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安全发展国泰民安 > 法律法规

山东省安全生产“十一五”发展规划

2006-12-15 09:24:21
   
 
 

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4]5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06]53号)要求,为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基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了《山东省安全生产“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安全生产基本状况

“十五”期间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安全生产形势逐年持续稳定好转,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全省安全生产事故起数由2001年的83187起减少到2005年的49336起,下降40.6%;死亡人数由2001年的10787人,减少到2005年的7898人,下降26.8%。“十五”期间全省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年均分别递减12.2%和7.5%。2005年全省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43,低于全国0.73的水平。全省工矿商贸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10万人死亡率为2.78,低于全国3.88的水平。全省煤矿百万吨煤死亡率为0.25,远远低于全国2.81的水平,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省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5.49,低于全国7.6的水平。

(一)“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确立。山东省人民政府早在“十五”初期省长办公会就确定各位副省长按照分工切实抓好分管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确立。各级政府、各部门一把手对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切实抓好分管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各职能部门在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对审批、发证等行政许可事项的安全生产负责。

(二)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初步建立。从2004年开始,省安委会建立了全省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将控制指标纵向下达给17个市政府,横向下达给省公安、交通、建设、煤炭等省有关部门,再由各市政府、各有关部门细化、分解,逐级落实到各县(市、区)和乡镇政府、有关部门、村(居委会)和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作为各地、各行业或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强化了对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的安全生产责任考核。

(三)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狠抓了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建设,安全生产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为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提供法律保障。“十五”期间先后出台了《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省政府令141号)和《山东省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省政府令177号)以及《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鲁政发[2004]13号)等多部安全生产法规规章。

(四)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建立了安全生产“三级监督机构、四级管理网络”,全省17个市、140个县(市、区)全部建立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十五”末,省、市、县(市、区)三级安监部门安监人员达到1915名,乡镇专(兼)职安监人员达到4483人。

(五)安全生产“双基”工作得到加强。制定出台了加强安全生产“双基”工作意见和“双基”工作考核十项标准,从政府、部门和企业层面分别对“双基”工作提出了要求,督促基层政府、部门和企业加强安全监管机构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投入、整改事故隐患。同时,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和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监管试点工作,引导企业夯实安全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六)安全生产监管方式不断创新。“十五”期间,根据安全生产形势的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安全生产监管的方式和方法。为提高安全检查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实效性,确立了“专家查隐患,政府搞督查,部门抓监管,企业抓落实”的安全检查机制。建立了省、市、县重点企业监控体系。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排查确定了一批重点监控企业,实行分级监控,各负其责,不断对重点监控企业组织专家进行“诊断式”检查。针对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等重要节假日和敏感时期的特殊性以及汛期、冬季安全生产特点,建立了一整套的早部署、早落实和自查、专业检查、包市督查、信息报送等工作制度。每年都组织开展多次全省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发现消除大量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

(七)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得到落实。对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等高危行业严格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严格程序、标准和条件,严把市场准入关,从源头上杜绝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进入市场。“十五”末,全省有325家煤矿、6369家建筑施工企业、27家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6826家非煤矿山、2095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59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177家烟花爆竹批发单位和35124家零售单位获得销售许可证;9234家和8569家危化品经营单位分别获得甲种和乙种经营许可证。

(八)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初步实现了安全中介机构动态监管,完善了中介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在安全评价机构中推广了安全评价机构内部管理与业绩上报系统管理软件,建立了安全评价机构网上信息查询系统,方便了社会公众对安全评价机构信息的查询服务。实现了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网上信息查询,为各级安监部门对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与持证上岗情况的监督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九)安全生产专家队伍不断建立和完善。省及17市安全生产专家组全部建立,县(市、区)基层安全生产专家队伍逐步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十五”末已达1464人,其中省安委会聘请了150名安全生产专家。安全生产专家队伍在全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智力支撑作用。

