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的竹文化 让人欢喜让人忧

2011-12-22 10:08:00     作者:    来源: 海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陵水河;lao;竹资源;竹产业;黎族妇女;文化现象;饮用水水源地;竹子
[提要] 高低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植被,海南岛中南部地区的景色总是那般让人心旷神怡。而路旁、村边和山里那些茂密的竹林,也总能引人注目,驻足观看,它们笔直的躯干,翠绿的叶片,婆娑的影子,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黎村里随处可见的竹制品。

 

 

俄查村符亚九家的“大竹缸”能装人。

 

 

用竹管引水灌溉农田。

 

  高低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植被,海南岛中南部地区的景色总是那般让人心旷神怡。而路旁、村边和山里那些茂密的竹林,也总能引人注目,驻足观看,它们笔直的躯干,翠绿的叶片,婆娑的影子,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它们的形态,更具高风亮节的写意,怪不得我国古代的画家,要将竹子、梅花、松树合称为“岁寒三友”,挥就丹青墨宝流传千古。

  竹,融入黎家的生活

  每年“三月三”,到海南岛中部黎族地区旅游或做客的人们,都能吃到香喷喷的竹筒饭;而当你在山区徒步或探险,也常常能够看到腰间挂着竹篓的黎族同胞,竹篓里一般装着砍刀或镰刀等劳动工具;进入黎族村寨,房前屋后、家里家外触目所及的竹凳、竹篮、竹筐和竹屋,总让人感到竹子简直就是黎家生命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7年12月下旬,海南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清代黎族风俗图》,该书汇集了清代以来“无名氏”所绘制的《琼州海黎图》、《琼黎一览图》和《琼黎风俗图》等三册49幅彩色图画,多角度描绘了清代以来黎族生产生活的真实面貌。

  《清代黎族风俗图》封面是一幅极具生活情调的画面:干栏式船形屋里有人在怡然自得地闲聊,有人正沿着低矮的木梯走向地面,屋子外头还有2位妇女在忙着手工活,2个在柴门内嬉戏的孩童和几只觅食的小鸡,愈发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

  这样的画面在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不过,图中船形屋正面清晰可鉴、做工精致的竹编墙体,透露出黎族对竹子的利用由来已久。

  记者这几年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采访,经常进出黎家村寨,发现用竹子制作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随处可见,而且形式多样,工艺各具特色,有的精细,有的粗犷,深感黎人就地取材的技艺有着高超和过人之处。

  奇!竹编之缸能装人

  江边乡,一向被人称作东方市的“西藏”,它处在大广坝库区上游更远处的山地之间,南面毗邻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的北部,发源于五指山的海南第二大河昌化江从其东边流淌而过,“江边”正是因此而得名。

  江边的山头植被茂密,江边的天空格外的蓝,江边的空气清新怡人,因此,与东方西部沿海地区的八所城区相比之下,江边的确就是当地的“西藏”,而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位置偏僻和道路弯曲。

  一方水土,一方风物。记者听闻江边有个俄查村,村里的黎胞对竹子的利用简直达到了极致,于是慕名前去探访。

  走进俄查村,但见清一色的茅草房井然有序,屋子门户多用竹子编扎,能够做到密不透光;走在村道上左顾右盼,竹编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随处可见,有挂在檐下的鱼篓和摇篮,有闲置门前的鸡笼和竹筐,还有横放房顶的竹筛和簸箕;在主人的同意下,走入任何一家的屋内,都能看到不少竹制的器具,小至吃饭用的竹筷和坐得油光发亮的竹凳,大至挑米、挑谷用的竹篮和简陋、固定的竹床,不一而足。

  记者向村民打听到了一位最擅长竹编工艺的老人。他叫符亚九,今年已有74岁,身材高瘦,手指修长动作麻利,十分灵活,一看就知道是个手艺不错的人。

  闲聊中得知,符亚九20多岁时就跟自己的爷爷学艺,掌握了竹编技术,一个装棉花的大竹筐,他最快时2天就能编好,鸡笼、畚箕等简单的竹器自然不在话下。

  最叫人叹为观止的,是符亚九家里的一个水缸状的竹器,姑且称之为“竹缸”吧。这个竹缸用很厚、很宽的竹篾编制而成,非常牢固,据说已经使用了十几年之久,现在依然完好无损。它高约1米,口径也有半米之宽,平时一般用来盛放稻谷,要不就是放置杂物。

  记者让符亚九腾空竹缸里的杂物后,村里一位16岁的女孩爬进缸里,蹲下,竟然能够全身藏匿其中!旁观的大人、小孩禁不住哈哈大笑,纷纷夸赞符亚九的好手艺。

  记者注意到俄查村里里外外的竹子并不多,村里这些竹器的材料来自哪里呢?符亚九说:“要到山上砍回野生的竹子才行,附近山里有很多种竹子,最好的是一种叫dam的厚皮竹和一种叫lao的薄皮竹,用它们来编东西,又好看又耐用。”

马震

editor

更多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