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2002青年记者第八期 

 

“大报”与“大气”

2002-08-02 16:33:41 

    何为大报?
    党报就是大报——这是许多读者与报人的习惯说法。这当然是因为党报融“严肃性、权威性、指导性”于一身,能够为读者提供可靠、严谨的信息,能够及时把党的声音传递给受众。
    然而,大报还应该有另一个特征:广泛的影响力。
    不难理解,人们之所以称“党报就是大报”,是由党报先天的地位与职能决定的,而“广泛的影响力”则不仅仅源于党报固有的特点,还取决于它是不是一张真正的新闻纸,能不能把读者关注的新闻及时、准确地报道出来。笔者以为,两者一点也不矛盾,而且,党报只有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大报。
    在大众日报提出“创一流省报”的同时,解放日报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立足上海,辐射华东,影响全国。显然,这都是党报向真正的大报迈进的号角。可是,如何能够辐射周边?怎样才能影响全国?各有各的妙招,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大报必然大气,惟有大气才可能成为大报。
    这里所说的大气,并不仅指版面处理大气,而应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与形式。
    在笔者看来,内容的大气应该做到三点:
    首先,完成党报职责,彰显党报优势。
    这要扮演好两个角色:对下,及时、准确传递省委的重大决策,使读者迅速、全面了解省委的意图;对上,快速反馈下情,对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情况予以及时报道,为省委决策提供依据。做到这些,党报才能凸显其“严肃性、权威性、指导性”,才能在读者中享有较高的信用度。
    其次,不能讳疾忌医回避敏感事件。
    山东人关注发生在山东的事,能不能把本省的新闻报出来、报全面,直接影响大众日报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曾经有过这样的事,10年前省城发生一起煤气管道爆炸事故,大众日报近10名文字、摄影记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赶到了现场,采访非常细致全面,方方面面的配合也很到位,但第二天,读者却没能在大众日报这个山东最权威的媒体上读到关于这次事故的只言片语。直到好几年之后,关于此事应不应该报道的讨论仍在继续。有位老报人直言不讳:事故不是好事,但报道不等于事故,不报也不等于事故没有发生,况且,大众日报不作报道,更不等于此事就没人知道。与其让消息在人们的口头传递中变形走样,引起各种各样的议论、猜测,远不如让大家了解真相,以正视听。
    类似的新闻能不能报出来,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几年,这方面的制约越来越少,因此,当烟台海难、曹县高考案、莘县液态氨泄漏事故发生后,大众日报都作了及时报道。事实证明,这些有关“负面”的报道不仅没有引起人们的恐慌、社会的不安定,反而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事情真相、党委政府快速高效的处置,有助于事件的善后工作。无形之中,这也提高了大众日报在读者中的地位。
    再次,及时报道重大时事新闻。
    山东人并非只关注发生在山东的事,能不能向读者提供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从一个方面决定着这张报纸的影响力。如果囿于一隅,眼睛死盯着当地而对外面的世界不闻不问,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井底之蛙。不管它在当地发行量有多大,哪怕是人手一份,在读者眼中它也永远不会成为大报。
    这几年,大众日报逐渐加大了报道国内外新闻的力度。在增设了视窗(国内新闻)版,扩大国际新闻版的同时,两个要闻版也时常突出处理国内外重大新闻。在“北约轰炸科索沃”、“朝韩首脑会谈”、“巴以冲突”、“美国9·11事件”等许多国际大事的报道上,要闻版与国际新闻版常常是联袂出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年,总编们要求要闻版“尽可能地每天推出一个亮点”,其中很多都是时事新闻。“神州3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我国科学家率先绘出水稻基因图谱、我国进行磁悬浮列车试验、新医疗事故鉴定条例出台等重要国内新闻无一不出现在一版的显要位置,且多数都是组合式报道。以2002年7月5日大众日报一版为例:当天有两个焦点,一是西气东输工程开工,二是黄河调水调沙试验开始。一般说来,黄河调水调沙试验对山东的影响更大,因为“悬河”主要在山东境内,试验结果直接作用于黄河山东段的治理,我省上下对次非常关注,总之,处理好这则新闻是情理之中的事。问题在于,西气东输工程应该如何处理。就惯常的思维而言,西气东输并不经过山东,似乎意义不大,况且当天的版面上已有一个看点,大可对此淡化处理,在报耳发个消息了事。应该说,这种想法就是“眼里只有山东”的结果。但当天的值班领导和编辑是从另一个视角判断此事的价值的。目前,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迅速,自然环境也在持续恶化,发展清洁能源已迫在眉睫;此工程总投资达1400亿元,大部分是在西部,将有力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工程横贯10个省、市、自治区,巨大的投入也将有利于促进这些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的经济效益的提高。此外,此工程不从山东经过并不意味着与山东无关——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结构调整,必然对山东这个产煤大省有着潜在影响。再说,它也是我国“十五”期间规模较大的项目之一。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值班总编决定予以突出处理,发消息的同时,配发图片、资料,让读者对“西气东输”有个直观的了解。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当然,内容的正确选择不能取代科学、合理的表现形式,“处理得大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内容的补充甚至是深化。不同媒体报道同一事件,其中高下拚的就是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评判一张报纸是否大气,考察其版面处理是不可或缺的。
    2002年4月15日,国航一架客机在韩国失事。国内各大媒体对此都有报道,但处理各不相同,报道效果也相去甚远。
    4月16日,解放日报在报耳下发一综合消息、一航线示意图,总计3栏25行高;新华日报在报耳处将坠机、江主席指示等3条消息合而为一;辽宁日报在报耳刊发江泽民等向罹难者表示哀悼的消息的同时,在一版左下刊发客机失事消息,配发一张两栏现场照片。
    当天,大众日报一版拿出了近三分之二的版面报道此事:合并新华社国航一客机失事、江泽民指示全力善后两条消息,置于右上以六栏刊出,其下配发5栏宽现场照片、航线示意图、失事客机资料照片、11名中国公民幸免于难的消息及国航简介和影响飞行的气象因素等资料。
    后来,许多读者与省内报界同行说,没想到大众日报能够这样处理。一位来自上海的专家更是直言:“关于‘4·15’空难,所有的省报,能做到这个程度的,惟有大众日报一家。”
    无论是读者还是同行们的反映,都说明一个问题:这样处理没有错。同时,事后没有来自任何方面的压力对此表示非议也说明:这样处理没有过。
    “大事大处理”,这是报社领导对大众日报的一贯要求,“4·15”空难的报道只是其中一例。去年,大众日报关于申奥成功和“9·11”事件的版面处理,也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成功之作。
    孙宏弢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不攻自破
下一条:一次采访就是一次学习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