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记者部落 

 

35岁,你还当记者吗?
主持人:赵金
2004-11-26 17:25:16 

  “招聘记者,年龄35岁以下”,这是包括电视台、电台、报纸等不少媒体招聘广告上必不可少的一条要求。据说这个年龄已经算是放宽的要求了。目前很多报社招聘,年龄限制都很严格,像在北京,《新京报》原则上不要超过25周岁的,《法制晚报》则限制在30周岁,极个别人可放宽到35周岁。年龄,成了进入媒体越来越高的一个门槛。
然而,反观之,就算媒体放低门槛,让超龄队员上场,又有多少人真正愿意从事记者职业呢?激烈的行业竞争,巨大的工作压力,高强度的体力、脑力劳动付出,让不少记者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日前,国内医学专家公布的数字令人沉重:新闻从业人员的平均寿命只有45.7岁!
35岁,不再有大把的青春可以去尝试,去比拼,又远不到老去的年龄。坚持还是退出?进入还是却步?或许,只有那些坚守职业信念的人会成为最后的快乐者。

  记者为何“少”当益壮?

  宗传友(北京媒体人)

  美英日等传媒业发达的国家对老记者(40岁到60岁之间)是十分重视的,因为这些国家的媒体甚至整个社会机制都很成熟稳定,国民对各种问题的看法相对深刻与固定,资讯需求也讲求一定的深度。而我国就大不一样了,由于正在经历深刻的社会变革,很多事情甚至包括道德标准,信仰之类的大事也都在快速变化,人们的思想相对处在不稳定期,整个社会都处在浮躁状态,人们对信息的口味还没有达到国际高标准,对表层新闻的需求比深度报道的需求要大。
近些年连“高尚”的科技界、学术界都浮躁得拼命追逐名利,造假不断,更不要说新闻界了。其实在一些传媒不够发达的西方国家——如加拿大等国家一样歧视老记者。
为什么不少媒体喜欢用年轻记者呢?难道看不到他们经验不足的缺点吗?
  那时因为,年轻记者固然很难写出出彩的报道,但报社领导都是老新闻人,能给他们把关,无非多操点心,搞点小乱子、出点小错误,新闻质量低一点什么的罢了,反正读者也看不出来,而且好处远大过坏处。
好处一,能够极大压缩工资开支。从外地来的年轻记者报社更喜欢用,因为他们对工资、福利要求比较低,不太计较得失。可老记者呢?不少都曾每月挣过数千甚至上万元,。有些本地老记者报社更不爱用,因为他们都懂劳动法,家又在当地,动不动就“维护自身权益”,较难管理。
好处二,年轻记者体力好,能跑动,对新闻兴趣高,工作热情高。年轻记者可以长时间加班,没有家中老小的拖累,不会生病,还省了医药费。 可老记者呢?有的人理论比领导都强,看不起领导,总想取而代之。对很多新闻自有一套看法,不屑于做一些“鸡零狗碎”的小新闻,总想做大新闻一举成名,还动不动倚老卖老,和领导吵架。就算你生理心理年龄都年轻,还能跑动,可您说领导喜欢哪样的?更何况还有些老记者拉家带口的,有的生孩子,体力一透支就有闹病的。

  35岁还在当记者就不是好记者吗?

  华玫(济南某都市报记者)

