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首页 分站 网站导航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手机客户端 用户登录

以“砖”代玉 砖头上也刻出新花样

2018年07月27日 19:52
/8

  

  大众网济南7月27日讯 说起篆刻艺术,许多人会想到各式各样的玉石、印章,恐怕很少有人听说过“砖刻”这样一门艺术。7月27日,大众网记者在济南山东书城百工坊,采访了“砖刻”艺术的独创者——中国书画团体联合会济南分会副主席唐福河,听他讲述几十年来与砖头之间的故事,一睹“砖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记者到达山东书城时刚过正午,年近七旬的唐福河正在休息。一听说有人要看他的“宝贝”,唐福河立马精神起来。唐福河告诉记者,他年轻的时候是一名钳工,从1978年开始接触篆刻艺术。“那时候没有老师教,就是观察别人怎么刻,自己利用业余时间跟着学,没想到这一结缘就是40多年。”从看别人刻到自己动手,唐福河越来越入迷,下了不少功夫苦心钻研。“现在已经上瘾了。”他一边把玩着自己的作品,一边笑呵呵地说。

  无论何种技艺,用料都十分关键,常见的篆刻多用玉石为料,唐福河却独辟蹊径,打起了砖头的“主意”。他拿出一枚80年代雕刻的闲章告诉记者:“你看这种印章,要想做出‘金石味’,得人工一点点凿出来。但是砖头就不一样了,密度低,气孔大,尤其是老砖块本身就有一定的残缺,雕刻出来的作品‘金石味’很足。”把砖头作为篆刻材料的特殊美感,是唐福河在创作中逐渐发现的。谈起最初选用砖头的原因,“80年代一个月工资才几百元,一块玉石材料要上千元,普通工人根本负担不起。”他打趣道,“但是砖随处都是,每次看到别人家拆房子我都会去捡两块。”

  如今,唐福河与老伴都养成了出门捡砖头的习惯。“老伴在外面就盯着砖看,看到有年头的砖头哪怕是小碎块也会给我捡回来。”唐福河说,“虽然一般的砖头也能用作砖刻,但是一般的砖头没有纪念意义。”据唐福河介绍,他手底下这些砖当中,不乏有上千年历史的,难怪他指着展架上那些砖刻作品时,脸上洋溢着如获至宝的神情。

  “光有砖还不行,需要针对不同砖的大小和形状研究砖刻的内容。”唐福河介绍。做了几十年“砖刻”,他有不少心爱的作品,个个都是他的“宝贝”。当中最令他感到骄傲的,是为纪念长征80周年创作的献礼,雕刻的主要内容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诗句。唐福河告诉记者,这套作品从构思到完成总共花费了2年多时间,光是为了寻找合适的雕刻材料就费劲周折,用到的每一块砖都有几百年历史。“这也算是文物了。”他笑着说。

  在潜心研究“砖刻”的这几十年里,唐福河也遇到过不少质疑,“搞篆刻,从古至今都是4公分见方的印章,你这个砖头可真够呛。”但他靠着一股热爱的劲头,硬是坚持了下来,没想到还真琢磨出了“砖刻”的门道。如今的唐福河不仅研究“砖刻”本身,还发展了不少文化衍生产品。在百工坊的展示柜上,记者看到不少封泥作品,有的封在酒坛上,有的封在请柬开口处。据他介绍,很多人觉得封泥十分具有纪念意义,所以特地到他这里来订做。

  花几十年功夫研究出的艺术,唐福河很希望能把它继承和发展下去,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有很多人来我这里,第一句话就问做这个能挣钱吗?我就告诉他们,要是真的想学就找个职业,有了经济基础再来。”他叹了口气,想学好这门手艺,必须沉下心来,一开始就想着赚钱肯定不行。现在很多年轻人有学习的热情,但是缺乏定力和深度,这让他觉得遗憾,也觉得可惜。

  

  

  如今,唐福河在济南成立了自己的印社,“朋友说杭州有西冷印社,我住在趵突泉西就叫泉西印社吧”,他希望能有相同爱好的人来继承发展自己的这门手艺,也希望能将砖刻艺术发扬光大。(大众网-山东24小时客户端记者 毕胜 见习记者 张珈玮

  

图集热榜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