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30)“爱心妈妈”为何沦为爱心“羞耻符”?

2018-04-20 17:23:00来源:大众网作者:牛乐耕

    编者按:仿佛就在不久前,“爱心妈妈”李利娟还挂着“大公无私”的头衔站在道德的峰巅,然而,就在一夕之间,一场听证会又摘下了“天使”的圣环:据当地村民介绍,李利娟是村里出名的“地痞”,多年以来,她打着“爱心”的旗号从事敲诈勒索,勾结黑势力占人田地,拒绝配合警方提取孤儿DNA,“爱心村”完全就像是“独立王国”。一石激起千层浪,武安市媒体披露李利娟的报道,得到广泛传播,将李利娟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微观(30)“爱心妈妈”为何沦为爱心“羞耻符”?

栏目编辑:牛乐耕


  中青报:“爱心妈妈”的两面人生为何天壤之别

  人性更是复杂的,不论是政府对于形形色色公益活动和公益组织的管理,还是媒体对各种“爱心妈妈”的宣传报道,都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和常识。政府既要确保公益事业不被个别人用来谋取私利,也不能将民间公益机构一下子“管死”。而媒体更要严守真实的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让各种各样的“新闻反转”继续消解自身的公信力。


  长江日报:“爱心妈妈”李利娟背后的社会问题……

  明知不合规,却选择默许,“爱心村”的问题也是基层治理的问题。面对不合法的“爱心村”、李利娟的个人影响力、村民的惯性思维这些交织在一起的问题,基层管理部门没有尝试去理顺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是任由其盘根错节地发展,最终为“爱心村”构建了一套无形屏障,在屏障的保护下,外力无法介入,问题越积越深。面对依然固化的地方风气,基层管理尤其要深入进去,找到问题根源,“搅活”默认模式。


  钱江晚报:“爱心妈妈”丑事暴露,凸显慈善监管缺位

  如果说无私奉献爱心是人间温暖的话,以爱的名义作恶,则令人非常不能接受了。近日,李利娟及其“爱心村”陷入了舆论漩涡中,我们或许不能止步于表面上的口诛笔伐,还要从更深层意义上思考问题。我们可以从类似案件里看到,慈善事件的实施者和受助者往往是单向的联系,受助者一般不会对前者提出质疑,而外界(也包括媒体)也很难对其中具体环节有有效了解,更谈不上舆论监督了,往往是在问题出现了,才会有媒体曝光,这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中国的慈善事业尤其是民间慈善工作发展任重而道远,但愿类似事件能给人们警醒的意义。


  光明网:涉黑的“爱心妈妈”是谁吹大的泡沫

  权力失控,骄矜乖戾。可李利娟并非权力掌控者,却在经济社会的版图上演出了诸般闹剧、丑剧,只能说,地方权力生态与公共治理出了问题。这问题,不仅绵延若干年,可能还关涉诸多部门。换言之,有多少人被李利娟蒙骗或欺负,就必然有多么庞大的黑恶之力在背后为其撑腰。慈善机构的问题,行政机关管不了;涉嫌犯罪的问题,司法机关管不好。这究竟是李利娟之“幸运”还是更多人的不幸?

  “爱心妈妈”卸妆了,狰狞丑陋的面目现出来了。现在更要追问的是:究竟哪些人、哪些力量,助长并支撑了李利娟和她“独立王国”的嚣张气焰?它们存在哪些明晃晃的失职渎职行为,又在背后进行着怎样的利益勾兑?即便这些问题属于杞人之忧,地方权力部门仍有必要谈谈:面对李利娟,他们忌惮的究竟是什么?他们维护的又是什么?

  潮退了,裸泳者现;剧散了,导演会出来谢幕吗?轰然倒下的人设,是李利娟的人生谢幕,也应是丑剧起底的开端。


  澎湃新闻:“爱心妈妈”成嫌犯:让爱心的归爱心,法律的归法律

  李利娟事件后,最受伤的可能还是民间慈善的形象和信心。民间收养行为当然需要规范,但也不能一概否定,如何引导和支持民间慈善事业规范、有序发展,让社会爱心不再“跑偏”,仍是需要思索的。


  和讯网:“爱心妈妈”被抓,多问几个为什么

  从袁厉害到李丽娟,民间慈善人物的轰然倒塌,无论如何,都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但这里面的教训或者荣辱,很难说只归于个体当事人。从民间慈善人物的“悲剧”式经历中,民间慈善人士和组织,慈善制度和监管部门,或都应该学到点什么。而回到个案本身,更期待“爱心妈妈”李丽娟能够受到司法的公正对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