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用无悔青春换来畅通青岛

2012-03-20 16:08: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对于潘同斌来说,不仅有工作的压力,也有对家庭的愧疚。自从进驻青岛地铁施工现场以来,他已经一年没回过北京的家了。

 

    潘同斌负责的地铁项目位于青岛市李沧区万年泉路,是青岛市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万年泉路站所在地。
    地铁建设是一项异常复杂的工程,不仅地下状况不明朗,地面周边也属于老城区,情况特别复杂。地铁施工因为需要进行地下爆破,多少会对周边居民产生一些影响,特别是大部分居民没经历过爆破,尤其是在万年泉路这样的人口密集区。对于地铁施工带来的影响,周边居民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安全顾虑,潘同斌的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与这些“邻居”打交道。从不理解到支持,这些“邻居们”是在与潘同斌的点滴交往中被他感动的。
    作为项目经理责任重大,安全、质量、进度都是第一责任人,而这之中在潘同斌看来安全是首位。为了确保安全,潘同斌用了一个“笨法子”:自己靠上去。对于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枝节,潘同斌都要求自己亲自看到、摸到。只有反复确认每个安全隐患都被排除,他才会安心去做别的事。在车站主体马头门开设时,为了确保马头门的安全和稳定,他和技术人员反复研究方案。爆破开挖,他亲自指导,安装格栅那天晚上,他就跑下来3趟,其中一次,已是凌晨两点,带的手电筒没有电了,就用手机自带的电筒功能,一点一点的查看和指导。手机自带的电筒的光是微弱的,但是却照亮了一份责任。
    对于潘同斌来说,不仅有工作的压力,也有对家庭的愧疚。自从进驻青岛地铁施工现场以来,他已经一年没回过北京的家了。2011年8月,潘同斌的母亲要做白内障手术,正准备做手术的时候,儿子偏患重感冒了,急的妻子没办法,打电话要潘同斌回家,当时正赶上超强台风“梅花”要在青岛登陆,为保证项目部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潘同斌亲自布置检查材料、板房加固,撤离安置施工人员,坚持工作在地铁建设的一线。

 

    潘同斌:用无悔青春换来畅通青岛

 

   “在黑夜里梦想着光 心中覆盖悲伤

  在悲伤里忍受孤独 空守一丝温暖

  我的泪水是无底深海 对你的爱已无言

  相信无尽的力量 那是真爱永在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 澎湃着心中火焰

  燃烧无尽的力量 那是忠诚永在

  温暖若停在你心里 愿用一生祝愿

  生命只为一个信仰 无论谁能听见

  我的泪水是无底深海 对你的爱已无言

  相信无尽的力量 那是真爱永在”

  ——电视剧《潜伏》主题曲

  曾经热播一时的电视剧《潜伏》描述了我党一位地下工作者艰苦卓越的斗争历程。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也有这样一群在“地下”工作的人,他们的业绩同样卓绝,他们的奉献同样默默无闻,他们同样也在忍受着与亲人分离的孤独煎熬。正如主题曲中所吟唱的,他们“相信无尽的力量 那是真爱永在”。他们就是青岛地铁的建设者们。而他们中间有一位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青岛地铁建设者的杰出品质与奉献精神,也同样在他身上肩负了所有地铁建设者共同的责任与艰辛。他和他所代表的青岛地铁建设者们,不是以惊天动地的事迹震撼人心,而是以看似平凡但却需要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持感染了周围的人,最终感动着每一个与他们共同为青岛畅通大交通筑梦的人。这个人就是中铁十六局青岛市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土建11标项目经理潘同斌——青岛地铁建设者最年轻的项目经理之一。

  感动·亲情

  4岁儿子有两个爸爸

  生于1980年的潘同斌担任着青岛市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土建11标项目经理。这个项目位于青岛市李沧区万年泉路,是未来青岛市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万年泉路站所在地。众所周知,地铁建设是一项异常复杂的工程:不仅地下状况不明朗,地面周边也属于老城区,情况特别复杂。对于刚刚过而立之年的潘同斌而言,身上的担子可谓重如泰山。同时也说明他的业务能力已经得到普遍认可。

