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新闻 >社会新闻

在海南感受生物多样性:红树林、长臂猿、坡鹿的“生存指南”

2024

/ 05/20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田柳

手机查看

  海报新闻记者 田柳 海南报道

  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5月17日,海报新闻记者跟随媒体采访团赴海南省海口市,参加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采访活动。

  海南省是我国最南端的省级行政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气候条件优越,生物物种种类及特有类群均居全国前列。

  红树林焕新颜

东寨港红树林

  初夏的东寨港迎来了一场淅沥的小雨,连接成片的红树林在氤氲的雾气中显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海口市和文昌市的交界处,是红树林集中分布的区域,我国面积最大的一片沿海滩涂森林,绵延海岸线总长28公里。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2013年左右,东寨港的红树林完全不是现在的模样。由于受到团水虱、台风、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影响,红树林及湿地生态系统出现退化。

  为了保护红树林及附近区域的生态环境,2013年以后,红树林的保护修复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始了。2014年3月,《关于加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正式出台,将红树林湿地总体保护和控制范围由5万多亩增加至12万多亩。

  此后,东寨港通过立法保护、环境整治、退塘还林、生态修复等多种方式,累计恢复种植红树林4655亩。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生物系统也逐步完善。

  “这几年通过我们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保护区的生态链越来越稳固,生物多样性也越来越丰富。”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组组长、实验室主任冯尔辉在接受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目前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337.6公顷,红树林面积1771.08公顷,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红树植物20科36种,占全国的97%,海草2科4种、两栖类5科7种、爬行类6科13种、哺乳类7科9种、鸟类57科230种、鱼类63科177种、软体类58科151种、蟹类22科115种、虾类4科11种、昆虫类66科208种,是物种基因和资源的宝库。

  从“濒危”到“稳定增长”的长臂猿

在霸王岭随处可见的海南长臂猿彩绘

  海南长臂猿是仅分布于我国海南岛的特有物种,也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

  据资料记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海南长臂猿种群广泛分布于海南全岛,数量约2000只;但由于当时对物种保护认识的历史局限性,该物种栖息地不断减小,其种群遭受频繁干扰和猎杀,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仅剩7—9只个体幸存于海南霸王岭的热带雨林之中。

  2020年8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分局成立后,便积极承担起海南长臂猿保护、监测、科研、宣传和栖息地修复工作。

  记者了解到,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工作结合国家公园建设及林长制工作落实,逐步形成霸王岭分局监管——管护站具体负责——护林员(监测队)责任到山头地块的三级保护管理(监测)机制;野外监测手段从单纯的人工监测逐步过渡到配合现代化技术的监测手段。并且通过开展科研合作,逐步破解海南长臂猿生态习性、保护生物学等多个科学难题。

  “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2群7—9只增加到2022年底的6群37只。种群目前增长呈现良好的状况,总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副队长周照骊告诉海报新闻记者。

  周照骊还向记者展示了智能监测设备显示的实时画面,通过画面可以直接看到保护区内的情况。周照骊表示,目前长臂猿实时视频监测试点在海南长臂猿C群活动范围安装19套智能监测设备,实现影像监测数据的实时获取,掌握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活动习性、繁殖习性、食性等基本情况。由智能设备监测配合人工野外监测,更加全面的掌握海南长臂猿的具体情况。

  不再孤单的海南坡鹿

“明星”海南坡鹿田田

  尖尖的双耳,黑珍珠般的大眼睛,温顺可爱的性格……记者在东方市大田镇的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距离的接触了一位灵气十足的“明星”——海南坡鹿田田。这是一只由人工驯养的坡鹿,因为长期和人类共处,性格十分温顺。田田的女儿佳佳也是一只人工驯养鹿,两只小鹿十分自如地和记者互动,好像两只毛茸茸的精灵。

  海南坡鹿是中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被列为“极度濒危”(CR)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CUN)将其列为“濒危”级。它的野生种群仅见于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在大田保护区有近400只海南坡鹿。

  记者了解到,在1976年,大田保护区成立之初,海南坡鹿仅26头,已经到了绝灭的边缘。保护区实施了修建坡鹿保护高围栏、开展海南坡鹿生境改造、人工驯化、社区共管和社区宣传教育以及加强巡山护鹿、实施迁地保护等一系列保护措施,才使得海南坡鹿种群逐步增长。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记者在保护区内看到了一群在树荫下结伴乘凉的坡鹿,彼此依偎在一起,享受着树荫下的清凉。工作人员称,坡鹿一般没有攻击性,所以成群结队也是出于自我保护。

  现在的海南坡鹿数量也在逐步增长,而让坡鹿不再孤单的底气更多的是来自精心呵护它们的工作人员。“我们在保护区内设置了很多视频监控,还有布置红外线相机,以及给坡鹿配备了GPS项圈,我们几乎可以随时监测到坡鹿的情况。”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高级工程师符运南介绍。

责编:姜雪颖

审核:魏鹏

责编:魏鹏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