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旅游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新闻专题>2008地震>地震知识
站内搜索:
灾害心理救助
2008-05-18 10:17:00 作者: 来源:新华社
灾害心理救助亟待“双重关注”

  新华社记者 何丰伦
  大地刹那震撼,痛苦持久蔓延。至爱亲友生离死别痛彻心肺,抢险救灾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这几乎是每位身处巨大自然灾害中个体生命的亲身经历。
  “从抗击冰雪灾害到手足口病的防治,直到目前的四川汶川地震,政府部门和救灾机构甚至个人,都开始关注灾害心理救助。”接受记者采访的不少心理卫生专家们认为,灾害心理救助涵盖的范围不仅仅要关注灾民,还应该关注参与救灾的众多群体。
  心理咨询师走进危机现场 早期干预事半功倍
  近年来,在一次次重大灾难现场,都有来自各地的心理咨询救助干预队的身影。作为训练有素的医务工作人员,他们在承担救死扶伤工作的同时,更多地在关注灾民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驱散心头的灾害阴影,重新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曾经参与过冰雪灾害心理救助的医生李林峰告诉记者,心理救助最应该在第一时间里,与其他救灾团队同时出现在救灾现场,因为那些刚刚从灾害中逃脱的人们,迫切需要摆脱心理阴影,投入到任务更重、压力更大的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去。
  李林峰说:“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越早摆脱灾害的阴影,人们受灾害的影响和延伸发展成为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越低。从国外的研究表明,在重大灾害和突发性事件面前,早期心理干预救助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双重关注”亟待加强 絮絮叨叨成“减压”良方
  关注受灾群体,同时还要关注救灾群体,这是记者采访的心理学专家提出的建议。但从实践上看,关注前者开始步入正轨,关注后者则尚未引起重视。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吴歆认为,遭受灾害的灾民们需要心理救助毋庸讳言,但前往救灾的政府工作人员、慈善机构、社会团体、公安武警和部队官兵,也在不同程度上需要心理救助。
  曾经参与过美国“9·11”事件救助的美国心理学博士梅尔·汤普森对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数据:“9·11”事件后美国有超过1000个专家团队在从事心理救助和心理干预,这对于提高抗灾救灾的效率,保护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作用巨大。
  梅尔·汤普森说:“救援人员一般是受灾群体的两倍以上,救援人员自身面对着血淋淋的现场,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从废墟瓦砾中救助生还者、挖掘死亡者的遗体,这样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在美国,不少救援人员自身就要接受如何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压力的‘岗前培训’。”
  这种“岗前培训”的效果就是:救援人员一旦停下来休息,就不断地向周围的人絮絮叨叨诉说救援中的点滴细节。
  “‘倾诉’应该成为减压的最好办法。”吴歆说。
  心理救助亟需立法 长效机制呼唤建立
  心理专家认为,由于各类自然灾害,加上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每年平均约有两亿国人受到程度不等的影响。关注心理卫生、干预心理危机,既是公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正常选择,也体现一个国家人文关怀和文明的程度。在西方国家,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抢险救灾的一个当然的组成部分。
  2002年4月17日,国家相关部门联合下发“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将受灾人群列为重点人群,提出到2010年,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中50%获得心理救助服务。
  不过,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于:精神科医生全国目前仅有不到15000名,其中掌握危机干预专业知识的还不足1/3。
  专家呼吁,尽快加强危机干预的网络特别是社区网络,填补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社区医生应该接受最基本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救助培训,同时,应加快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心理危机干预与医疗救助、疾病预防控制、物质救灾同步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合法性、规范性。(完)
编辑: 余梁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