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新闻>社会新闻

脱贫奔小康 “高原江南”不走寻常路

2020

/ 10/14
来源:

成都商报

作者:

手机查看

  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位于甘孜州西部,东接乡城、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隔金沙江与西藏芒康、盐井、贡觉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交界。这里素有“高原江南”之称,也是全国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四川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成都市双流区先后派出4批工作队,265名干部人才入驻巴塘,共计投入财政资金2.52亿元,筹集社会资金(含物资折合)近亿元,精准实施住房保障暖民、产业发展富民、教育援助惠民、医疗卫生爱民、基础配套助民等“五大行动”,高质量完成各类援建项目。

  种植可以生吃的土豆 农业产业“不走寻常路”

  9月17日,四川巴塘蜀丰农业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冬“神秘”地推荐起刚从地里收获的土豆品种——红美微,黄皮红心,削皮后,呈现罕见的红瓤,切成小块,直接生吃,微脆、清甜,口感略沙,更像是水果。

  这是种植在巴塘县亚日贡乡亚日贡村的一块“试验田”,今年4月,经双流区对口援建指挥部牵线搭桥,四川巴塘蜀丰农业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巴塘试种,已进入采收季节。

  亚日贡乡,距离县城150余公里,地处偏远,也是巴塘县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最多的乡。

  “这几年,吃的住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产业发展始终是短板,老百姓靠挖虫草、松茸,靠天吃饭,收入不稳定。”亚日贡乡乡党委书记四郎扎巴介绍说。

  脱贫是第一步,产业发展的短板必须补齐。

  3月初,亚日贡乡党委政府经调研决定,在辖区的6个村发展马铃薯产业。

  黄冬是今年3月27日第一次来到亚日贡乡考察,3月29日就拍板决定,4月1日搭建围栏的材料入场,4月28日1300亩马铃薯种植完成。“考察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取样送检,证实确实很适合种植马铃薯。”黄冬说,最让他感动的是,当地老百姓早已经把土地平整好,就等最终拍板决定。3月28日、29日,他们就与当地政府完成了此前原本需要走3个月时间的招引流程。

  “以前这些地就是传统种植玉米、青稞、苦荞,一年到头不超过六七百元的收益,主要还是种来喂牛。”挂职巴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黄建平解释说,而种植马铃薯,每亩种植3000株,按照最低产值计算,每亩也有2000元以上的收益。

  半山建起“桃源新居”

  易地搬迁“不走寻常路”

  在距离巴塘县城3公里的城郊,一大片依山而建的“半山小别墅”格外引人注目,墙体分别是白色、黄色和粉色,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光。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别墅”区,而是双流区按照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产村相融”理念,通过对市政基础、公共配套、产业发展等设施独立援建,针对巴塘县地巫镇(原地巫乡)易地整村搬迁项目,打造的“桃源地坞”美丽新村。中真村、甲雪村和坝伙村3个村整体搬迁安置点,3个颜色,分别代表了3个村。

  既然是“桃源地坞”,自然少不了桃树。老地巫乡距离县城149公里,平均海拔3600米,常年干旱,滑坡、泥石流常发,地质灾害严重。2016年,中真村、甲雪村和坝伙村3个村,119户、595人全部搬迁到县城,集中安置。

  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致富。桃树,就是“桃源地坞”产村相融的产业之一。

  “我们引进双流果木协会,通过无偿捐赠和技术指导,在桃源新村种植了50亩胭脂脆桃。”双流区派驻甲雪村的驻村工作队员罗敏介绍,考虑到新苗种植时间长,挂果慢,桃树是直接移栽的成树,成活率在90%以上。今年是桃树试挂果的第一年,“大家尝过,味道很好”。

  有了桃树,开出桃花,结起桃子,“桃源地坞”紧邻巴塘、理塘和稻城亚丁旅游环线,游客自然就来了。罗敏说,把集体周转住房打造成民宿、展示藏族文化特色,修建观景台,“把游客留下来,有了消费,增加老百姓收入”。

  家家楼顶“板子”能挣钱

  脱贫致富“不走寻常路”

