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新闻 >时政新闻

低碳日丨北京门头沟、山东威海等39地入选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2024

/ 05/15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姜雪颖

手机查看

  海报新闻记者 姜雪颖 常州报道

  2023年是全球有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再次打破最暖记录。城市,正在面临极端气候的挑战。

  5月15日,生态环境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常州市联合举办2024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活动上公布了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其中北京市门头沟区、通州区,山东省威海市、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等39个地区上榜。

  早在2017年,我国就启动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28个城市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什么是气候适应型城市?在极端天气成为新常态的情况下,又该如何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大势所趋

  去年夏天,国内发生了多起强降雨事件,再次引起了公众对于极端天气对城市影响的讨论。

  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2023年“七下八上”期间(7月16日至8月15日),我国暴雨区域集中,极端性强,全国共出现7次暴雨过程,华北、东北分别遭受3次暴雨过程袭击,北京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多,华北多地日降水量破历史纪录。

  除了极端强降雨,去年夏天的极端高温也屡破极值。在7月底8月初那场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之前,北京刚刚经历了近30个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高温日,打破北京南郊观象台自建站以来全年高温日数纪录。

  强降雨、高温只是冰山一角,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套餐”里,还有干旱、更强台风、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等等。在各类灾害风险高企的今天,城市首当其冲,其面临的气候风险更为严峻。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议题,不仅对我们的生活和经济造成影响,也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潮流所向、大势所趋。”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刘炳江在15日的活动上表示。

  什么是气候适应型城市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我国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国家之一,城市地区是气候变化的高风险地区。”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郑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气候适应型城市可以理解为“气候韧性城市”。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就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采取趋利避害的有效适应行动,实现城市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注重气象灾害应急和事后救灾保障,而且更加注重事前预防。”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表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以防范气候风险为目标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风险,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对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8月,生态环境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明确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工作基础好、预期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试点城市,积极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试点建设启动以来,各试点城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在普及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重点领域适应行动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并积累了有益经验,如制定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将适应气候变化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全过程。

  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需因地制宜

  “我国城市的气候地理特征差异很大,从几万人口的小城镇到上千万人口的特大超大型城市,各个城市情况不同,因地制宜非常重要。”谈到气候韧性建设,郑艳表示,必须考虑到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群体影响的差异性。

  她举例说,户外工作者和老人儿童一般是气候脆弱群体,东南沿海城市群等人口密集区气候风险暴露度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还要考虑社会经济系统里的气候敏感二、三产业,包括商业气象服务、气候保险和金融、能源行业、交通行业、旅游业等。

  郑艳表示,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很难“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前瞻性、系统性的规划设计。因此,要把气候韧性作为一座城市的发展理念长期坚持下去,将提升气候适应能力作为长期发展目标。同时,作为城市公共管理的新领域,提升城市应对气候灾害的韧性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部门、多主体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协同生态环境、发改、气象、应急、交通、建筑等多部门,从部门规划到工程项目设计都要加强组织协调。

  夏应显在活动上表示,本次纳入试点的39个市(区)涵盖从超大城市到小城市的不同规模,覆盖全国7大地理分区,发展水平、气候类型、要素禀赋等具有代表性,预期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

  附: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共39个)

  北京市 门头沟区、通州区、延庆区

  天津市 滨海新区

  河北省 秦皇岛市、保定市、雄安新区

  山西省 长治市

  内蒙古 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辽宁省 大连市

  吉林省 长春市、延边州

  上海市 崇明区

  江苏省 扬州市

  浙江省 金华市、丽水市

  福建省 福州市、龙岩市

  江西省 九江市

  山东省 威海市、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湖北省 十堰市

  广东省 深圳市

  广西壮 族自治区百色市

  海南省 海口市

  重庆市 綦江区、潼南区、两江新区

  四川省 成都市、广元市

  贵州省 六盘水市、铜仁市

  云南省 曲靖市

  陕西省 铜川市、商洛市、西咸新区

  甘肃省 白银市

  青海省 西宁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市

责编:姜雪颖

审核:魏鹏

责编: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