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经济评论:新常态下的稳增长考量

2014-12-15 07:00:00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分享到:

在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而实现这种平衡有赖于新的增长结构和动力机制的形成。可以预见,在新的一年乃至更长远的时间段里,中国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基因将会更加突出。

  □ 盛 刚

  更加积极的姿态和更有针对性的举措,不但是既有定向调控思路的延续,也有防患于未然的考量,是要尽量减少改革的阵痛,以时间换空间
  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新常态”定位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同时提出了2015年要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等五大任务。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大幕正式拉开,其前提仍是要确保经济稳增长。
  新常态是一个大逻辑。转折性的标志就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与之密切相关的还有经济结构正在和将要发生深刻变化。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趋势的阐述揭示的正是这些变化。也因此,新常态下的稳增长,其意义和政策取向必然不同于以往。在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而实现这种平衡有赖于新的增长结构和动力机制的形成。
  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从高增速过渡到中高速。在新常态的背景下,降低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符合客观规律,也是中国经济实现转型的必然结果。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稳”,重要的不只是稳住经济数据,还要稳步提升经济质量。因此,必须摒弃那种不合时宜大干快上的惯性思维,必须改变那种高速低效、透支环境和资源的增长模式。只要有利于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可以接受。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强调推动转型升级,明确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虽然同样是稳增长,但和以往相比,新常态下的发展和改革思路显然来得更长远也更有定力。
  当然,主动适应新常态,不等于不要增长。中国既有实现中高速增长的潜能也有这方面的必要。如果经济增速低于一定的调控区间乃至失速,不但会导致需求萎缩,市场预期悲观,就业面临压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也无法进行。所以,我们看到,虽然“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但本次会议除了沿用去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定调外,还进一步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两个“更”字表明,接下来的一年,财政政策不但积极而且会更有力,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下进一步的宽松也可以想见。这并不奇怪,宏观调控政策本来就是用于反周期的。当前,通缩压力下的内忧外患不能不正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也需要时间,中央政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更有针对性的举措来稳增长以对冲经济下滑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不但是既有定向调控思路的延续,也有防患于未然的考量,是要尽量减少改革的阵痛,以时间换空间。因此,对长周期经济增速下降的“忍”和短时期增长的“保”并不矛盾。
  经济增长离不了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但“三驾马车”对经济的贡献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并非一成不变。会议指出,要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实际上内含了一个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的问题。“旧常态”下拉动经济的出口动力已不可持续,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边际效应也成递减之势,而消费需求仍有巨大潜力且正成为经济的主要拉动力,服务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也是大势所趋。在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中,“消费需求”被置于首位,体现的正是其对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这里指的不再是过去那种模仿型排浪式消费,而是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这种消费也不是靠政府的推动和补贴来实现,而要靠打破各种封锁和保护的互联互通和各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来创造和满足。简言之,多样化消费、创新型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更为市场化的环境则是这种动力源源不断产生的最好土壤。
  可以预见,在新的一年乃至更长远的时间段里,中国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基因将会更加突出。这里的创新,当然不仅指技术、业态、模式、产品和市场的创新,也是教育、文化的创新,更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因为,中高速增长不会天上掉馅饼,只有这方方面面的创新形成合力,唤醒全民创业的热情,让新经济长成参天大树,增长动力的转换才谈得上水到渠成,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才有了保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王晓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