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民间打柴舞 快乐的跳竹竿

2011-12-22 10:16:00     作者:    来源: 海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黎族舞蹈;竹竿舞;跳竹竿;跳起;打柴舞;旱赛;舞者;丧俗
[提要] 每当黎族的三月三,或是庆丰收时,人们便聚会于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分成两队,一队持竿打柴,有坐、蹲、站三种,一队跳竹竿,持竿一队把竹竿有节奏地打击,跳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跳跃,作出各种优美的动作。

黎族群众跳起了欢快的“打柴舞” 本报记者 张杰 摄

  每当黎族的三月三,或是庆丰收时,人们便聚会于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分成两队,一队持竿打柴,有坐、蹲、站三种,一队跳竹竿,持竿一队把竹竿有节奏地打击,跳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跳跃,作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唱出“嘿!呵嘿!”这种舞蹈现在称“竹竿舞”,又称“打柴舞”。

  据了解,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黎语“转刹”,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丧葬活动,系黎族古代人在死时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压惊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古代黎族村寨有一丧法叫“旱赛”。即人死后入殓,停棺12天、24天、1个月不等时间,然后入土。在停棺“旱赛”期间,丧家及周村相关男女老少每天晚上都要到丧家跳打柴舞。清代《崖州志》对这一习俗作了记载:“丧葬。……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诸心以牛羊低灯鼓吹束奠……。作八,心分花木,跳击杵”。“跳击杵”则指跳打柴舞。这是目前所见的唯一记载黎族舞蹈的古代文献。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海昌介绍,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是有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跳舞时,将两条垫木相对二米左右平行摆放于地面上,垫木上架数对小木棍,木棍两端分别由数人执着,两两相对,做上下、左右、分合、交叉击拍,发出强有力的节奏。舞者跳入木棍中,来回跳跃、蹲伏,模仿人类活动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及声音。

  打柴舞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是群众文体活动的好方式,1957年舞蹈工作者将其改变进京参加少数民族的民族文艺会演,被誉为“五指山艺术之花”。后来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巴基斯坦、日本等多个国家演出,又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但由于打柴舞原生态形式依托三亚地区黎族民间丧葬活动而存在,在该地区的丧俗的变化,对民间打柴舞生存的延续空间影响很大。建国以来,经过历次运动整改,该地区丧俗不断简化和汉化,绝大多数村寨已减去了跳打柴舞这一程式。到目前为止,全黎族地区仅三亚市崖城镇朗典村自古至今一直保留这一古俗,如果这一古俗在朗典村终止,黎族民间打柴舞的原生态形式即宣告消亡。

马震

editor

更多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