(十)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得到较快发展。全省有31家安全评价机构、330家安全培训机构、1家劳动防护用品检测检验机构,为安全生产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十五”期间全省安全培训机构共培训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4.1万人次,特种作业人员54.4万人次。安全评价机构出具安全评价报告达7万余份,为全省开展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查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劳动防护用品检测检验机构为15大类劳动防护用品提供了检验服务。

(十一)安全科技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完成了《山东省安全生产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实施〈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导意见的通知》。加强了对国家安监总局、省科技厅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组织申报、跟踪管理、鉴定、成果登记、评奖、推广等管理工作。全省安全生产领域列入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科技计划项目逐年增多,获奖项目也逐步增多。《山东省企业生产安全及安全投入的研究》等一大批安全生产领域高水平项目获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

(十二)安全生产执法监察队伍初步建成。省及17个市、全部县(市、区)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执法监察队伍,部分乡镇也建立了执法中队,全省执法监察人员编制达到1331人,到位1029人,为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安全生产执法监察队伍不断加强日常执法监督检查,严厉查处无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无视职工生命安全的行为。仅2005年全省各级执法监察队伍依法下达整改指令13637次,行政警告314次,罚款447万元,责令停产停业整顿606处,吊销有关证照77个,提请关闭88家企业,有效地防范了各类事故的发生。

(十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持续开展。“十五”期间连续在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运输、煤矿、非煤矿山、公众聚集场所、民用爆破器材和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六个重点领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取缔关闭了一批非法开采矿山,责令停产、关闭了一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一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治理了一大批煤矿隐患,整治了多处道路交通危险路段和一大批火险隐患,取缔了一批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业户,极大地改善了全省安全生产状况。

(十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快。由省安监局牵头,组织公安、交通、建设、海事、卫生等部门,制定了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和水上交通、工程建设、城市燃气等10个方面的《山东省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专项预案》;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山东省特大航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山东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山东省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和《山东省处置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等5个子预案,最终形成了《山东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作为省政府应对生产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由省安监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渔业生产三个重点领域,组建6个区域性的省级安全生产救援中心,在全省逐步形成了统一指挥、职责明确、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十五)公众安全生产意识逐步提高。“十五”期间我省狠抓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省委组织部和省安监局联合对全省所有县(市、区)政府分管安全生产负责人全部进行了培训。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活动,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咨询、应急救援演练、知识竞赛和安全进社区、进村庄、进校园、进单位、进企业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

“十五”期间虽然全省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态势,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当前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仍比较薄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量非公有制企业存在,这些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条件较差、数量多,增加了安全生产监管难度。

二是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足,事故隐患多。部分生产经营单位的装备水平、技术工艺仍比较落后,设备老化,安全保障还比较差。安全技术措施经费严重不足。中小企业的安全技术措施改造差距大,企业事故隐患整改资金不足,重大事故隐患长期不能根治。

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低,安全培训不到位。大量新设立的非公有制小企业录用农民工、临时工和外来工等,成为企业职工队伍的主体。他们文化素质、安全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再加上流动性大,培训不到位,“三违”现象大量存在,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几率。

四是行业管理弱化。随着原来按行业设立的工业主管部门的撤销,安全生产职能缺位,相应的弥补措施又没有完全跟上,存在管理缺位。另外,企业安全标准有些已经过时,新的安全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再加上企业安全管理滑坡,使得一些事故不断发生。

五是“重生产、轻安全”现象严重。个别地区和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安全生产工作“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说在嘴上”,未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的关系。

六是安全生产法制观念淡漠,自我保护意识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操作规程是多年来数以万计的职工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必须加以遵守。生产经营单位对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执行不力,劳动者对劳动防护用品配戴和使用不规范。在伤亡人员中,很多是由于安全生产知识缺乏、法制观念差、劳动防护水平低而造成的,他们既是事故的责任者又是受害者。

