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看山东,山东抗日第一枪在泰安徂徕山

2015-07-28 16:31:00来源:大众网作者:
 中华泰山网 韩波

    7月27日,“峥嵘岁月 红透齐鲁——抗战看山东”网络名人行活动启动,寻访先烈的抗日足迹,回望那战火硝烟的年代,迎接红色洗礼。抗战看山东,山东抗日第一枪是1938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徂徕山武装起义。

    据了解,抗战期间,山东建立全省范围的抗日根据地,有30多万青壮年参军,对敌作战7.8万次,歼敌60余万人。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是我们的应尽责任和使命担当。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由于华北国民党大军抵抗不力,致使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1937年9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号召:“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中共山东省委迅速率领机关干部和济南市一部分党员,分批先后由济南迁到泰安,和中央派来的红军干部、省民先队、平津流亡学生组成抗日救亡队伍,在泰安地下党的配合下,分赴泰安、莱芜等地,深入农村城镇,开展抗日救亡斗争。

  10月3日,日军攻占德州,战火烧到山东境内。国民党官员和地方豪富纷纷南逃,山东局势日益紧张。省委在济南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泰安徂徕山直接领导这一地区的抗日武装起义。此后,中央派来山东的红军干部赵杰、程绪润、韩明柱以及江明带领的部分参加第三路军训练班的青年学生来到泰安。还有一批获释出狱和回乡的共产党员也回到泰安等地,成为发动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

  1938年1月1日清晨,伴随着火红的朝霞,在徂徕山上,一面绣有镰刀斧头和“游击”二字的红旗高高飘扬,各地赶来的160余名抗日志士,携带着五六十支各式枪支和长矛、大刀等原始武器,聚集在徂徕山西麓的四禅寺(当地人称“大寺”),举行了庄严的起义誓师大会。省委书记黎玉宣布:“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正式成立了!”同时宣布洪涛任司令员,黎玉兼任政委,赵杰任副司令员,林浩负责政治部工作。

  《八路军山东纵队史》记载,四支队暂编成两个中队和一个宣传队。省委机关、泰安县委和抗敌自卫团、青年学生编为第一中队,在泰安六区组织起来的队伍编为第二中队,以杨纯等10名女战士为主编成宣传队。

  随后,由孙汉卿、董琰、单昭洪等率领的新泰县起义部队来到徂徕山,编入第一中队。4日,刘居英、程绪润、秦云川等带领在莱芜县莲花山起义的部队来到徂徕山,编为第三中队。原国民党谷良民部队的5名士兵也携枪投奔抗日队伍。短短几天,起义部队就扩大到400多人。

  徂徕山起义部队整训两周后,随即开始对日伪军作战。1938年1月26日,四支队在寺岭村打响了抗击日本侵略的第一枪。当时,四支队在徂徕山南东良庄活动,经侦察得到可靠情报:有一股日军将从大汶口去新泰。司令部当机立断,决定组成突击队,打鬼子的伏击。部队从二、三中队中挑选了部分精干人员和武器,由赵杰、封振武率领,于26日拂晓隐蔽进入设伏阵地——位于公路边的寺岭村。下午3点钟,日军的一支马车运输队由大汶口方向进入了伏击圈。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居高临下向敌人猛烈开火,一阵排子枪,一阵手榴弹,打得敌人人仰马翻。战斗中,三中队班长杨桂芳杀敌心切,抽出大刀要冲上去砍鬼子夺机枪,但不幸被敌人的枪弹击中胸口,壮烈牺牲,成为四支队创建以来的第一位烈士。寺岭战斗后,四支队离开东良庄到新泰境内活动。

  2月18日,封振武、赵玉、李镇卿等率二中队精干武装在新泰城西四槐树设伏,炸毁敌人大小汽车各一辆,炸死炸伤敌人40余人,其中还有一名大佐。

  四槐树伏击战之后,山东省委在新泰召开会议,决定四支队分成两个大队向南、北两个方向发展。在之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四支队走蒙阴、下费县、进莱芜、上博山,队伍迅速壮大。4月8日,四支队在莱芜东关官寺广场举行会师庆祝大会,四支队正式编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洪涛任师长,林浩兼政委,赵杰任副师长,孙陶林任政治部主任。此时,四支队已发展到近3000人,成为鲁中地区的一支主要抗战力量。

  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四支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1939年3月,四支队取消团级机构,一、二、四3个团缩编为三个基干营;1940年5月,四支队3个基干营恢复为四支队一团,又相继发展成立了四支队二团、三团;1940年9月,四支队主力一团编为山东纵队一旅二团,二团编为一旅三团,四支队后方司令部改称四支队并兼泰山军分区;1941年8月,四支队兼泰山军分区主力编建为山纵第四旅,四支队番号撤销。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