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首页->房产  

 

房改:住宅市场化的推进器

来源:     2009-08-03

  日前,北京市决定在广渠门北里建设3万平方米廉租住房。这批住房将于今年10月正式
开工,2003年底交付使用,主要用于烈属、伤残军人等廉租家庭的实物配租。这是北京市继
公开摇号提供廉租住房后,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又一重要举措。
  为城镇最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正是我国深化城镇住房制
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市场体制为旨归的城镇房改
  遵照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有关住房建设和房改的重要谈话精神,20年来,我国城镇住
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的最终指向,是在我国城镇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
制相符的住房制度。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江苏常州、河南郑州、湖北沙市、辽宁四平四个城市开始进行
出售公有住房试点,国家、单位各给一点补贴。1987年,烟台、唐山、蚌埠等城市开始进行
住房提租补贴改革试点(提租发券、空转起步)。业内专家认为,提租补贴是我国城镇房改的
开始。
  1988年和1991年,分别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房改工作会议,房改被纳入中央和
地方的改革计划。1991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
通知》,提出合理调整租金,出售公有住房,实行新房新制度,职工拥有部分产权的公房五年
后允许出售。5个月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房改领导小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住房
制度改革的意见》。
  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指出房改的根本目的
是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积极推进租金改革,
稳步出售公房,加快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1996年,第四次房改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
一段时间以来的房改工作经验,上海的做法再次得到肯定和推广。
  1998年6月,世人瞩目的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提出,
从1998年下半年起全国取消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针对城镇不同收入阶层,
建立相应的住房供应体系;全面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取消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
货币化,是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史中划时代的一个变革,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将会
显得更为重大。
  1999年,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的一系列政策规
定。住房二级市场全面开放。同年8月、9月,在京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市进一步深化房改,
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房改方案先后出台;其相关配套政策规定亦随后
出台。至1999年底,全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出台了有关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方案及其配套政策。
  目前,全国住房分配货币化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大部分城市已在出台货币化方案的
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不少省市已陆续发放住房补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适用住房(安居房)建设保持了适当的规模和力度。1998年
以来,全国城镇经济适用住房竣工面积在当地中低价住宅总量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并以其功
能齐全、环境优美、质量优良、配套完善等特点,受到当地中低收入家庭的热烈欢迎。充分
体现了政府对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职能的廉租住房制度,取得了积极进展,并引起了良
好的社会反响。
  现在,一个全新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最低收入家庭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
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高收入家庭购买或租赁市场价的商品房。
  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影响深远
  自1991年发韧于上海并在全国普遍推行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
一项基本内容,是实现职工住房社会化、商品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是
深得民心的重大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的正确途径。近
10年来尤其是近5年来,住房公积金制度在解决中低收入居民家庭住房问题、改善居民消费
结构、促进居民住房消费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住房公积金带动了居民住房消费,促进了住房金融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01年底,全
国公积金归集总额为3326亿元,归集余额为2405亿元,职工买房、建房、退休累计提取921
亿元,累计向210万户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970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830亿元。
随着住房消费的启动,个人住房贷款迅速增长。截至2001年底,全国商业性和公积金个人住
房贷款余额合计已达6398亿元,是1997年底的33倍,首次超过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占消
费贷款余额的86%,基本实现了房地产信贷结构的调整。2001年商业银行新增自营性个人住
房贷款2255亿元,分别占当年新增消费贷款、新增各项贷款总额的85%、21.54%;住房公积
金新增个人住房贷款395亿元,比上年增长71%。住房金融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居民购房
的支付能力,已经成为居民提前实现住房消费的重要手段。
  为适应全国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防范住房公积金风险、提高公积金使用效率的需要,
必须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今年5月,国务院颁布施行了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
例》,并专门下发了有关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的通知,召开了全国住房公积金工作会议。
目前,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在建设部的具体指导下,各地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调整住房公
积金管理机构的工作,以健全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完善住房公积金监督机制为核心,正在
有条不紊地展开。
  促进了住宅市场新体系的建立
  有专家说,中国城镇已基本解决了住房短缺问题。而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的大幅改善,
住宅建设和房地产业连续多年的迅猛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住房制度改革立下了汗马功劳。
  近20年来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尤其是1998年以来住房分配制度改革的逐步推开,带
动了住房体制的整体转轨。住房分配制度改革是市场化改革的先导,也是住房领域一切变革
的中心环节;城镇居民成为住房消费的主体并直接进入住房市场,是彻底变革住房福利制度、
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的最终推动力。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理顺了单位和职工在住房问题上
的关系,切断了职工就业与住房的联系,减轻了国有企业的负担。城镇职工直接进入住房市
场解决住房问题,速度快、效率高,在2001年底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即达到80%左右的水
平,这在5年前几乎难以想像。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个人产权为主体的城镇住房产权
结构和较为清晰的住房产权制度,为市场发育奠定了微观产权基础。
  也正是房改的日益推进和不断深入,加速了住宅市场化的进程,以市场配置住房资源为
主的城镇住宅建设新机制正在形成。推进住房商品化、发育住宅市场体系和发挥市场机制的
作用是房改工作的重要任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新的住房制度带动下,住宅建
设和房地产业加速发展,并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住宅消费、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等方面,
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是近年来我国住宅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最显著特征。
  有业内资深专家指出,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和农村住房建设分别以每年6亿平方米左右
的规模快速发展,这个规模(城乡每年10多亿平方米)相当于全世界住宅建设规模的50%
左右,举世为之惊叹。住宅建设和房地产业每年的投资超过5000亿元,带动了冶金、化工、
建材、轻工等2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环境,并直接拉
动了经济增长。这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尤其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
化的改革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房改极大地释放了居民的购房积极性,充分地调动了市场主
体的消费潜能。同时,房改使目前全国80%的城镇居民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基本做到了“居
者有其屋”。居民有了不动产(房产),对于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已经起到并将继续发挥至
关重要的作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尤其是1998年以来的城镇房改,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从这个角度看,称住房制度改革是近几年来城镇诸
多体制改革中最为成功、效果也最明显的改革,这个评价是恰当的。    (中国建设报  袁仁标)


 


 

 编辑: yangshu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
下一条: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是大众报业集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新闻网站。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