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旅游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新闻专题>2008地震>各方评论
站内搜索:
新闻分析:从汶川地震一个月感受变化
2008-06-12 16:17:00 作者: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12日电(记者 王爱华 俞铮)一个民族在灾难面前往往最能证明自己。在过去整一个月里,全世界看到了一个团结、人道的中国。

    5月12日是个悲伤的日子。四川汶川大地震迄今已夺去了近7万条生命,还导致数百万人无家可归。强烈的余震至今仍在持续。

    汶川、北川、青川、茂县……这些原本似乎默默无闻的地方,一下子吸引了全中国、全世界的目光。这些交通不便的山区县城,在这场里氏8.0级的地震中遭到了摧毁性的打击。

    一个月来,人们在为废墟下已失去的生命痛惜的同时,也为中国政府处理灾情方式的不断进步,为普通民众在大灾之后的空前爱心感慨。

    新闻报道的转变

    1976年摧毁工业城市唐山的7.8级地震发生后,民众无从得知具体信息,在恐惧中猜测和忧虑。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只是在3天以后发了条简讯,证实唐山发生了地震,而直到3年后才公布了24万人的死亡数字。

    时隔32年,当另一场巨大的自然灾害袭来时,新闻媒体已完全是另一种样子了。

    震后不到20分钟,新华社播发急电,随后播发了从国家地震局得到确认的四川地震消息;震后约半小时,中央电视台开始了昼夜不间断的连续直播。截至5月24日晚,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报道直播节目总时长达1034小时,这开创了中央电视台50年历史中的先例。

    国内媒体并没有在这次地震报道中享有独一无二的信息获得权。至少有550名来自境外114家新闻机构的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展开报道,其中300多名记者为外籍人士。

    在拥有世界上最大数量2.2亿网民群体的中国,网络同样成为了聚焦点,社区网站的网上留言板、个人博客、网上聊天室、照片和音视频共享网站等也都颇受关注。人们还通过手机短消息来传递地震相关信息。

    人们注意到,网民在众多平台畅所欲言,对赈灾行动的效果、救助情况、赈灾经费和物资管理、震区建筑质量等公开发表意见。

    政府及时、诚恳地回应了公众呼声。中央政府承诺,严格监管赈灾款物的分配,事后严查建筑物质量问题,在赈灾过程中发现的任何腐败行为,一律严惩。

    政府应急机制的完善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立即对抗震救灾作出紧急部署。灾后仅10分钟,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立即成立紧急指挥中心。之后不久,中央军委在北京启动全军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并做出相应决策部署。

    胡锦涛总书记在余震不断中不顾自身安危,视察了受灾最严重的四川震中地区,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大难面前团结一致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不久后又去到陕西、甘肃重灾区视察灾情。他还两度到地方上去考察救灾物资的生产情况。

    温家宝总理在地震发生两个小时后即乘专机赶赴灾区。他在震后三次奔赴灾区,安抚受灾民众,指挥抗震救灾并处理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据统计,共有13万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4万名当地民兵参加抗震救灾。

    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救灾机制和管理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海外舆论认为,中国政府在应急处置中的“以人为本”和“高度透明”令人印象深刻。

    志愿者、国际援助和全国哀悼

    面对重大地震灾难,全国人民捐款、捐物、志愿奉献的热情前所未有。一个月里已筹集的捐赠物资总值已超过445亿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来自国内。全国各地志愿者纷纷到灾区一线去服务,人数之多已使权威机构无法精确统计。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在及时进行地震灾害评估后,公开宣布接受国际援助。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的救援队都来到地震灾区一线实施专业救援。

    引人注目的是,政府将5月19日至21日定为全国哀悼日,悼念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并宣布全国降半旗志哀,暂停所有公共娱乐活动,暂停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为因灾逝去的平民降半旗,这样顶级规格的志哀以往只限于最卓越的国家领导人。

    在中国经济快速向前发展时,人们比以往更需要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在灾难发生之时被激发出来了。正如著名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里所写的:一个民族的富强和超强竞争力最终将取决于“社会内在的信任水平”。

编辑: 王晓亮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