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耕山翁访谈录

2016-01-18 16:42:00来源:大众网作者:

  导语:“从艺五十余年笔耕不辍,我渐渐了然。真正的好画,不为画而画,他随意而来,发乎内心。年龄渐长,便愈发的能渗透白石老人所说的作画,本是一条寂寞之道。”舜耕山翁,白石斋主,著名的花鸟画家尹延新先生,在他的画室白石斋接受了凤凰网山东的专访。媒体:先生师承于希宁,取法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一生追崇齐白石、八大山人,对传统中国画的研究颇有造诣。作为一位传统的花鸟画画家来讲,您如何看待现下年轻画家将中国画与西方艺术画相融合的现象?尹延新先生:中国艺术是世界的艺术。与西方的绘画艺术依靠色彩变幻,画面丰富来吸引眼球相比,中国画更多的注重一个“神”。他游离在似与不似之间。你看似得时候又不似,你看不似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形神在里面。以文化为基点来说,你看外国的教堂修建的大都气势恢宏,屋脊高耸。自有一种张扬热烈之气。而中国的庙宇道观大都藏在深山之中,隐逸避世之心传承千年,所以外国文化大都张扬,热烈。中国文化大都含蓄,内敛。我是不赞同将中西方迥然不同的文化理念,绘画风格硬搬到中国画里。恐会伤了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媒体:在您看来,何为一个好的作品?怎样的人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尹延新先生:像八大山人,梵高,徐渭这些大师级的巨匠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神经质”。所谓的神经质就是这些人的一生大都郁郁不得志,一生寡欢。他们的创作都跟他们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他们的作品大都是率性而为,随意而来。从而达到一种高度:摆脱实际的物象,直抒胸臆。或悲愤,或孤傲,或洒脱,或随意。他们的内心世界已经远远超过他们的技术。作为普通人如何更贴近他们的精神世界?我的方法是在试笔之前,思索琢磨大师们作画时的精神状态,把自己沉浸到他们的心理世界。当自己的激情状态贴近大师的感受时,方才下笔。这种琢磨与想象并非一时功夫,没有深厚的人文画论积累是领会不到的。而且,为了名利去做画家的人在这条路上注定是走不远的。为外物所羁绊的内心是无法在现世做到纯粹快乐的作画。

  媒体:先生自乙丑年改变画法与画风以来,已在“舜耕山翁”之路上进行了有效探索,走出了富有自我语言的道路。跟我们凤凰网山东的网友分享一下您这几年在绘画上的收获吧。

  尹延新先生:我从最初工笔画入手,掌握物体的规律,到小写意的一步步提升,五十余年的绘画时光从不间断,我开始了大写意的艺术生涯。到了古稀之年,人愈发的想要安静。而墨色就是一种安静的颜色。这种恰到好处的万能调和色,能淡则淡,能浓则浓,这也正是符合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墨色的境界大概就是这样,不刺激,有精气神儿,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孔子的中庸之道。对墨色的运用以及对白石老人,潘天寿,八大山人这些大师巨匠画论的研究,对艺术的见解以及认识上的高度。观摩大师画作,他们的画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读的,观一个人一生的创作,就是读一部关乎他的情感阅历,欣赏画的最高水准是能从中看出画家的文化功底。

  而要读懂画家的画,一个必备功课得先从他的背景入手。背景的差异直接导致画家风格的千差万别。如八大山人和齐白石,一个自幼生长于皇宫大院,接受最高教育,在家受父辈作画耳濡目染,到家国覆灭、流离失所,这种现实巨大的反差使得他的画高旷孤愤;而齐白石先生出身贫寒,受民间淳朴田园气息的影响,他的画就洋溢着淳朴、恬淡、贴近民众、极具生活气息的平易美感。吸收他们的笔墨精华,再融合进自己对生活的的理解与感悟,渐渐形成自己的画风。还有一点:功夫在画外,讲究的是画家自身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人文艺术修养,多去读书,培养自己的广泛的兴趣爱好。我一直痴迷收藏,古玩奇石,小件,古代木器,紫砂壶等。在收藏这些物件时无形中陶冶着自身的美的情操。

  媒体:潘天寿先生曾说不赞成学中国画的画家去学习素描,您怎么看?

  尹延新先生:素描对于画家来说是一个基础,讲究的是一个造型,他讲究色调的明暗,不似中国画讲究一个色彩的浓淡。其实中国画画家学习素描也未尝不可,对于创作时的造型设计,变形的准确度,以及后期发展时期的变化夸张。打下一个基础。但是切不可将素描的明暗错误的运用到中国画里。

  媒体:在您的作品里,多见书法与绘画的运用,您怎样看待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呢?

  尹延新先生:我看一件作品,第一眼的看的就是作品的题款。假如一幅画连题款都写不好,那就没有必要看了。自古以来,中国画就讲究一个书画同源,绘画是借鉴了书法中的线型。书法的风格会直接影响绘画的风格。举个例子讲,颜真卿书法浑厚,直接形成绘画的浑厚风格。董其昌书法飘逸俊秀,从而就形成了画风的飘逸俊秀。

  中国画讲究的就是以线型为造型的艺术,无论人物风景花鸟,他的表现形式均是将书法的精华转化为绘画之中,并且丰富运用。书法是中国国粹,他是有生命力的中国艺术。因为有了上千年的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所以产生了生命力。写好书法是作画的根本。书法是基础,绘画是上层建筑。现在是年轻人的天下,年轻人有了更加新奇的想法,绘画也加入了西方的元素,但是切不可丢了传统,中国画若不深植于中国传统之中,一味的依靠技法去代替,并由此形成风气。那这样的作品就颇多了些肤浅和匠气,失掉了中国画的“深山藏古寺”的内涵和魂魄。因此,作画必先要打好文化素养和书法笔墨的功底,切不可浮躁。

  早年师承于希宁,取法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一生追崇齐白石、八大山人,擅长花鸟画。作品曾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山东省美术馆、上海朵云轩、广东省博物馆、新疆大学、沈阳博物馆、鞍山市美术馆举办画展。曾应文化部邀请赴美国、加拿大举办画展。赴韩国参加15回、16回国际水墨画展及艺术交流活动。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澳门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宪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