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财经] [生活] [体育] [ IT ] [娱乐] [社会]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大众电脑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大众网其他刊物 >>

山东青年报 齐鲁少年 山东青年        
   
大众网首页 -> 山东青年报 -> 青年报一版

揭开“X”面纱 评说答卷情况 展望明年高考
高考过后谈高考


大众网-
山东青年报   2002-07-16 15:51:34 sdqnb20020716

  □本报记者  何亚宁
    2002年的高考在社会的关注中徐徐降下了帷幕。
  虽然考生们已经告别了只属于自己的“战场”,但随着阅卷、出
分、填报志愿、录取等程序的陆续展开,只能说真正的“考验”才刚
刚开始。记者独家专访了参加本次阅卷工作的老师和部分考生,请他
们为今年的“高考”把把“脉”。
  “X”:千呼万唤始出来
  今年高考,我省第一次实行了“3+X”科目改革,“X”分别是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由于两科综合试卷均为300分,几乎占高考总
分的一半,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考题缺乏新颖性,与生活和高科技等热点知识的联系较少,甚
至不如平时做的练习题,与期望值相差较远。”这是数位高中老师看
过今年的高考试题后得到的结论。据分析,这可能与全国首次统考“
3+X”有关,为了平稳过渡,在命题时只能求稳。
  刚参加完理科考试的王静同学认为,今年综合考试题比较简单,
大部分考的是基础知识,比他们复习时候做的练习题简单多了。她告
诉记者,“X”部分的题型跟平时练习的相差不大,物理化学的比重
相对大些,但是各科知识点交叉并不多,每一个小题的科目指向性都
比较明确。
  据介绍,文科类的政治、历史、地理三方面的试题大部分还是独
立的,交叉的内容不算多,即使是交叉也是一个大题目里有很多分支,
各科的交叉并不是难舍难分。如关于“丝绸之路”的题目,就是先后
考察历史、地理等知识点。
  刚带完毕业班的李老师认为,“X”的答题情况可以用“渐入佳
境”来形容。她表示,考生在老师的辅导下,已经渐渐掌握了综合类
试题的解题技巧。通过今后的强化训练,学生会更加熟练地通过“X”
的。
  在世人的千呼万唤声中,首次综合试题“X”终于揭开了其神秘
的面纱。虽然与人们的期望值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这种检验素
质教育成果的有利尝试还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考答题”:让人看不懂
  一位参加今年高考阅卷的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今年
高考的试题不难,但从阅卷情况来看,考生的表现有点“看不懂”。
  她说,“心理素质不过硬、书写不规范、基本功太差、没有掌握
解题技巧”是今年从答题情况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以今年的理科类数
学试卷的最后一题为例,在这道考察学生有关“数列”这一知识点掌
握情况的问题中,共有三问。其中,第三问确实有深度,比较难答。
但是前两问都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只要基本理论掌握较好,得分
应该没有问题。而第三问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前两问的解题步骤和
结论,只要把这些步骤和结论写上,就会得到相应的分数。有些考生
在答题中,由于心理作用,认为最后一题都很难,便草率地选择了放
弃,这是很不明智的!而有些考生只做了前两问,第三问完全空着,
这说明考生没有掌握解题技巧,“不会创造得分机会。”同样的问题
也发生在文科类数学试卷的最后一题。
  她还举了文科类数学试卷上考察“函数的奇偶性和最值”的一道
大题的例子。“这是一道得分题。然而有些考生写得满满的,却把握
不住得分点,因而一分没得。”她说,这道12分的题在解答过程中只
要写上“答”字就给2分,写出归纳总结性的语言再给相应的分数,
许多考生就是在这方面忽视了,白白错失了得分的好机会。“这说明
考生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书写就极不规范。”
  她呼吁广大即将步入高三的学生,一定要加强“心理素质、规范
书写、解题技巧”等方面的专项训练,避免不必要的失分,为自己在
高考中争取更高的分数。
  据她介绍,本次高考阅卷工作从7月10日正式开始,将于17日结
束。预计到7月23日,省招办将公布高考统分情况,同时公布本科一
批分数线和各市军检线。
  另据悉,高考成绩将于7月24日以前公布,考生可以通过查询电
话16897766和山东招生网(www.sdzs.gov.cn)进行查询。
  “提前高考”:让我欢喜让我忧
  从明年开始,高考将提前至6月份进行。这让考生和家长们着实
高兴了一回。困扰考生已久的“黑色7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然而,
在社会上的一片“赞扬”声中,有的老师说出了心中的顾虑。
  省城一知名高中的李老师认为,提前一个月意味着缩短了复习时
间,许多同学采取了增长日学习时间的手段来弥补这段“缩水”的复
习期,加大了他们的疲劳度,反而得不偿失。
  她说,我国高校的逐年扩招,仍会增加考生的心理负担。“举一
个简单的例子:过去,100人中只有2个人考上大学,剩下的人觉得没
有什么;现在,100人里面有50多人考上大学,余下的40多人自然难
以承受来自社会各界的巨大压力。”她同时表示,这并不表示扩招不
好,恰恰相反,现在的升学压力就是由于我国高校的招生人数远远不
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造成的。再加上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这就形成
了“我国上下齐过‘高考节’”局面。“只有不断扩大高校规模,提
高录取比例,让更多的考生接受大学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上一条:聚焦高温下的“热点”
下一条:民营经济期待明天更辉煌

关闭窗口

请进>> 鲁 青 网 首 页

新闻概览

各报刊投稿信箱

大众论坛

 

 

 
报业集团 - 版 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webmaster@mail.dzdaily.com.c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