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山东 > 人文齐鲁

从八项道德说孔子思想

2010-11-04 13:18: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以上说到孔子思想的八个方面,和现在中央提出的“八荣八耻”正相对应,当然不够全面。孔子思想中有优有劣,有精髓,有不足,我们应本着“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的精神,吸取其可取之处,避免其不足之处。

  在越来越热的“国学热”中,大家越来越重视学习传统文化。孔子及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孔子思想中的忠孝爱国、爱民利民、疑天远鬼、勤奋敬业、仁爱友善、正直信实、循礼贵和、尚俭斥奢等精髓到今天仍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不仅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要把钟撞得很响很响,就是把你的工作做得很好。

  你对别人仁爱友善,别人对你也仁爱友善。大家都仁爱友善,人人便能享仁爱、和谐之福。

  人人讲和谐,人人得幸福,谁要是不讲和谐,侵略别人,吃亏的首先是自己。

  □骆承烈

  孔子思想的精髓

  孔子思想的精髓很多,可从各个不同角度上说。有的从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几个方面来说,有的从治国的角度来说,有的从具体哪一方面来说。现在从八项道德方面说起:

  1.忠孝爱国:

  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仁”的根本。父母对自己生养教育、充满爱抚,每个人都应对父母孝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首先做到自身和谐。一个对父母孝、对兄弟悌的人,便使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对父母尽孝的人,对朋友也会讲诚信、仁爱,社会便会和谐。孝是小忠,忠是大孝,自古“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孝敬父母自然忠于国家。因此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孔子多次讲孝,指导弟子曾参作《孝经》,孝成为每个人必备的优良品德。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来提倡爱国主义。孔子从来爱自己的国家,建设自己的国家。他被迫离开鲁国时,一步三回头,临走前边走边吟诗,表达对自己国家的怀念。爱国是大节,是孔子及儒家的一贯主张。

  2.爱民利民:

  孔子及儒家从来强调以人为本。孔子反对当时的奴隶殉葬,连制成陶俑殉葬,也愤怒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因为它亵渎了人的尊严。在孔子整理的《尚书》中早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人的力量,他主张爱民利民,“养民也惠”,“使民也义”、“使民以时”。反对

  统治者对民苛征暴敛,他还主张当权者应说到办到,取信于民。因为民最有力量,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孔子爱民还有一项内容,就是教民。除正规的教育外,强调对民的教化,经常的教育,各种形式的教育,从而提高人民的素质,而不是不加教育,出了事怨民众,也不是不加训练让民众去打仗白白送死。到了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说法,更是对孔子爱民、利民、重民思想的发展。

  3.疑天远鬼:

  就是对天怀疑、对鬼神疏远。孔子所说的“天命”,系指自然界及社会上的规律而言,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到了五十岁时就对事物的规律了解了。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个“天命”就是道,就是规律。人能够了解道,认识道,让道为人服务,而不是让道牵着人的鼻子走。

  孔子从来对鬼神持怀疑态度,他“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子路向他问鬼神的事,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他死的事,他说“未知生,焉知死。”讲人不讲鬼,讲生不讲死,面对现实,面对今天,这是孔子思想中最大的特点。它是入世之学,治世之学,它和宗教不是一回事。宗教都讲前生、后世,孔子及儒家只讲今生今世。因此孔子思想不应叫“孔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也不宜叫“儒教”。

  4.勤奋敬业:

  持入世观的孔子及儒家,首要问题是入世。即积极入世、努力治世。勤奋敬业,首先要忠于职守。把心放到正当中叫“忠”,忠就是干好自己的事,不仅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要把钟撞得很响很响,就是把你的工作做得很好。比方说我忠于我的理想,为人类的美好生活奋斗终

  生;我忠于我的事业,当一辈子教师、医生;我忠于我的配偶,保持坚贞的爱情及对对方的责任心;我忠于我的父母,一辈子不干坏事;更主要的是忠于生养自己的国家、民族,为国家兴旺发展,民族复兴奋斗终生,保卫国家的权益,维护民族的尊严,由小到大都尽到我应尽的责任,这就是忠。一个人要做好工作,先安心工作,这就是爱岗敬业。

  我曾将一首打油诗送给我的学生:“这山望着那山高,其实那山并不高。好歹爬到那山去,看看不如前山高。千山万水都走遍,见异思迁枉徒劳。哪山没有马生菜?哪山没有灵芝草。”哪山都有灵芝草,行行出状元。掏粪工人时传祥一样被国家主席接见,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当然我们不反对人才流动,但不要为了多挣几个钱,到处跑来跑去。人人都勤奋敬业,忠于职守,各项工作不就做得更好,我们的国家前进的脚步不就更快了吗?

  5.仁爱友善:

  一部《论语》中出现105次“仁”字,孔子十分强调“仁”,这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独自一个人不会出现矛盾,两个以上的人就存在着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怎样处理?就用“仁”来处理。“仁”最起码的主张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愿干的事,不让别人干。1789年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中的“黄金规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一个层次“仁”是一种积极的、奋发的精神。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个人应该“仁以为己任”,主动入世治世。再高一个层次可提到世界观上来说。一事当前:一是“仁”,一是自己的利益,包括自己的生命,需要二者择一时,志士仁人,可以“杀身成仁”,而不是“舍生害仁”,谭嗣同为维新英勇就义前写“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夏明翰临死前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就是这样。“仁”对于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这么重要的事,是可望不可即吗?不是。“吾欲仁,斯仁至矣”,“仁”就在我身边。一个人对上、君、师、父、上级要忠、孝、恭、敬是仁;对中、兄弟、朋友、同学、同事要信、义、敦、睦是仁;对下、子女、学生、下级要宽、厚、慈、惠也是仁。总之,仁是调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你对别人仁爱友善,别人对你也仁爱友善。大家都仁爱友善,人人便能享仁爱、和谐之福。

  6.正直信实:

  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人生就要正直。正直就是反对虚妄,说实话、办实事。孔子说“政者,正也”。当政的人要持正道,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不要只为少数人服务。一个当权者要“其身正”便“不令而行”,如果“其身不正”,再怎样下命令,人家也不会听你的。

  《中庸》中多次论及“诚”字,“诚,天之道也”,“人之道也”。诚是宇宙中的规律,人也本着这个规律。诚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诚则明,明则正,正则廉,廉则刚,刚则威。从诚出发,显示各种道德,诚用信来表现出来,孔子多次要人“主忠信”。要人实实在在,说到做到。进行经济活动的人,更要诚信。信誉第一,质量第

  一,摆正义和利的关系。义是对国家、民族、广大人民有益的事,利是对自己或小范围内有益的事。义与利并不矛盾,义利结合,但义主利辅。应重大义,轻小利。因为大义中有大利,大义中也有小利。

  春秋时期有个弦高犒师的故事,他虽然自己丢了十二头牛,但却救了国家。国家得救,自己也有好处。

魏鹏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