  无论是在“桃蹊甲英”还是“桃源地坞”,集中安置搬迁居民的家家户户屋顶都放着或多或少的板子。这些板子是光伏发电设备,靠着巴塘县充足的光照,为老百姓增收。

  “经过考察调研,巴塘的自然条件很好,阳光充足,实施光伏扶贫项目,每年能产生多少收益,都是计算过的。”罗敏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巴塘县夏邛镇每个月中有25天都是大太阳。凭借这难得的自然资源,利用对口支援项目资金,在集中安置点的房屋上,为每户建设3000瓦的光伏发电设备,所发的电接入国家电网出售,极少后续投入,没有繁琐的管护,板子顶着太阳晒就能增收。“今年每户已经分红600多元了。”甲英镇党委书记次仁志玛说,平均每年每户都能稳定收入1000元以上。

  除了“外力”扶贫,发动群众自身劳动致富,尤为关键。村里成立了种植养殖、家政服务合作社,对集体资产进行统一经营,还开发了打火队、护林员、环卫工等公益性岗位,确保每一户搬迁户,家里至少有一个人可以务工。

  G318线上有了网红民宿

  打造特色庭院“不走寻常路”

  住在有尖尖角、像帐篷似的白色小木屋,晚上躺在床上,打开窗帘,仰头就可以看到满天繁星。白天的院子,除了漂亮的格桑花,还能随手捡个核桃,或者踮脚摘个红苹果;傍晚,伴着温暖的篝火,再来一顿烧烤自助。

  这样的民宿,是不是听上去就很诱人?在巴塘县夏邛镇孔打伙二村,“巴塘院子”已经成为318国道上的网红打卡民宿。但你不知道的是,这样漂亮的民宿,在一年前还只是贫困户家杂乱无章的院子。

  2019年,双流区投资200万元独立援建,以两位贫困户的庭院为基础,建成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宿。

  巴塘是国道318线上在四川境内最后一个县城,再西行20公里,即进入西藏芒康。挂职巴塘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的高红说,巴塘县城海拔仅有2600多米,很适合作为休整地。确实,在巴塘县城街头走一走,川A,川E,津C,湘B……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车牌。

  这就给了巴塘民宿机会,也给了脱贫攻坚项目机会。

  为了选择合适的点位,高红跑了好几处地方考察,最终选择了现在的地点,是因为紧邻318国道,地势开阔,适合打造民宿,重要的是贫困户也很支持和配合。“(一号院子)是杨阿丁大爷老两口,70多岁,我们来的时候,老人家正病在床上,不愿意去医院。”高红说,院子里杂乱种着几棵核桃树、苹果树,疏于管理,也没法增加收入。“两家院子,收成最好的时候,总共也不超过每年1600元,现在为了照顾贫困户,村集体经济每年固定交付每户2万元租金作为保底收入,直接增收,还可以参与盈利分红。”

  集中统一打造的院子焕然一新,走进一号院子,3间白色帐篷样式的小木屋朝阳,背后映照着绿树和蓝天白云,一眼望过去就心生惬意。房间是密码锁,打开房门,室内紧凑,而且两层阁楼,基础配置一应俱全,足够一家人住宿。

  阿华是二号院子的“房东”,院里被打造成民宿。阿华脑子转得快,把自家的厨房改造一新,准备做餐饮,又增加了一笔收入。

  “巴塘院子”的运营也在摸索中,“之前交由公司代为运营管理,模式不灵活,出现过一些矛盾。”高红说,现在,巴塘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作为项目的业主方,具体经营交由村集体,公司提供指导,除了正常运营的成本费用,盈利都用作村集体分红。

  现在,“巴塘院子”已经是318国道上小有名气的民宿。“很多人都找到我们,希望学习这种模式,下一步准备推广出去。”高红说。

  记者手记

  从生存无力到大干一场的热情

  在“桃源地坞”联合党支部的宣传栏,记者看到了从前地巫乡与现在“桃源地坞”的对比照,很难想像,地巫乡的祖祖辈辈住在粗陋的土木结构的房子里,人畜混居,这里地势陡峭,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走路到县城,需要翻山步行3天。”甲英镇党委书记次仁志玛也这样形容老甲英乡,遇到老人生重病、急病,可以说束手无策。

  而现在,离县城中心只有3公里,孩子们上学、老人看病,都十分方便。“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这是当地人对前后生活环境改变的形容。

  最让人感慨的,除了居住环境的改善,还有对口支援,激发了当地群众的内生力。无论是安置在公益性岗位的环卫工、护林员,还是脑袋灵光、自己创业的吉村,曾经苦于与天斗、与地争的生存无力,到如今充满了挽起袖子大干一场的热情,对口支援工作的意义所在,是对贫困户“拉一把”“送一程”,让他们和我们一起走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摄影记者 王勤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