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冬水让这个年过得舒坦

2011-02-03 12:53: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除夕上午,高唐县尹集镇尹西村的肖来泉,贴上春联就往自家麦田里走。赶上今冬大旱,即便到了年根儿,老肖还挂记着自己的6亩半麦子。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朱桂林
  除夕上午,高唐县尹集镇尹西村的肖来泉,贴上春联就往自家麦田里走。赶上今冬大旱,即便到了年根儿,老肖还挂记着自己的6亩半麦子。
  远远地,就见老肖的麦苗绿色挺重,甚至有些黑。尽管地表干燥,但老肖用脚驱驱土,下面就是湿土层。不远处,有个人也在地头站着,他叫尹东峰,他的麦田就不如老肖的,地表发白,麦苗发黄,叶片还有些干枯。
  “肖大哥,一样旱,你的麦子咋那么好?”
  “我去年11月下旬浇了一场越冬水。那几天,县农业局副局长杜立芝来咱这里讲课,听她说浇越冬水,那是必须的。”
  “我没浇越冬水,现在只能干瞪眼,看着麦苗旱着。”尹东峰叹了口气,原来,他在外面干建筑,起早贪黑在城里干,种上麦子就少管。寒冬,工地上没活了,回家一看,麦子旱得不成样子。
  老肖说:“今年浇越冬水很方便,旁边尹集分干渠里的水足够了。夏天雨水大,农田都涝了,河里积水不少,浇越冬水正派上用场。”现在,河里仅有一层薄薄的冰,老肖说:“村子里60%的户都浇了一遍越冬水,把河道里的积水用得差不多了。”
  尹西村的小麦长势只能称得上尹集镇的二类麦田,该镇唐洼村240户农户,230户都浇了越冬水,他们用的是井水。在该村麦田里,很少看到枯黄的麦苗。
  去年11月下旬,高唐县农业局副局长杜立芝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判断:今冬是干冬。过去这个县农民没有浇越冬水的习惯,于是,全县紧急动员,普浇一遍越冬水。技术人员还在新闻媒体搞讲座,下村到农田现场讲解浇越冬水的好处:一是保持麦田墒情好过冬,二是小麦能高产。短短10多天工夫,全县40%的农田都浇了一遍越冬水。此后,旱情持续发展,验证了农技人员的预测,浇越冬水的农户直竖大拇指——听专家的话种田,没错!如今,这些麦田都划入一类麦田。
  老肖看好今年的收成:“我这6亩半麦子比去年春节时长得还好,去年一亩收了1000斤,今年多收百十斤没问题。今天晚上,我要多吃几个饺子!”
  高唐县梁村镇的农民尝到了节水灌溉的甜头,这里的麦田普遍浇了越冬水。梁村镇位于位山引黄灌区最下游,实施了省财政扶持节水灌溉项目,控制于庄、李化梓等四个村的2000多亩农田,铺设管道17000米,出水口360个,平均50米就有一个。李化梓的李玉生说,安上节水管道,好处多了,一是省工,过去土渠灌溉一亩地,平均要有3人看管,一个看机器,一个看垄沟,一个看水源,建上管灌后,平均每亩有1人就可以了,省下的劳力去从事其他行业。二是省力,土渠灌溉需要铺输水软管,搬运柴油机、水泵等机械,现在只要拧开出水口开关,水就哗哗地流进地里,原来需要青壮年干的,现在一名妇女就办了。
  “农民对庄稼看得很重,要是小麦长势差,年也过不好。大旱之年无忧,小麦丰收有保障,这个年,大家过得很舒坦。”李玉生说。
杨凯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