  但对于潘同斌来说,最大的压力不是来自于工程,而是自己对家庭的愧疚。自从进驻青岛地铁施工现场以来,他已经一年没回过北京的家了。潘同斌4岁的儿子,至今认为自己有两个爸爸:一个在北京,一个在青岛。在孩子天真的想象里,这两个爸爸是两个人。一个是可以天天陪伴自己的“好爸爸”,一个是常年不朝面的“坏爸爸”。 妻子带儿子来青岛看望他,吃饭的时候,有位同事问他的儿子:“柯豪,坐在你旁边那个女的是谁?”“妈妈。”他儿子一脸幸福地说,“那坐在你旁边那个男的呢?”他儿子停了一会,脸上马上晴转多云,一脸不高兴地说:“不认识”。

  不仅对孩子的陪伴不够,无法对家庭尽到一个男人的责任是他心头的又一层重压。

  2011年8月,潘同斌的母亲要做白内障手术,正准备做手术的时候,儿子偏患重感冒了,急的他妻子没办法,打电话要潘同斌回家,当时正赶上超强台风“梅花”要在青岛登陆,为保证项目部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潘同斌亲自布置检查材料、板房加固,撤离安置施工人员,没办法回家。他的妻子气得没办法,撂下一句话:“你以后就不要回家了!”。

  常年的地下施工,阴冷潮湿的环境中,加深了潘同斌对温暖家庭的思念。这种寂寞比在地面上更加令人难以忍受。但是为了青岛地铁建设,潘同斌必须坚守在这潮湿冰冷的地下。

  潘同斌说:“不要以为我们都是工作狂,也不要宣扬我们为了工作不顾家庭。在这点上,我们地铁建设者都有共同的心声:我们愧对亲人。

  感悟:潘同斌一个人365天没回家不算什么大数字,但把这365天乘以正在青岛地铁建设工地上奋斗的5000多名建设者,那就是180多万天没有回家。

  “在悲伤里忍受孤独 空守一丝温暖

  我的泪水是无底深海 对你的爱已无言”

  这正远离亲人的独自承受的孤独潘同斌和所有青岛地铁建设者的感受。

  感动·邻居

  他们和周围居民成了一家人

  青岛地铁施工因为需要进行地下爆破,多少会对周边居民产生一些影响,特别是大部分居民没经历过爆破。尤其是在万年泉路这样的人口密集区。对于地铁施工带来的影响。周边居民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安全顾虑。潘同斌的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与这些“邻居”打交道。从不理解到支持,这些“邻居们”是在于潘同斌的点滴交往中被他感动的。

  建安小区居委会主任刘显第一次接触潘同斌,是他找地铁施工单位反映小区受爆破影响。老刘本来是做好大吵一架的准备来的。潘同斌听了他的描述后,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立刻判断出是地铁爆破声音和震动对他们心理上产生了安全顾虑。他没有将老刘他们拒之门外。潘同斌首先静静聆听着老刘情绪激动的描述,然后提出去他们家看看。在老刘家,潘同斌向老刘详细讲述了青岛地铁施工的特点以及为什么不会造成对他们的损害,答复他们通过优化爆破方案,尽量减小爆破震动和声音对小区居民生活的影响。通俗的讲解,负责任的承诺,让老刘一下明白了问题所在,消除了城市爆破施工对他们心理上的安全顾虑。老刘为自己的莽撞而分外懊恼。就这样,老刘和潘同斌以及地铁建设者们成了朋友。

  项目临近地的另外一个小区瑞康花园则是因为绿树而与潘同斌结缘。在拆迁万年泉路1号场地时,有数十棵多年生长的树木需要异地安置。潘同斌看到瑞康花园缺少大型绿植,就建议搬到瑞康花园去!于是瑞康花园中就增添了这来自地铁的绿色。

  其实,从拆迁阶段开始,潘同斌和邻居们的关系就一直很好。在别人看来最难的拆迁工作。经过近一个月努力,土建11标就完成了。这在青岛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16个标段中,是第一个全部完成征地拆迁工作的。

  感悟:如果说,潘同斌有什么秘密武器,那就是耐心与理解。他告诉邻居们一个很直接的道理:地铁通车越早,居民受益越大。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怎么能没有效果。

  感动·兄弟

  用无悔青春换来畅通青岛

  潘同斌是个80后,而他手下有一支40多人的“青年突击队”则大都是比他还小的80后组成,队伍平均年龄不到27岁。说起这支80后的地铁兄弟连组成其实还真颇费了一番周折。

  虽然这支队伍中学历较高,最低学历是大专,还有本科生、研究生。但项目部成立之初,这批年轻人却成了让人头痛的“不安定因素”。他们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严重不足。一方面工程进展紧张,一方面是一群刚刚从散漫的大学生状态进入工作的年轻人。这两者间的矛盾可想而知。作为一名地铁建设的“老人”,潘同斌和他几位年长的同事手把手地教这些年轻人技术,同时还要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替他们排解工作之初的不适应,缓解他们离家的忧虑。这些工作琐碎又耗费精力,但又是不可或缺的。