七是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和安全教育工作薄弱。我省没有专门的安全生产专业科研机构。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人员也很缺乏。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标本兼治、重在治理”,坚持安全发展,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减少人员伤亡为目标,倡导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规,落实安全责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应急救援体系,特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总体上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到2010年,重特大事故起数比2005年下降25%;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10万人死亡率控制在1.88以下;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5以下;10万人死亡率降低到7以下;煤矿百万吨煤死亡率控制在0.3以下;非煤矿山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危险化学品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烟花爆竹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建筑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特种设备万台设备死亡人数控制在0.8人以下;火灾(消防)十万人口死亡率控制在0.19以下;水上交通死亡和失踪人数下降5%以上;铁路交通(含路外)死亡人数下降3%以上;农业机械死亡人数下降11%以上;渔业船舶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三)分类目标 

1、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目标。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管理网络,形成全方位的安全生产防范体系。2010年全省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的数量基本满足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需要。                                                                                                                       

2、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目标。201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与《安全生产法》、《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安全生产法规及地方性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配套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山东省非高危小型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助理制度暂行办法》、《山东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山东省安全生产培训规定》、《山东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山东省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委托颁发实施办法》、《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安全防护用品配备管理办法》、《山东省非煤矿矿山、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重特大事故隐患认定办法(试行)》等。

3、安全生产支撑体系建设目标。2010年基本建立起全省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体系,安全评价、安全培训、安全检测、安全咨询等中介服务体系,技术支撑保障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

4、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目标。2010年建立起全省重大事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危险源得到有效监控,重大事故隐患得到有效治理。

5、安全文化建设目标。2010年建立起全省安全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大力扩展安全文化产业规模,提高安全文化产业质量水平。基本形成“政府领导,行业开展,企业为主,全民参与,共同发展”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格局。

6、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目标。2010年各类安全生产专业人才基本能满足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需要。提高安全生产及其监督管理的科技含量,开展矿山、油田、铁路、水上运输等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研究。组建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安全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安全技术装备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7、安全标准化。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机械、轻工、纺织、电力等行业大力推进安全标准化,使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有大幅度提高。

8、安全投入。逐步加大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的投入力度,足额提取安全生产专项经费并专款专用。对高危企业、高危车间、高危岗位进行定编定员,通过加大投入,提高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来替代人工作业,减少危险场所工作人员。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规定得到全面落实。

 

三、主要任务

(一)安全生产法制建设

1、加快我省安全生产立法步伐。以国家和省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为依据,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发布实施我省急需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2、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法制宣传教育。面向社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深入宣传、普及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法律意识,切实做到依法监管。

     (二)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
      1、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继续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2、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和手段创新。研究和制定治本之策,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安全投入、科技进步、培训教育、安全文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着手,认真解决制约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问题。

3、安全生产监督执法。完善执法监察机构建设;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加大执法监察力度,确保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三)安全科技研究与应用

认真落实《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实施〈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鲁政发[2006]17号)指导意见》(鲁安监发[2006]30号),具体是:

1、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加强安全生产理论创新。紧密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对理论的迫切需要,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加大安全生产理论研究的力度,对安全生产事业中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研究,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对安全生产工作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问题,为安全生产宏观管理、企业安全生产微观管理和安全工程技术实现提供指导。国家重点集中在以下领域,我省重点是做好相关研究配合工作。(1)安全生产的哲学、社会学基础。(2)安全生产科学的基本理论。(3)矿山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过程。(4)深部开采灾变动力学与防治理论。(5)工业典型事故发生机理、动力学演化过程及其相关数学、力学、热物理问题。(6)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基础理论。(7)安全经济及管理理论。(8)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9)安全预控理论。

2、以重要工业领域中共性、关键性的安全技术开发为重点,加强安全生产技术创新。针对安全生产中的共性、关键性问题,加强重点攻关,提高对重特大事故的控制能力、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监控能力、应急救援水平和事故分析处理能力,并为安全生产监管提供技术支撑。以矿山、石化及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为重点。重点领域是:(1)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价。(2)事故的监测。(3)事故预警。(4)事故防治。(5)应急救援。(6)事故调查与分析处理。(7)重大事故隐患的预控方法。