  一直都在说,传媒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但人们只把这一点理解为对投资者而言。而一个高风险行业的从业者势必也要处在风险之中,但是中国传媒热为大量年轻的传媒爱好者提供了太多的机会,让人忽视了这一风险。这些年,多少报刊生得壮丽,死得悄寂,可怜的年轻从业者不停地从这一家跑到另一家,而另一家又在风雨飘摇之中,转眼从20岁出头就奔了30了,而许多当年30岁的精英们也到了招聘年龄限制之外。风险一下子摆在了传媒人的面前,而那些80年代的后来者们还在嗷嗷叫着拥了进来,他们不相信没有自己的机会,甚至一上来就抱怨70年代的人控制了他们的命运,占据了他们向往的位置。这样着急,因为看到了在这个行业生命之短暂,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行业,最终修成正果的只能是一小部分。
新闻行业表面的繁荣向年轻的传媒爱好者传递了虚假的信息,其中的艰辛只有进来的人才知道。如果一个行业的从业者到三十多岁就要考虑转行,那这绝不是一个好的行业,而传媒业也绝不应是这样一个行业。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中国的传媒行业太不成熟,在国外即使是时尚的期刊,其中也有许多年龄大的编辑在领导着杂志,而在中国现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的传媒本身就处在一个幼稚的时期,表面的潮流掩盖了深层次的需要。但是不用急,现在的年轻编辑记者们在未来也一定会沉淀下一批优秀的人才,他们年龄大了,但依然出色,因为传媒不是青春的幼儿园。如果你还没有写出过几篇像样的文章,没有做过几个像样的报道,你就急着找自己在传媒业的位置,那就及早做转行的打算吧,这里风险太大,浮躁的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年龄是个问题吗?是,也不是。未来的中国传媒业很快会走上正轨的,年龄的问题永远都会存在,很少有机会用3岁以上的人来做跑街的记者,可是如果你不断的优秀呢,那时怎么不会有你的位置?你永远把自己定位在跑街的记者上吗?话说回来,你今天跑不好街,那你就永远跑着吧,或者真的转行。
   35岁了,还是一名普通记者,他算不算一名合格的记者?我想,如果一个人从大学毕业混到了35岁还是一个普通记者,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可能一直不那么用心,否则,用10余年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实力已经足够了。所以,对这些记者来说,首先要调整自己,让自己的心态年轻化,永远保持一颗进取的心,同时对自己的人生历程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分析,看自己究竟有哪些优势,有哪些资源,可以在下一步的工作当中得以发挥,得以利用,然后制定自己的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只要真正是好马,就会有识马人。

  记者的生存状态之一: 优越着,疲惫着

    电视记者,一直以来是个令人羡慕的群体。这种令人羡慕,落实到实际,就是他们的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和高出普通老百姓许多台阶的经济收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把孩子送进了所谓的贵族学校。他们以中产阶级或准中产阶级的形象出现。那种优越感是无需质疑的。他们扛着摄像机、拿着话筒,采访各级领导,走访各级企业,走进寻常百姓,人们都争着成为镜头中的主角。于是电视记者就显得大权在握了。但是,他们也有别人看不见的压力。
     李瑞民(湖南电视台记者)
  像我这种年纪的广播记者,老又不老,少又不少;湖南电视又这么咄咄逼人。生活中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生活上的压力都很大。所以我觉得自已始终处于一种胀头胀脑的状态。而且现在内部频道分立,竞争态势可想而知。
  现在,随着我们湖南电视改革的进行、多台并立竞争白热化的形势的发展,大量年轻而廉价的竞争者的出现,电视记者渐渐变成一份大多数人不敢轻易涉足的行当了。据大约估算,目前一个经营运作良好的省级电视台的记者,一个月所得的正常收入,平均为2500-3000元之间(特殊情况的及制片人除外,他们也许更高)。但是,我们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没有精力照顾孩子、没有空闲陪伴家人,没有许多属于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许多人感到自己已成了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疲劳、压力(内外交困的压力,也许是来自别的媒体,也许是工作本身,也许是更年轻或更有才华的虎视眈眈的大批竞争者。虽然别的媒体记者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显然会小得多)、焦虑(对节目质量与数量的无休无止的思虑)、许多竞争者所处的漂浮状态, 困扰着曾经的雄心勃勃。很多家庭甚至为此而起纠纷。而且被采访者居然也开始选择:你们台的收视率值得我掂量掂量接不接受采访。
  电视记者越来越成为一种体力、智力双项透支的职业。我们有的记者一个月最高发稿量可达67条新闻。这就意味着他每天要采近三条新闻稿。算上找线索、采访、后期制作,工作量是惊人的。因此,电视记者里,大部分是男人和一部分尚未婚配的女人、或已经及正准备离异的女人。而他们的群体在日趋年轻化。
  在湖南,可以这样说,电视基本上是个年轻的职业。对于年轻的经济电视、生活频道更是如此。从他们那儿走出来的多是长相出众的帅哥靓妹。他们的出现总是显得那么鹤立鸡群。他们是令人愿意亲近和容易产生好感的。所以,在湖南的电视业中,你的年龄增长了,而如果你的职务还没有增长的话,也许你离开电视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记者的生存状态之二:努力着困惑着

  高晖 (北京传媒人)