  潘同斌到青岛地铁工作一年来,体重206斤直降到172斤,脸色明显比以前黑了。

  2011年9月,万年泉路2号竖井因下雨,一名同事不慎从钢爬梯掉进深达5米竖井,伤了腿。潘同斌第一时间赶到,并将他从竖井中背出。在医院楼上楼下检查时,全是潘同斌背上背下。140斤的体重,对于170多斤的他来说,负担真是不小。

  不过,付出终有收获。现在这支“青年突击队”是青岛地铁建设创先争优活动中的一面旗帜,也是克服各种施工中难点的攻坚手。

  在“青年突击队”带动下,整个项目部都呈现出积极奋进的精神风貌。项目部2010年被青岛市地铁建设指挥部评为“先进集体”。

  感悟:80后是个特殊群体。他们有激情有闯劲,但又有些惰性与依赖性。潘同斌打动他们的不是说教,而自己身为一个80后的亲身示范。在青岛地铁建设中,正是这样有知识、有干劲的80后构成了建设主体。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换来未来大青岛的畅通。

  感动·责任

  为安全施工做个“笨人”

  地铁施工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作为项目经理责任重大,安全、质量、进度都是第一责任人。而这之中在潘同斌看来安全是首位。

  潘同斌任项目经理的这一施工区间和车站施工穿越的地层既有岩层,同时又有稳定性差的含水丰富的砂层;开挖前有需要采用控制爆破的,也有需要超前预注浆加固的。加上地层变化受构造影响较大,给施工超前地质探测和开挖过程中的方案及时调整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周边环境复杂,影响施工的环节多。

  与此同时施工中涉及到的建筑物、管线比较多,尤其是区间环境条件相当复杂,隧道结构下穿6栋建(构)筑物,由于其结构型式、建筑年代和使用状况各异,沉降控制标准也不同,同时还下穿李村河,这些对施工过程沉降控制提出了较高要求。

  而在如此复杂的施工条件下,对工期的要求更是增加了难度。

  工期紧,难度大,就隐含着安全隐患。怎么样才能在安全前提下,保质保量完成地铁施工?这个问题一直紧紧的抓住潘同斌的心。

  为了确保安全,潘同斌先用了一个“笨法子”:自己靠上去。对于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枝节,潘同斌都要求自己亲自看到、摸到。只有反复确认每个安全隐患都被排除,他才会安心去做别的事。

  在车站主体马头门开设时,为了确保马头门的安全和稳定,他和技术人员反复研究方案。爆破开挖,他亲自指导,安装格栅那天晚上,他就跑下来3趟,其中一次,已是凌晨两点,带的手电筒没有电了,就用手机自带的电筒功能,一点一点的查看和指导。手机自带的电筒的光是微弱的,但是却照亮了一份责任。正是肩负这份责任,潘同斌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步。

  潘同斌明白仅仅以“人靠上”来确保安全那是极不现实,也不符合科学施工的原则。“人靠上”是一种责任机制,也是无形中提醒各级员工要负起责任来。

  要想真正保证这么大工地的安全,潘同斌知道还得有“聪明法子” 也就是靠制度约束。

  安全三同时制度、安全值班制度、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审查制度、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应急响应分级制度、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危险源公示告知制度、爆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爆破器材安全管理制度、“一炮三检”制度等一系列共60余项规章制度出台。

  为了让这些制度符合现实情况,潘同斌把每一条都反复琢磨,并对照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体验,一一落实。为了这些规章制度,潘同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如今,施工现场从未发生过任何危险。

  感悟:对于地铁施工来说,安全重于一切。潘同斌在安全问题上近乎疯狂地执着,其实也是全体地铁建设者共同承担的责任。为了将青岛地铁建成一条让市民放心的安全地铁,潘同斌们可谓呕心沥血,将安全措施发挥到极致。

  结语:潘同斌的事迹如果单独拿出来确实没有什么特别让人为之震颤的效果。但是正是这些不那么大的事,构成了潘同斌日常工作的核心。也正是这些平凡小事保证了青岛地铁建设的顺利进行,加快了青岛迈向现代化都市的步伐。为了青岛美好的明天,潘同斌为代表的青岛地铁建设者付出了自己亲情与青春。青岛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为青岛所作的一切。青岛因为他们更美丽,也为他们的奉献而感动。

余梁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