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民钢圈:小小轮毂“滚”出业内首家上市公司

2015-05-21 10:29:00来源:大众网作者:钟建

  兴民钢圈生产的部分产品

  大众网烟台5月12日讯5月12日上午,“胶东红色文化”网络名博烟台行来到龙口,网络名博们不仅被龙口老共产党员王永幸带头创业致富的下丁家精神所感动,更被龙口这样一个县级市拥有7家上市企业所震撼。而其中的专注车轮毂制作的山东兴民钢圈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便是一个非常好的注脚。

  一个小小的汽车轮毂,一群人深耕于此20余年,乘着改革的春风,凭借着“拼质量、讲信誉、重生产”的工作理念,将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工厂,发展成如今有着200余名员工,资产达30亿元的业内首家上市公司……这就是坐落于烟台龙口市的山东兴民钢圈股份有限公司,一家集汽车钢制车轮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并具有与主机厂同步开发设计能力的现代化企业。

  初生牛犊不怕虎

  专注钢圈产业终成行业领头羊

  山东兴民钢圈股份有限公司兴建于1999年,前身是山东龙口车轮有限公司。建业之初,在缺少资金、设备和省内没有钢制车轮生产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老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大家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韧劲,选择了一条“拼质量、讲信誉、重生产”的企业发展道路。20多年来,兴民人始终以“兴我中华、造福于民”的历史使命,专注于汽车钢制车轮生产制造,历尽艰辛,不断将企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今天国内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钢圈制造厂家。

  不管企业做得多大,质量一直是兴民钢圈人一直坚守的初心。“兴民人始终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线。”山东兴民钢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赫男介绍,建厂初期,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及人力缺口、生产设施也不健全,在重重压力之下,兴民人也没有放松对产品质量的坚守,始终坚持生产一批,检验一批,合格一批,出厂一批。正是凭借这种严抓质量不放松的精神,兴民钢圈的产品一进入市场就得到了高度认可,在建厂不到一年的情况下,就取得了年销量50万件,利税过千万的业绩。

  高赫男告诉记者,在严把质量关的基础上,兴民钢圈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主要与福田、长安等大型厂家进行直接对接,抢占国内OM市场,随着产品的日渐完美,兴民钢圈在市场上的美誉度也不断提高。2010年2月9日,兴民钢圈公司股票成功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这也使我们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

  即使上市,兴民钢圈领导层也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伴随着上市的契机,我们从生产设备、产业布局及技术研发等方面都做了重大战略部署,重新调整了产业发展方向,并把进军国际市场也纳入规划之中。”

  质量取胜抢占国际市场

  争当全球行业领头军

  为了更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兴民钢圈2010年先后从国外引进全自动轮辋生产线,其中包括一条商用车轮辋生产线和一条乘用车轮辋生产线。相对于国内生产线,它们生产标准与国际接轨,所生产的产品一致性强,精度准,质量高,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也更容易得到国际市场认可。伴随着生产线的引进我们海外市场销量逐年增加,现已占总销量的近四分之一。

  高赫男介绍,上市后为了更好提升产能,抢占市场发展先机,兴民钢圈也进行了周密的产业布局,目前在国内设有两家全资子公司:唐山兴民钢圈有限公司、咸宁兴民钢圈有限公司,并控股安徽江淮车轮有限公司,组成了“四地六厂”的产业新格局,同时建立了中外合资赛诺特车轮制造有限公司。“当我们四地六厂的产能全部释放后,将成为全球钢制车轮生产企业的领头军!”

  但同时,高赫男强调,“质量才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在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进行合理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兴民钢圈积极与知名学府合作共同搭建产学研平台,2011年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建立兴民—北航交通车轮先进技术研发中心致力于钢制车轮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的研究开发;同时积极与原材料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与首钢总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首钢—兴民钢圈联合实验室,共同致力于高使用性能的车轮专用钢材料的开发,从材料源头上对质量进行把关更好服务社会。

  历经多年来的不断拼搏发展壮大,现如今,兴民钢圈已经成为一家集汽车钢制车轮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于一体,并具有与主机厂同步开发设计能力的现代化企业。所生产产品涵盖了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农林机械等七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目前是十多家国内外整车企业的一级供应商,市场也覆盖欧洲、北美、南美、澳洲、亚洲、非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公司总占地面积100余万平方米,资产30亿元,员工2000余人。2013年,兴民钢圈年产钢制车轮1116万件,销售收入12.84亿,更进一步铿实了兴民钢圈作为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的行业领先地位。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保有量为1.3亿台,2014年新车销售规模2400万辆,达到近10年最高水平,按照每个家庭拥有1辆汽车,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亿台。而兴民钢圈的发展也正是得益于近年来汽车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中抓住机遇、成长壮大的万千企业中的最好注脚。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孙华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