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为了逐利热炒“小鲜肉”

2018-09-04 10:13:00来源:齐鲁晚报作者:朱文龙

  朱文龙

  “女性柔美,男性阳刚”是中国传统的性别审美标准和性别气质。近几年来,随着一些被称之为“小鲜肉”的年轻男演员走红,一些男孩逐渐“娘化”,在服装、发饰乃至心理上逐渐向女性靠拢,性别模糊趋势逐渐加剧,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忧。

  “小鲜肉”本意是指年轻、健康、有活力、长得较好的男性,如今特指一些男明星。他们身边有一大群“迷弟迷妹”,在社交媒体上一呼百应;甚至有位“小鲜肉”的一条微博评论超一亿,获颁吉尼斯世界纪录,让人瞠目结舌。就当今中国社会的宽容度而言,“小鲜肉”是可以存在的,中性气质可以存在,没有人有权力抹杀。但是,过分地追捧“小鲜肉”,使得阴柔化的形象成为男性形象的主流。不少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受到这些娱乐明星形象、角色过于阴柔化、柔弱化的影响,谈吐举止、穿着打扮也开始趋向“女性化”。

  值得注意的是,“小鲜肉”受到青少年的热捧,与一些公共媒体的热炒有着重要的关系。不可否认的是,“小鲜肉”有着数量庞大的粉丝,在“粉丝经济”所带来的高额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媒体忽视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只着眼于眼前收视率和广告收益,把“小鲜肉”们的事情不加分辨地一味拿来塞给观众,让青少年疯狂模仿,最终在“女性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个社会的健康运转,需要不同性别的个体各自履行自己的角色,并各自承担其角色所赋予的社会责任。如果“女性化”的男性在社会上的占比是少数,那就属于性别的常态分布,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不大。而如果“男性女性化”现象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到那时,男性也许无法承担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发展和构建正常的社会关系都构成了重大的影响。

  媒体主要的职责还是要“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眼下的一些“小鲜肉”对社会的贡献和本身的成就尚不足以使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奉为偶像,一些媒体不加甄别地对“小鲜肉”进行热炒,除了误人子弟,还有损自身的公信力、号召力。有鉴于此,媒体要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多宣扬一些符合大众期待的审美观念,多宣传一些符合社会正能量的人和事,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喜欢什么类型的明星都是个人选择,本无可厚非,但还是要提醒粉丝要珍视现实生活,不要对“小鲜肉”盲目模仿。而对于媒体来说,也不要在利益的驱使下,见利忘义,丧失底线。否则,终有被公众厌倦和抛弃的时候。

初审编辑:王封

责任编辑:刘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