  一个星期前,和我一起来报社的阿伟向报社递了辞职书,他是我们这批人中第八个离开报社的。他的离开其实并不出乎我的意料。他的目标很明确:“二十三四岁时刚毕业,需要建立社会关系,做记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做财经记者,那就更好了,一两年下来,你至少会在某几个行业里将其中的重要人物一网打尽。”阿伟离开后,我听说他拿到了一笔投资自己做公司去了。
  研究生小何是我们这批人里第一个辞职的,她只呆了半年多。走的时候告诉我:“现在的媒体和以前不一样了,人员流动性很大。而且我做记者总觉得有劲使不出来。”
  “说到底,我们还是没有技能呀!难道我四十多岁的时候,还要去采访那些年轻有为的精英吗?”这是小胡的看法。去年9月份,小胡离开报社回到学校去读研究生了。
  同伴一个个离去,他们的一些话似乎也表达了我的心中所想。我知道,假如我能够对自己有所把握,也会不为所动,但我自己的定位又在哪儿呢?
  我原来是有雄心壮志要做最好的财经记者的。但这么多年后发现,尽管你干了很长时间,而且也有人评价报道有深度,但你还会觉得自己涉猎肤浅。那些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那些划分越来越细的经济门类,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把握。也许我自己有弱点,就是不喜欢研究枯燥的报表数据,让我对自己能不能往下走产生深刻怀疑。
  况且,真正能够做到“术业有专攻”的记者能有多少呢?算下来国内优秀的财经记者不会超过20人吧,简直让人觉得可望不可及。
  另外,目前国内媒体发展尚不规范,不论是发展前景还是内部竞争机制,还远不成熟。已经30多岁的我能在这一行走多远呢?
  要不要离开?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犹豫,因为毕竟做了几年,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一位成功的营销专家说过,要想获得成就,最重要的是你热爱自己的职业,就算你是挖地沟的又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喜欢,并且坚持下去,就能成功。我也曾问过一个有30年工作经验的老编辑,记者是不是吃青春饭的呢?他毫不犹豫地说:不是!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他们的重要岗位都是有几十年经验的老记者和编辑,但在中国可能是因为媒体还没进入相当成熟的阶段,所以流动性大,而且记者们遇到的诱惑也太多……
  面对不同的观点,我自己也糊涂了。我究竟是该陪着这个职业慢慢变老,还是该安静地走开?
 
  35岁,何去何从

  媒体人是一个需要责任感的职业,但今日又有谁来为他们负责?据《21世纪人才报》调查,今天北京很多媒体的记者、编辑们还属于"自由"工作者,即使在北京的某些大媒体,领工资时都得用发票来换,你永远都弄不清楚工资里面到底有些什么项目,钱好像很多,但没有觉得有谁会对你负有保障的责任。有的偏远地区,也实行聘用制,结果记者每月的工资只有300元。没有加班费,没有劳保,没有所在单位正常的福利待遇。当然,更别提报销医药费,休带薪假之类的好事了。女媒体工作人员的情况还要复杂一些。有的女孩子不敢干媒体这行,担心将来生孩子会影响到生存问题--即能否被所在单位继续使用。没有人明着说,不允许生孩子,但也没有人会相信,生了孩子不受影响。连正式的女员工有时都享受不到产假和婚假,聘用人员就可想而知了。
  近日有调查显示,上海新闻从业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平均年限为10年,很多人在35岁之前离开了记者岗位。而尽管媒体人的平均工资收入不低,却仍有差不多25%的新闻从业者对于是否还要继续从事新闻工作产生了动摇。调查称,不愿意继续从事新闻工作的从业者主要分布在年龄和职称的两极。而那些愿意继续从事新闻工作的从业者,他们在选择从事新闻工作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个人喜好,其次是对媒介社会功能的看法,最后才是物质诱惑--金钱、名望、地位。
  新浪网最近推出的《媒体从业人员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国内记者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约57%的人感到工作压力很大,只有5%的人能够轻松应付。常年奔波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让很多媒体从业人员感到很疲劳,因此有人担心这种生活节奏只有在年轻时才顶得住,这种状态也让很多老记者觉得记者吃的是青春饭。
  但这个职业还是吸引着很多人,因为它有其他职业没有的特殊性。《时代》周刊驻华记者汉娜·比奇曾说,"在美国,职业记者常常比较理想主义,他们的目标就是寻求真相。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可以为穷苦人说话。这个职业吸引人还在于它可以让人到处走动,和不同的人交流,增长见识。"另一位美国著名日报的驻华记者认为他选择这个行业主要是看重了它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新闻的社会价值是深入人心的信念,我相信自由言论能促进政府、大的商业集团以及其他有权势的人物更加有责任感。"
  毋庸置疑,这些特质也同样吸引着国内的记者,而中国媒体界的活跃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些怀有新闻热情的人在推动。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家族报人撷英
下一条:挖掘独家“富矿”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