3、加强安全管理技术研究,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创新。大力开展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和安全生产监管技术的研究,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机制创新,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科技含量,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重点集中在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特征及其规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指标体系、安全生产信息化、网络化相关技术、事故预防与工伤保险相结合机制等方面。

4、加大先进、适用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及时淘汰落后安全技术装备,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

5、用高新技术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推动安全科技产业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提升安全生产的科技水平。加大GIS、GPS和网络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力度,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基本信息库、信息管理系统和事故监控预警网络;应用先进探测、传感技术,提高对危险源因素的监控能力和矿山地质保障水平;应用新材料,改进安全装备的质量和安全性能,提高安全可靠性;充分利用各种功能性新材料,提高安全防护用品的科技含量。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动安全生产科技产业化。重点领域是安全生产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功能性新材料,故障快速诊断、无损探伤技术,非接触式、高精度、高可靠性、综合集成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安全专用装备,劳动保护用品,矿山地质安全保障技术,先进救援救助技术装备等方面。

 (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按照全省公共突发事件总体预案要求,进一步完善已经制定的15个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预案,充分发挥应急救援体系在政府履行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依托大企业建立的6个区域性省级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渔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的建设目标和管理制度,增强预案的实用性、针对性。建立各市、县(市、区)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高危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建立企业应急救援队伍或明确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全省各级人民政府根据产业布局和重点企业的分布情况,逐步建立本行政区域的应急救援中心。

(五)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不断推动安全生产监管手段向更高、更深、更实的方向发展,逐步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省、市、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四级集信息、救援、指挥、监控于一体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由单一的“人防”向“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监管方式转变,实现安全生产动态监管。“十一五”时期主要任务是建设山东省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并逐步完善

(六)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

整合科技资源,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发展与安全生产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搭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大平台,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重点建设好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体的科技研发平台;以安全检测检验机构为主体的检测检验平台;以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助理、安全评价人员、安全生产专家等技术服务人员为主体的技术服务平台;以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体,政府组织指导推广的技术推广平台;以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全面接轨和实施国家安全生产有关技术标准的技术标准平台;依靠安全生产科技专业人才为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七)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机构建设,建立各级安全生产培训基地,依法开展企业法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等工作。逐步建立由学校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化宣传教育构成的全方位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实现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的制度化。建立适应我省经济发展要求的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教育、传播影响的功能,构建以省重点媒体为骨干的安全生产新闻宣传媒体系统工程。

(八)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按照《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和《山东省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省政府177号令),依法落实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措施,坚决遏止重特大事故。建设山东省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实施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

(九)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建设

严格依法规范管理安全生产评价、检测检验、咨询等安全生产中介机构,更好地为全省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智力支撑。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的要求和我省安全生产及生产经营单位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全省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组织,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有序发展中介机构,做好合理布点;积极引导中介机构服务专业化、社会化、规范化。逐步建立起安全生产中介机构能进能出、优存劣汰的管理机制。

(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进一步深化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建筑、民用爆破器材和烟花爆竹、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继续关闭取缔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依法整治、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的原则,防止反复,提高整治效果。在治理整顿的基础上,引导企业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

(十一)重点行业和领域监督管理

1、煤矿:以“一通三防”和防治水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做好煤矿矿井灾害治理和监控工作,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灾害治理的效果,逐步实现“一通三防”和防治水工作的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化、决策科学化,扎扎实实的做好基础工作。

2非煤矿山强化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重点对地压、水害、热害、高硫矿火灾和井喷等灾害开展有效防治。加强非煤矿山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及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推进安全标准化管理。

3、危险化学品: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强化危险化学品各环节的安全监管。严格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相关许可制度。逐步完善和落实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登记、一书一签等制度。在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推广使用安全监控装置,建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及运输过程实时监控系统。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发展而导致安全距离不足,或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采取“关停、治理、搬迁、转产、限产”等措施进行整治;对化学工业区(基地)开展区域风险评价和安全规划,提高化学工业区(基地)的科学布局及区域安全水平。

