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山东关注民生,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2012-05-26 18:26:00     作者: 伊茂林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网媒山东行 第八届 山东 居民幸福 民生
[提要] 多年来,青岛市坚持以项目扩大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培训促进就业、以服务稳定就业,2011年,新增城乡就业43.9万人,扶持创业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5%。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保险实现市级统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59%,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40%和73.6%,新农合筹资标准从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300元,基本药物制度覆盖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

  山东关注民生,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鲁花杯”第八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系列评论之(44)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伊茂林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山东各地是如何关注民生、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
  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牛俊宪在介绍青岛市的民生建设时说:“坚持民生为重、富民优先,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群众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公平性的发展机会、生态型的人居环境。”。据了解,2008年以来,青岛市级财政用于社会民生的投入年均增长26.4%,占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54%。
  多年来,青岛市坚持以项目扩大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培训促进就业、以服务稳定就业,2011年,新增城乡就业43.9万人,扶持创业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5%。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保险实现市级统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59%,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40%和73.6%,新农合筹资标准从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300元,基本药物制度覆盖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青岛先后实施了2008-2010、2011-2012两轮三年住房保障发展规划,财政、土地出让等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151亿元,累计开工保障性住房和“两改”安置用房22.2万套。市区110个旧城区、城中村已开工改造77个,3.5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物配租配售比例达到88%,特困家庭住房保障实现应保尽保。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青岛引进了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70%的中小学达到省定标准;投资40亿元建设的国医堂、妇女儿童医院、北部医疗中心等四大医疗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额提高到人均200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达到35万元;城乡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达到100%。建成青岛大剧院、市体育馆等一批重点文化体育设施。社区全部设立文化活动中心,青岛文化街、达尼画家村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东营在注重生态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民生改善。一是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抓好各类群体就业工作,两年新增城镇就业8.2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每月1240元,比2009年提高48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260元以上,比2009年提高160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380元以上,比2009年提高80元;农村低保、五保集中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年2060元、4200元,比2009年分别提高640元、800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基础养老金、缴费补贴、特殊群体补助等财政补助标准位居全省前列。实施城乡安居工程,两年建设保障性住房42926万套、棚户区安置房5566套。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两年累计完成教育投入39.9亿元,基本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实施了校舍安全改造、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等重点工程,新建改造幼儿园185所,市技师学院新校区建成投用,东营职业学院正在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三是积极发展卫生事业。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圆满完成三年医改任务,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改造县卫生院、乡镇卫生院39处,建成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25处。四是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规划建设了大剧院、图书馆、黄河文化博物馆等一批公共设施,成功举办了黄河口文化艺术节、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等活动。五是加快发展科技事业。规划建设了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及“生态谷”、山东大学东营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新组建了3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1家,创新孵化面积达到50.2万平方米,连续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抓好“黄河三角洲学者”、“金蓝领”培训等重大人才工程,成立中德农牧业技术培训中心,引进培养了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
  在威海,文化工程真正成为惠民工程。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产业项目的上马,文化企业的壮大,激发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文化惠民,“惠”之落脚点,在于老百姓文化需求的满足。近年来,威海市委、市政府以此为着力点,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争取力度,强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民生工程建设,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各种设施为民所用、为民所乐。几年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城乡遍地开花,大至市、县两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的建设,小至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的配套,加上影剧院、文化广场、演艺中心等文化场馆的完善,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点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从市、县、镇、村(社区)四级层层延伸和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级公共文化设施2560多个,大大刺激了人们的文化需求,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热情得到井喷式释放。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增进人民福祉。必须把发展民生事业作为重点,必须坚持发展成果共享,必须解决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只有从制度上保障群众利益,缩小贫富差距,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才能减少社会的摩擦和对立。
  山东各地坚持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党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使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做到了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魏鹏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