彰显了公民参与政治、参与新闻的热情,让民众感受到了领导人的亲民,展示出中国开放、通透的政治生态。对政务公开、社会进步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2.激发民主意识,推动网络民主实现

  微博拥有比博客更加便捷、通畅的新闻发布环境。任何一个“草根”用户都可以是记者,只要他拥有终端,能连上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新闻。这激发了公民参与新闻、发布新闻的极大热情。这对网络民主的实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民主是电子民主的一种形式,即政治主体借助网络技术,以政治互动为主要形式,以网络空间为载体,培育、强化和完善民主的过程。④我们看到,微博公民新闻正在以自己独有的的姿态,推动中国网络民主的实现。

  3.微博公民新闻存在的不足

  目前的微博环境下,公民新闻刚起步,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缺乏专业性,新闻质量不能保证,错别字、病句等时常出现,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不便。另外,微博公民新闻的来源存在模糊性,有的甚至只是网友“听说”,借助微博的转发效应易引发谣言传播,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Dan Gillmor自己也对“草根媒体”提出质疑:是不是所有文化都是从坏中筛选出好来,从不可信中提炼出可信部分,会去确认人们能够从他们寻找的信息中获得可信度高的资讯?⑤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微博为普通公民提供了参与事件、发布新闻、表达态度的机会,推动了公民新闻的发展,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我们相信,随着微博环境的成熟以及公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公民新闻在中国会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也期待,它能为中国社会贡献更多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初审编辑:韦国骞

责任编辑:韦国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