4、烟花爆竹:落实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加大对超量储存和超能力生产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整顿规范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取缔烟花爆竹家庭作坊和非法生产场点,依法查处非法经营烟花爆竹的活动。

5、民爆器材:大力发展民爆器材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实现民爆器材自动化生产。优化民爆器材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规范生产和储运领域爆炸危险源的管理,提高民爆器材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6、建筑:建立建筑施工企业安全信用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建立完善建筑业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立建设系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快报系统,完善事故处理机制。突出高处坠落、施工坍塌和塔吊倒塌等多发事故的预防工作,督促和检查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事故预防措施的制定与落实。

7、特种设备:建立特种设备动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评价体系。严把特种设备安全准入关。继续开展气瓶、压力管道、电站锅炉、危险化学品承压罐车、起重机械以及取缔土锅炉、简易电梯等特种设备的专项整治。

8、道路交通: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道路交通安全组织协调机构。强化机动车安全检验制度,建立健全机动车辆缺陷召回制度、机动车安全认证制度以及机动车强制报废制度。建立道路设计、新建和改扩建的道路交通安全审核机制。完善驾驶员考试、登记、注册等制度。加强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建立与行车记录仪或全球定位系统(GPS)装备相配套的安全管理制度。

9、水上交通:推广安全系数高的新船型,逐步限制挂桨机船,淘汰水泥船,建立重点水域的船型标准化。在交通繁忙的沿海、内河等重点水域建立船舶定线制。

10、铁路运输:加强铁路安全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实施铁路与公路平交道口改立交道口工程。主要繁忙干线建设集安全监测、信息传输、预测预警和抢险救援于一体的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系统;在其他干线推广应用安全监测、监控装备,初步形成全路主要干线的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逐步建成全路综合移动通信系统和功能完善的铁路行车安全保障体系。

11、农业机械:以基层管理网络建设为重点,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管体系。规范拖拉机及驾驶员的管理,提高年检率。加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注册、牌证核发的规范化管理,严把安全检验关、驾驶员考试关。抓好重点农时季节的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建立农业机械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农机监理装备建设,开展农机安全使用的宣传教育和“农机安全村”活动。

12、渔业船舶:加强渔业船舶及其船用产品、渔业生产机械设备的安全检测检验,实施渔业船舶强制报废制度。建立生产渔船自救和互救机制,提高生产渔船参与救助损失的补助经费比例。加强渔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在现有和在建的渔业行政执法船舶上配备和改善救助设备,提高渔业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实施以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为基础,以构建监管应急平台和队伍为重点,以安全生产科学研究为先导,以强化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为依托,以重大事故隐患监控为切入点,以安全生产各项法律法规为准绳。

(一)加强安全生产法治建设

以《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为核心,加快相关配套法规、规章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果,依法惩处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为,严格执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继续把安全生产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许可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对安全设备设施、个体防护装备等实行安全标志、标识等市场准入制度,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实行淘汰制度。加强安全生产行政处罚和复议工作。

(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建立健全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逐级抓好落实。特别是加强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依法严肃查处事故责任,对事故责任人依法严格追究责任。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依法履行综合监管职责,监督检查地方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监管职责到位和事故防范措施的落实。公安、交通、铁道、民航、水利、农业、电监、建设、国防科技、邮政、信息产业、旅游、质检、环保等部门将安全生产纳入本部门本行业发展规划,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行业或领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法》、《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保证安全生产投入,推广适用技术,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对提供的技术服务结果负责。发挥工会组织、社团组织以及社区基层组织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作用。

(三)加强监管监察能力建设

加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保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人员、设施、装备、经费等到位,提高安全生产监督执法装备水平、作业场所和场所监督检查执法和重大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和手段,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完善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

