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文化精神物化而来的潍坊气派

2011-10-21 00:16:00     作者: 丁琪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大舜醍醐、景芝浓香、纸鸢载梦、翰墨流芳,这些标志性元素,成为人们来潍坊常来常新感受的象征。无论是羁旅的脚步还是扎根在此,心绪,一如潺潺的白浪河之水,滋养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寄情山水的同时,放逐无限遐想,于是便赋予了未来更多的想象。

自文化精神物化而来的潍坊气派

文化强省看山东——第七届网络媒体山东行系列评论之二十二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丁琪

大舜醍醐、景芝浓香、纸鸢载梦、翰墨流芳,这些标志性元素,成为人们来潍坊常来常新感受的象征。无论是羁旅的脚步还是扎根在此,心绪,一如潺潺的白浪河之水,滋养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寄情山水的同时,放逐无限遐想,于是便赋予了未来更多的想象。

我们知道,满目葱翠的潍坊,从昔日以历史绵长著称到今天园林城市令人神往,付出了百倍的艰辛,以不停怠的脚步和莫大的决心跋涉,锻造至今日之风尚。我们更知道,潍坊以“绿岛、风筝都”为代表的城市特色构建的宏大手笔,带给人们的这种心灵上的通透感、呼吸的顺畅、感官的愉悦和思想的触动,源起城市精神的“物化”。这种“物化”,使得这座城市有了气韵,并且可以触摸;使得城市中每一处风景有了生命,并且融入生活;使得老百姓的笑容更加单纯,平添几多行走天地间的豪迈。

其实,每一种华美背后,都有艰辛的劳作;每一种积淀过程,都孕育着厚积薄发。这种发展的轨迹,是一个弧线还是一条直线,取决于建树者的眼界。因为,事物的结果,只有当每一个初衷都带着爱,才能形成一种共识、达成一种默契、倡导共同的信念、凝聚更多共同的精神。

城市是百姓的家园,城市精神的构架,不仅依靠潍坊“尊重地方文脉,追求新老环境的和谐共生”,更通过点点滴滴的细节,体现在百姓的生活中。茨坊油画、杨家埠民俗、惠影科技、园林绿意……这便是百姓的精气神、城市的生态链,地域的人文观、发展的试金石。这些,得益于文化惠民的理念。无论是政治举措、经济布局还是文化发展,惠民的举措才是好举措,惠民的政策才是好政策,惠民的发展才是具有可持续性、为白姓所拥戴的发展。惠民,体现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当专家学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对潍坊城市文脉进行总结,言语间的赞许表达着对这方水土发展理念的首肯;当土墙社区的工作人员如数家珍般地介绍关于潍坊市构建文明乡村工作中的文化建树和文化改革的做法,言语间的使命感映衬着对大潍坊、新潍坊建设的自觉自信,更体现了这方水土这方人民在创新发展精神感召下的实干和无怨;当常山民间艺术收藏博物苑气势宏大地呈现,我们能感受到这方热土上朴实勤劳的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豪迈——当老百姓的生活有滋有味、点滴中体现着自足和常乐,便成为这个地域文化物化的最为写实的记录。

潍坊,就是这样,从历史中走来,提炼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并以文化为基点,从实干做起,构建着独一无二的美丽。昔日郑板桥以“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铺展了潍坊商贾云集、经贸发达的美丽画卷,今日潍坊所展现出的颇具现代感的城市特色,体现在山水神韵、“绿岛特色”、绵延基础之上的文化创新中。如果说今日之潍坊建设“文化已然发力,身在其中不知”——以文化为支撑的发展理念还不成系统、未成规模,那么,未来的路上,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文化命题”的背景下,潍坊,乘着气冲云霄的梦想,以文立市、以文栽道的发展信念定会使发展的延续性更为绵长。这样的美丽,既在细微,还在宏大;既有优美,还是崇高;既铺垫现实,又积蓄力量;既造福社会,更润泽百姓;既创造了这片热土已经生还的美,还发掘着未来将要诞生的美。

潍坊,将文化的精神物化,构筑了这座城市的风骨气派。以一座城市的满目葱翠、纸鸢翱翔、美酒飘香为框架构建大美是你的理想,其实,你的梦想,在更远的前方……

陶云江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