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新闻 >社会新闻

年轻人爱上“电子爸妈”?亲情更需要现实中的慰藉

2024

/ 05/11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王锦川

手机查看

  “闺女儿子们,今天没有受委屈吧?”“累不累呀?宝贝。”最近,一对中年夫妻在某社交平台全程用“父母视角”拍摄的视频走红网络,他们把屏幕前的人当成自己的孩子,因此被众多网友称为“电子父母”。

  “电子爸妈”粉丝量庞大,从其制作的视频作品来看,他们基本上主打一个关心、理解和陪伴,以及温柔有耐心的指导。有网友评论称“互联网爹妈试图拼起碎了的陌生小破孩”。

  当下年轻人为何热衷找“电子爸妈”?

  “电子亲人”主要以“电子父母”为主,例如小红书平台@小琳妈妈、抖音平台@和女儿分享日常等博主。他们的一句“今天开心吗”就可以让拼搏在外报喜不报忧的年轻人“破防”,一句“孩子,今天妈妈教你”引得评论区进行一次次“赛博撒娇”。在“电子父母”这里,年轻人不仅可以学到许多父母没有教给他们但却实用的生活技能,更能不自觉地将自我代入到情境中,弥补自己在家庭中缺失的理解与温暖,满足自身情感需求。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一群渴望关爱的年轻人。他们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烦恼和不幸,表达对健康和爱的向往。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0多名18至35周岁的青年中,高达90.6%的受访者坦言被父母打击过。但在“电子父母”的世界里,更多展现的是以尊重、理解、平等为底色的亲子关系。他们情绪稳定,温柔细腻,拥有更加自由先进的观念,愿意支持孩子想做的一切事情。

  警惕“电子父母”现象的商业化和风险

  虽然“电子父母”为年轻人提供了情感上的慰藉,但这种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商业化运作和风险不容忽视。如果年轻人盲目崇拜和沉迷于这种虚拟关系,可能会被商家控制,导致过度消费甚至情感欺骗。虚拟的慰藉终究是短暂的,当温暖的感觉消退后,留下的可能是更深的空虚和孤独。

  在高校做辅导员的董老师看来,虚拟终究是虚拟,幻想终究是幻想。“首先,年轻人应该意识到,‘电子爸妈’视频是平台基于算法,拍摄者基于观众的点赞、评论和播放量,总结出的最完美的父母的形象。在视频中,并没有展现现实生活里中年父母的压力,比如上有老、下有小,以及职场潜在的中年危机。这样的视频容易让孩子加深对父母不理解和过度期待,也不利于搭建孩子与父母的桥梁。”

  从事高校反诈工作的陆先生表示,虽然目前还未出现“电子爸妈”视频账号利用粉丝量进行诈骗的行为,但要提高警惕,以防未来有不法分子利用年轻人对于“电子爸妈”的依恋和信任,进行诈骗。“现在很多诈骗行为的前提,就是先搭建信任关系,当对方防范意识降低后,再实施诈骗。”

  亲情需回归现实中的理解和关爱

  从几十元的“陪聊盲盒”,到上千元的定制“虚拟恋人”,再到现在的“电子父母”。近年来,虚拟陪伴服务已成为年轻人在网络上寻求心灵慰藉、吐露心声的新兴手段。

  年轻人从“电子爸妈”这里寻求慰藉,只要不沉溺于此,本身并没有大碍。但也应明白,虚拟世界中的完美父母并不真实存在,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相处方式,父母的表达爱的不同方式,值得被细品、读懂。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燕表示,现实中的父母并不完美,“电子爸妈”也许是孩子对心中完美父母的期待。不过,作为孩子,也要学会理解、接纳现实中的父母,即使他们并不完美,但不影响爱我们。

  或许父母并不符合自己期待的模样,但不会影响亲情的纯度。对于不少独生子女家庭来说,爸爸妈妈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需要慢慢学着如何去爱孩子。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反过来影响父母,带动父母一起成长,鼓励他们运用新思维、新角度看待事物。事实上,亲子关系永远是前进的,像父母陪伴子女一样,子女也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去爱自己的父母。

  从“电子父母”的幻想中回归现实,接纳生活的不完美,主动建立积极正向的亲子关系,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温暖源泉”。

  (海报新闻编辑 王锦川 综合中青报、极目新闻、红网等

责编:解西伟

审核:冯世娟

责编:冯世娟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