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新闻专题>春节我们在北川>北川新闻

坚强的重生——探访勇敢面对生活的人们

    □ 特派记者 董  卿  李占江

    他们,是本报记者曾经的采访对象。他们,让记者和读者时刻牵挂。半年来,他们生活得怎样?春节过得如何?记者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再一次见到了这些坚强面对生活的人们。

    席成友:从“身无分文”到羌绣“支书”

    1月25日,当记者再次见到擂鼓镇胜利村村支书席成友( 本报2008年5月25日三版曾对其作过报道)时,他正准备去绵阳置办工厂的必需品。去年地震后,他在村里开办了一个羌绣厂,两个月后,厂里接到了第一批订单:俏销菲律宾的香包,一个卖到800块钱。“胜利村原来的土地成为附近 20个村的规划新址,我琢磨着,让土地被征用的胜利村农民依托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靠自己的双手来发展经济。”席成友说。

    震前,席成友是个“大老板”,拥有一家酒店、一个企业和两个大粮仓。震后胜利村受灾严重,死了200多人,房屋全部倒塌。他不顾自己700多万元的损失,把保护下来的2000公斤大米全部捐了出来,还从外边买了1500公斤大米,最后变得“身无分文”。

    “当时我就坚定了带领村民重建家园的信念,羌绣厂可以给当地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使他们有长远的经济收入。虽然现在还刚刚起步,但我有信心把羌绣这门羌族传承多年的手艺发展下去。”临行前,席成友深情地对记者说,“ 一定代我向山东的父老乡亲拜年,胜利村村民永远感激你们。”

    陈定阳:“学好数控技术,重建家园”

    陈定阳是北川职业中学的学生,去年6月份他和同学到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借读,记者采访过他( 详见本报2008年7月23日青岛版),那时候他的话很少,除了以简单的“嗯、啊”作回应外,再没有回答记者的问题。

    1月 26日,记者再次联系到他,他在北川漩坪乡山上小姨家。说起这半年在青岛的生活,他眼神又亮起来,“山东的老师像父母一样关心我们,还组织我们全班去看了残奥赛,青岛的奥帆基地真漂亮。我还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看到了在大山里一辈子都看不到的数控机床。”说起新年愿望,他一脸严肃,“我要学好数控技术,家乡重建需要这个。”

    李春:“我要办擂鼓镇最大的超市”

    1月 25日,记者在擂鼓镇临时市场内转了好几圈,打听了好多人,终于找到了李春的福临超市,一进门,李春就认出了记者,连声说“我好得很,好得很”。

    震前,李春经营着3家超市,最大的面积560平方米,最小的也有 80平方米,每天的营业额约有15000元( 详见本报2008年6月1日三版)。震后,记者来到了她的帐篷超市,还清楚地记得她和丈夫一边流泪,一边清点货品的场景。

    如今的福临超市已颇具规模,各种货品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但价格还是一如既往地便宜。临近中午,李春忙得不可开交,脸被冻得红红的。“什么时候恢复营业的?”记者问,“ 9 月份在帐篷里恢复营业,年前搬到了临时市场,现在雇了4个人。”虽然没法和以前比,但最艰苦的时期总算过去了。李春告诉记者,“现在店里每天营业额都有7000多块钱,我的目标还是开一家擂鼓镇最大的超市。”李春笑眯眯地对记者说。

余梁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