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记着】摄影记者邓兴宇:做一名有温度的时间摄影师

2016-11-08 14:20: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鹏

  邓兴宇为自己拍摄的自拍照

  工作中的邓兴宇

  □大众网记者 张鹏

  一架相机、一个背包、一个人。对于摄影师邓兴宇来说,走在菏泽的大街上,上下班路上的人、拔地而起的建筑物,甚至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都是邓兴宇镜头下的对象。爱上摄影10年,做摄影记者5年,邓兴宇通过摄影,见证着菏泽近年来的发展与变迁。他说,这5年,也让他懂得了做一个记者容易,做一个好记者的难。“拍一张图片容易,拍出有温度的作品太难了。”

  我的生活就是,不是在拍照就是在去拍照的路上

  1996年,邓兴宇第一次接触相机,那年他才初二。他从家中偷拿了父亲的86块钱,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傻瓜相机。叛逆的他,还曾离家出走到青岛去看大海,第一次看到大海,他不是兴奋地跑到海里,而是举起手中的那台相机,“咔嚓”一声,记录下海的声音。

  2005年,邓兴宇如愿以偿被山东轻工业学院摄影专业录取。他说,还记得到学校报道时的第一堂课,专业老师问全班35名学生“你们谁是真正喜欢摄影才报考摄影专业的?”沉默片刻,全班35名同学只有他举起了手。

  2010年,毕业后的第二年,邓兴宇带着父亲给的2000元钱,踏上了菏泽至北京的列车。为了寻找自己的摄影梦,他开始了北漂的生活。邓兴宇清晰地记着,当时他临走前,母亲抱怨父亲给的钱太少,父亲却说“让他出去是挣钱的还是出去花钱的。”那个时候,2000块钱在北京连租房子都不够,为了生活下去,他只能寄宿在朋友的住处,3个人住着不到10平米的小房子,睡着吱吱响的弹簧床。

  两个星期后,邓兴宇被北京一家文化网站聘用为专职摄影师,入职第二天便被派往山东,要求拍摄17个地级市的城市和农村面貌。3个多月的时间,他走遍了17个地级市、60多个农村。像一个背包客一样,邓兴宇穿梭在一个又一个城市之间,每次坐上开往另一个城市的大巴车,那种兴奋、新奇和疲惫无时无刻不充斥着他的每一个神经。“当时的生活就是,不是在拍照就是在去拍照的路上。”

  由于当时正是盛夏,当他完成拍摄再次回到北京,把沉重的背包卸下时,才发现背包后面不知浸了多少汗水,背包上留下的是一层又一层的汗渍。

  拍一张图片容易,拍出一幅有温度的作品还需要更多付出

  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邓兴宇成为齐鲁晚报?今日菏泽的一名摄影记者。“之前做摄影,追求的是潇洒和自由,可从那个时候起,开始感觉到肩上的责任和担当。”在进入齐鲁晚报之后,每一个大雨天、雷电夜,当大家都窝在家里避雨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拿起相机,迎着疾风骤雨,站在过膝的水中,拍摄雨中的人、雨中的事,“要让读者感受到现场最真实的景象。”

  摄影记者的5年,邓兴宇爬过菏泽最高的楼,走过菏泽最蹩脚的路。“对我来说,记者这一职业是神圣的、智慧的,更是勇敢的。”有一年,菏泽某化工企业发生爆炸,邓兴宇赶到现场时天已经黑了,为了能拍摄到清晰的照片,他将相机放置在地上进行长时间曝光,一名不知身份的人却走过来故意踢踩我的相机,还恐吓说“都在菏泽混,还弄不死你吧”。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邓兴宇没有屈服,“当时,面对这样的恐吓,我感觉自己反而变的更加勇敢了。”当天,他顶着压力,和同事相互鼓劲,顺利完成了那次采访和拍摄。

  2014年,邓兴宇的新闻摄影展在菏泽举行,展出的100余幅作品记录了菏泽的人文、事件,一幅幅照片记载的并不仅仅是表情,更是内心。“快节奏的生活,忙碌匆忙的我们,有时,我们很多人常常忘记停下脚步,看一看身边的风景,回忆过去,听一听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邓兴宇说。

  但回忆起自己的所有作品,邓兴宇心中总是觉得不满意。菏泽是一座正在飞速发展的城市,人文风景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记者这份职业,让我懂得做一个记者容易,做一个好记者的难,拍一张图片容易,拍出一幅有温度的作品还需要更多付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翔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