(四)加大安全投入

制定和完善财政、金融、保险、税收等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拓宽安全生产投入渠道,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引导、金融和保险参与的多元化安全生产投融资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安全生产,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各级政府把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纳入同级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作为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加大对安全科技研究、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事故隐患治理、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宣传教育培训、重大责任事故案件侦办和安全监管监察等工作的投入。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机制,完善工伤社会保险制度,提高事故多发、职业危害严重的生产经营单位的缴纳标准。提取一定比例的工伤保险资金,用于事故预防和公益性、社会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及安全文化建设。建立并完善矿山、化工及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建筑等危险性较大行业和领域的安全费用提取制度。

(五)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

落实我省加快科技发展、建立创新型省份有关决定中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创造有利于促进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政策环境,真正把安全生产事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安全技术人员素质上来。将全省安全生产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列入国家和省有关年度科技计划。充分发挥驻鲁高校、科研单位的优势,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六)保障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条件

建立地方政府领导分工联系本地区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制度。整顿和规范高危行业和专项整治领域的安全生产秩序。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安全技术改造。

(七)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国际组织、世界各国的合作关系,不断扩展新的合作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国外安全生产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科学研究合作项目。进一步拓宽与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的交流渠道,加强信息交流,跟踪国际安全生产发展前沿,努力赶超国际安全生产先进水平。

 

五、规划实施的重大项目(工程)

(一)优先发展领域和关键技术

1、控制重特大事故的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矿山突发性动力灾害(煤与瓦斯突出、顶板冒落、冲击地压、透水)的预测、预报及控制技术;预防瓦斯煤尘爆炸、含有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的矿井通风本质安全化技术和自动化监控技术;矿山内火灾预测、火源位置探测和灾变时期风流控制技术;

(2)研究石油、天然气危险作业场所火灾、爆炸、有害物质泄漏预防与控制关键技术;

(3)研究危险品运输中的事故预防与控制技术;

(4)研究在役危险装置和要害部位的安全诊断和寿命预测技术;

(5)研究埋地管道的泄漏检测与实时监控技术;

(6)研究重大危险源(危险区或大型联合装置)安全监控网络和虚拟显示技术;

(7)研究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与控制技术;

(8)研究事故多发水域的事故预防和监控技术;

(9)研究火灾预防和灭火控制技术;

(10)研究抢险救援中实用的安全人机工程技术。                                                                                                                                                                                                                                                                                                                                                                                                                                                                                                                         

2、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和救援保障技术研究。

(1)研究城市毒物、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技术;

(2)易燃易爆场所突发事故时的应急抢险技术;

(3)研究渤海湾、黄海山东辖区内的船舶沉船、溢油和应急预案和处理技术。

3、新型多功能安全防护产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二)重点安全生产科研项目

1、事故发生机理及致因的研究;

2、安全生产预测及预警系统的研究;

3、安全生产现代管理体系及模式的研究;

4、山东省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网络建设;

5、危险源检测及监控系统的研究;

6、海上遇险搜救及指挥系统的研究;

7、山东省职业危害的成因及防控对策研究;

8、危险化学品鉴别分类技术研究;

9、新型高效安全阻燃剂系列产品的开发研制;

10、高效安全水基(乳化水)灭火剂的开发研制;

11、建筑用新型防火涂料的开发研究;

12、危险化学品生产设备火灾的消防扑救措施的改进研究;

13、山东省交通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

14、深井安全开采技术;

15、山东省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建设;

16、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隐患评估标准研究;

17、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防范技术;

18、火场视频图像信息传输系统;

19、基于交通安全的高等级公路与普通公路交叉口的优化设计;

20、研制煤矿用炸药新品种;

21、开发研制新型安全的烟花爆竹烟火药;

22、加强对爆破防护材料的研制和开发;

23、煤矿井下安全预警、救灾综合信息系统;

24、铁路安全、快速、高精度测量装备的研究;

25、铁路测量仪器国家级标准及铁路运输安全综合评价系统的制定;

26、矿山采空区的探测、监控及地表塌陷控制研究;

27、矿山开采中的透水防治及技术研究。

 

  编辑: 杨博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