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青年记者2004年第八期 

 

“三贴近”让典型报道更具吸引力
郭光华 汤旸 
2004-08-12 10:59:34 

  当前,不少典型报道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典型人物缺乏吸引力,不易被受众接受。这主要是因为典型人物与受众距离太远,难以让人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笔者认为,在典型报道中提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解决典型人物缺乏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贴近实际:抓住典型的时代特征

  穆青曾经说过:“能否高瞻远瞩地提炼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并且从这个高度来表现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思想风貌,就成为决定人物通讯成败、优劣的关键”(《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时代特征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我国已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先进典型的时代特征,与今天市场经济体制下典型的时代特征有很大差别。如果仍然以过去的模式来报道今天的典型,就会产生隔世之感。
  当今社会是一个讲究科学、讲求效率,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社会,那些不顾自己身体一味蛮干的做法早已不再提倡。但是,有一部分记者还是喜欢将典型人物写成“带病工作,最终累倒在自己的岗位上”。范敬宜任《人民日报》总编时曾批评有关“铁法官”谭彦的报道不近人情,指出他的肺“烂得跟蜘蛛网一样”,却仍然坚持工作的描写有悖科学观。还有关于科学家袁隆平的报道,说他为了工作不顾个人身体,最后累倒在试验田里。袁隆平知道此事后给予了澄清,说自己并没有不顾身体而累倒在试验田里。这充分体现了老科学家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同时也表明了我们的记者仍未摆脱典型报道的固有思维模式。这样的报道连“典型”本人都不认可,又如何能够让受众相信呢?
  再比如对赖宁的宣传。过去我们的媒体将赖宁定位在一个奋不顾身的“救火小英雄”的高度上,在全国提倡“学雷锋,学赖宁”。但是,从今天的角度来反思过去,就有不少人提出,赖宁牺牲时只有14岁,还是未成年的少年,这样的宣传与《未成年人保护法》是相悖的。

  贴近生活:写出“典型”的“平民性”

  过去,我们总爱将典型人物英雄化。其实,英雄也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只要是真实存在的人,就不可能完美无缺,就不可能“高大全”。以往我们的典型报道在报道英雄人物时,都要强调人物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毫不犹豫地放弃自己的利益,似乎英雄都是不近人情的。比如,写法官就一定要写他大义灭亲,写党员干部就一定要写他(她)为革命抛家弃子,写救人就一定要写他毫不犹豫地冲上去。这样的典型报道离实际生活太远。因此,新时期对典型报道提出了新要求。事实证明,贴近生活原型的“典型”更让人们尊敬。

  贴近群众:让“小人物”唱主角

  如何写好“小人物”,一直是典型报道中的重要问题。首先是“写什么”的问题。过去有许多“小人物”是无法进入记者视线的。平常人只有做了不平常事才具有新闻价值。似乎如果人物不是为党为国家献出鲜血和生命就不成其为典型。这样,一些在工作岗位默默奉献的“小人物”就被我们忽略了。1998年有一篇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老阿妈和她的国旗》,记述二十多年来,每逢节假日,一位藏族老阿妈就会在自家房顶上升上国旗,一件小事坚持了二十年,老阿妈用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她难道不是爱国的一个典型吗?这位老阿妈虽然不是什么有名的人物,我们甚至不会记住她的名字,但是她的行为却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怎么写”的问题。过去的典型报道也写“小人物”,但是喜欢将“小人物”一味拔高,只写他高于常人的一面,却回避他常人的一面。有一篇写苏州女工杜芸芸的通讯,只强调她对15年前将个人所得的10万元巨额遗产无私捐给国家无怨无悔,而她如今所在的企业不景气,本人濒临下岗,丈夫离她而去,面对这样的现状,杜芸芸怎么想的?文章却没有回答。只写杜芸芸怕和女儿一起上街,因为一上街就要花钱。女儿觉得不解,责问母亲当初为何要把10万巨款捐献出来,母亲回答:“女儿,你年纪还小,要好好读书,将来报效祖国。”简直答非所问。这样的回答连女儿都说服不了,对受众更谈不上吸引力了。
  上海《青年报》曾以《徐虎的七情六欲》为标题,在写徐虎崇高的思想境界的同时,也写徐虎日常生活的各个侧面,比如写他为妻子的生日去精品店买两件玉雕的小老虎和小兔子,写他面对提拔升迁、报酬奖金、家人抱怨等问题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常人可能有的想法,徐虎也曾有过。这样的人物既是“典型人物”,可以教育群众,又是真正的“小人物”,贴近了群众。○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