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青年记者2004年第五期 

 

读图时代对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应对
张柯
2004-05-11 16:02:48 

  纸介媒体已经进入“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读图时代。那么读图时代对纸介媒体新闻摄影队伍的最大挑战何在呢?我想,其一,摄影工具的飞速进步对新闻摄影队伍带来了挑战;新闻摄影队伍整体凸显新闻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准备不足。其二,新闻图片的生产、加工和使用需要机制创新。

  一

  在读图时代,传统新闻摄影记者面临的地震既来自“造图机器”——数码相机的飞速进步,又来自“造图机器”高速繁殖出新一代“造图人”。“造图人”自身的新闻素养文化底蕴乃至思想深度能否跟上时代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只要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 ,如今一些老摄影记者长期练就的图片绝活在日新月异的摄影工具面前成为明日黄花。购置数码相机好比购置家用电器,消费者已经不明白什么叫做一步到位。你购置的“数码”从商店柜台拿出来的时侯,它的换代产品可能已经研发出来。随着数码相机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相机的高智能化使照相机的功能由过去不可能成为今天不可思议的可能。目前数码相机的像素可以达到1000多万,已经达到或接近胶片的成像质量;相机储存卡(CF卡)已达到几个G(相机可储存几百张甚至上千张照片,省却了胶卷安装与携带的种种麻烦);拍摄效果可以随拍随看,可以现场通过手提电脑对照片进行制作加工和网络传输,无论是图片亮度的增减、色彩与背景的处理、还是图片的快速传输,这些往日靠摄影者的拍摄技术、暗房功夫、冲扩设备联合解决甚至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已经被数码相机和电脑轻而易举地一次性解决了。数码相机的问世打破了专业摄影师对摄影工具与技术的垄断,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字记者,如果他对摄影有兴趣且对摄影构图有起码的直觉与悟性,熟悉电脑,只要他能耐下性子看完数码相机说明书,他就等于跨过了许多老一辈新闻摄影记者跨了多少年才跨过的相机“器物”层面的门槛,杀进了摄影竞争的快车道。假如他再拥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在新闻摄影中胜出是很自然的事。目前许多媒体都给文字记者配上了“数码”,文字记者摇身一变成了文字、摄影一肩挑的“两栖”记者。不少报纸的摄影部主任由文字记者担任,有些地市级报纸甚至取消了摄影部,今后将有愈来愈多的摄影记者转岗甚至下岗并非危言耸听。

  二

  在读图时代,穆青同志提出的“文字报道和摄影报道要两翼齐飞”的观点已经变成报纸版面语言的主潮。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新闻摄影队伍的新闻和文化两个建设相对滞后,有些新闻摄影记者长期沉浸于相机“器物”层面的语境而不能进入新闻语境,个别的甚至图片的文字说明尚未过关。媒体摄影队伍的进步远远跟不上摄影工具的进步。在激烈的新闻竞争情况下,纸介媒体往往要通过大标题大图片来形成所谓的冲击力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强媒体的竞争力。“读图”和“读图时代”被误读也就难以避免了。许多媒体的摄影部门囿于对新闻价值认知的片面,认为图片越多,图片越大,就越是跟上了读图时代,于是报纸组照成风,图片贪大成风,这种片面讲究眼球冲击力的做法,忽略了受众对媒体新闻图片的本质诉求即新闻诉求,图片“巨大”所形成的“冲击力”难掩新闻素质缺失所形成的“巨大”苍白,图片愈大,“苍白”愈大,结果浪费了版面资源,倒了读者的胃口,费力不讨好。其实,新闻图片离开新闻就成了无源之水,是难有作为的。
  只要留神一下比较成功的新闻摄影记者便不难发现,这些人的新闻敏感性强,文字水平高,据报道,《中国青年报》摄影部有一个好传统,这就是要求摄影记者拍好照片的同时,还要进行文字报道。早在上世纪90年代,时任该报摄影记者的郑鸣在采访著名作曲家施光南突患脑溢血倒在演出现场时,不仅拍了图片,而且写下 特写《施光南倒在钢琴上》;1998年,同是中青报摄影记者的贺延光,在九江决口现场不仅发回图片,而且通过手机向报社发回现场报道,这篇报道获得当年度的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可以这样说,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只有优秀的新闻人才不会惧怕“数码”带来的器物层面的挑战,也不惧怕文化方面形成的冲击,他们终将在激烈的新闻摄影竞争中胜出。对新闻摄影记者个体而言,首先还是个新闻与文化充电的问题。深圳报业集团总编黄扬略说得好:“摄影部要明确的是:自己首先是一个新闻采访部门,给报纸提供合格优质的新闻图片是它的存在理由,也是它的首要职责。摄影记者更要明确的是:自己首先是一名记者,其次才是一名摄影记者。摄影记者的优势不应该再建立在相机所带来的物理属性上,而应该建立在形象语言的表达特色上。”可见,摄影记者迅速提高自身的新闻和文化素养,尽快使自己从对相机“器物”层面的“拜物”进入到对新闻和文化的认知,加强新闻基本功训练,把自己打造成“图文双全”的两栖记者显得尤为重要。

  三

  范敬宜同志提出的关于提高摄影队伍的素质,增强摄影记者的“底气”、“眼界”和“学养”,倡导摄影记者要“图文双全”的理论可谓方家之论。从长远来看,专业新闻摄影记者将朝着“三高”的方向发展,新闻和文化素养高,专业摄影水平高,学历高。 高度重视专业摄影队伍的重组,从优秀大学生和研究生中挑选摄影记者,培养名摄影记者,打造一支学者型的摄影队伍,既是摆在媒体面前的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增强新闻摄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媒体影响力的需要。
  为了应对未来的新闻竞争与挑战,纸介媒体应该建立一整套新闻图片生产和加工机制。有远见的纸介媒体还应该培养与打造高素质的图片编辑队伍,尽快建立图片总监制。好的新闻图片也是要靠优秀的文字来“点睛”的;好的新闻摄影是需要策划的。点睛之笔过去多为文字编辑所为,现在看来,要提升媒体图片的整体质量,没有专职的图片编辑是难以做到的。专职图片编辑,特别是图片总监,应该是摄影行家,也应该是文字高手。他能协调摄影部和新闻编辑部,对摄影记者提出图片的新闻要求和质量要求,又能传递信息,实现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的新闻资源共享,帮助摄影记者搞好新闻策划。图片编辑队伍的组建,图片总监制的建立,从长远看将决定媒体摄影图片的整体质量,决定和体现媒体摄影队伍素质的高低,实在不容小觑。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电视新闻语言“六忌”
下一条:多个视角挖新闻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