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幸福城市”敢为全省先

2012-02-19 09:50: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齐鲁晚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省人大代表、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
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
建“幸福城市”敢为全省先
  ◤18日,本报记者廖雯颖采访省人大代表、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右)。 本报记者 郭建政 摄
本报记者 廖雯颖
  论经济发展,德州并不是山东的最亮点,但这座朴实的鲁西北城市,在全省率先提出要建设“幸福德州”的发展战略目标。
  18日,省人大代表、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向记者细细讲述了她构想的德州幸福蓝图。她说,幸福不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特权,幸福指数也不一定和经济水平成正比。稳定感、安全感、成就感、舒适感和归属感,综合起来就是幸福感。
  让人民生活得
更有尊严、更幸福

  齐鲁晚报:今年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幸福德州”,这在全省是第一个,德州在山东省经济不算发达,却率先提出要建设幸福城市,有什么底气?
  吴翠云: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幸福。幸福是动态的、感性的,我们不可能等到经济发达了再去感知幸福,发展经济与追求幸福并不矛盾。我认为,幸福不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特权,幸福指数也不一定和经济水平成正比。
  我们提出建设“幸福德州”,主要目的是坚持以幸福为导向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用发展创造幸福、用幸福评估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建设幸福德州,是我们深入分析了所处的历史阶段、发展方位和面临的挑战机遇后作出的战略选择。
  齐鲁晚报:在您看来,怎样的德州算是幸福的德州?如何将德州建设成一个令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吴翠云:我希望,未来德州的老百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能得到极大的丰富完善,城市秀美、经济繁荣、人民安康、崇文尚德。具体来说,要增加群众收入,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有稳定感;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有安全感;事业有成,受人尊重,有成就感;环境优美、生活方便,有舒适感;崇文尚德、守望相助,有归属感。稳定感、安全感、成就感、舒适感和归属感,综合起来就是幸福感。
  德州本身就是一座富有幸福底色的城市,以往我们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让这里的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只是这次明确提出“幸福德州”的概念。要建设幸福德州,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必须坚持民生为重,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对民生事业的支出增长机制,在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和住房等方面,做到让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每年集中精力
办好“为民十件实事”

  齐鲁晚报:民生工程搞得好,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才可能上去。德州在民生方面做了哪些努力,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吴翠云:要改善民生,有四项工作尤其要抓好:一是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群众收入;二是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德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
  齐鲁晚报:在未来一年,这四项工作将如何细化?
  吴翠云:新的一年,我们突出构建就业保障、就学保障、就医保障、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文化服务六大惠民体系,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向着建设幸福德州的目标大步迈进。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我们每年都集中力量办好“为民十件实事”,较好地解决一批关系民生的实际问题。财政支出优先保障民生、公共资源重点倾斜民生。就业方面,2008年以来,德州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4万人。社会保障方面,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70万城乡老年居民领取养老金。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养老金实现翻番。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增加80元,农村每人每年增加600元。
  另外,我们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也走在全省前列,开工建设33650套,竣工13310套,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基础教育方面,新建改造农村校舍271.8万平方米,补充教师3600余名。基层医疗方面,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77%。
  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还与文化服务水平密不可分。德州市博物馆即将竣工,德州大剧院开工建设,市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投入使用,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多文化休闲去处。
  齐鲁晚报:德州将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
  吴翠云:这几年德州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下一步,我们将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的功能定位,继续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抓好中心城区、县市驻地、小城镇、农村社区的建设,加快形成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新格局。
  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加快拓展中心城区,实现“一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规模”双百目标。二是加快县城、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按照“小县大城”的思路,重点实施县城扩容提质战略,做大城镇容量,鼓励县城和周围乡镇组团发展。小城镇坚持科学定位,突出特色,着力培育一批工业强镇、商贸大镇和旅游名镇。农村社区以两区同建为突破口,有机结合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保障耕地不减和发展用地,还要保障农民利益。三是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济乐、德商高速公路和济齐黄河大桥建设,完成汽车总站改造和汽车北站主体工程,加快德大、邯济铁路和火车站片区建设改造进度,开工建设京沪高铁综合客运站。
3年内十大产业
全部达到千亿级

  齐鲁晚报:无论是年前德州举行的经济工作会议还是春节后的市党代会、两会,德州都提出要加快实施产业强市的战略,把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下一步德州将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吴翠云:经过多年的努力,德州各个产业比从前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德州产业还存在集中度差、核心技术掌握少、多数企业处于产业低端的情况。因此我们决定集中优势率先突破,着眼未来顶层设计,全力实施“10+3”主导产业集群推进计划。“10”,就是抓好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化学工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城市综合体等十大现有优势产业;“3”就是把握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超前谋划好电子信息、交通装备和现代服务业。
  为了优化产业结构,我们专门成立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责任制的领导小组,聘请了国内顶级规划机构,编制现代产业体系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和各个产业的发展规划,确立3年内十大产业年销售收入全部要达到千亿级的规模。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引进了动力锂电池、红星美凯龙国际广场、中国建材集团“三新”产业园、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基地、山东宝雅新能源汽车、上海高榕集团食用菌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齐鲁晚报:德州是传统农业大市,在突破传统农业、提升现代农业方面,有哪些工作要做?
  吴翠云:德州粮食生产已经“九连增”,连续八年全省第一,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粮食亩产平均过吨、总产量超过百亿斤,成为全国第一个整建制的地级“吨粮市”。去年年底,德州有四个县在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上受到表彰,这都是我们的传统优势。
张艳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