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邑获救矿工转入普通病房:上来感觉真好 抓阄定升井顺序

2016-02-01 08:14:00来源:大众网综合作者:

  

  1月31日下午3时,4名获救矿工从ICU转入普通病房。 据央视

   

  1月31日下午,获救矿工华明喜接受媒体采访。

  潘俊强摄

  “上来的感觉真好!”

  据人民日报报道:“上来的感觉真好!”1月31日,刚刚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里的矿工华明喜说。36岁的华明喜,在井下被困36天,29日晚被吊绳拉出来的那一刻,没有听从专家的“闭眼”指令,而是把眼睛努力睁得大大的,他想记住这些救他的人。“这些人都是我一辈子的救命恩人,我得看看他们。”华明喜说。

  2015年12月25日,山东平邑玉荣石膏矿发生坍塌。经过36天的紧张救援,4名被困矿工于2016年1月29日晚成功升井。华明喜是当日最后升井的一员。

  “那么多人,费了那么大劲把俺弟弟救出来了,心里不知道有多感激。”华明喜的姐姐红着眼圈说。31日下午3时许,华明喜一家人来到平邑县人民医院,终于见到了刚从重症监护室转出的华明喜。这一刻,距离华明喜升井已经40多个小时。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啊!

  “矿井出事后的几天里,一家人都没怎么合眼,更不敢把弟弟困在井下的消息告诉老母亲。”华明喜的姐姐说。后来,从电视里看到井下还有4个矿工活着的新闻镜头,她眼前一亮,那不正是弟弟下井爱穿的迷彩服吗?她对着弟媳叫起来:“肯定是他。明喜还活着!”但是,走到村外,看到因矿井塌陷造成的路面开裂、农田塌陷,她的心情又沉重起来。

  躺在病房里的华明喜并不知道这些细节。病床前,老母亲红着眼圈看着此刻已经平安的儿子。“自从和井上取得联系,我们就相信党和政府会来救我们,这个信念从没动摇过。”还在输液的华明喜说。

  同时被救的矿工,50岁的赵治诚、39岁的李秋生、58岁的管庆吉,还在重症监护室继续观察治疗,但已经与家属见过面。31日中午时分,记者来到管庆吉家里,他的儿媳妇说,家里人已经早早到医院等待。

  平邑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曹庆德说,被救4人生命体征稳定,无发热病人,电解质复查正常。只有最后升井的华明喜腿部有时轻微不适,由于井下空间狭窄,背部受压时间长,他现在后靠仰身时仍然有障碍。“由于他们在井下被困时间长,尚有不确定因素,医疗团队将继续跟踪,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4名矿工没有重大伤情,有望春节前出院,与家人团聚。”

  31日的救援现场,依然满是设备,钻机林立。连续在救援现场工作34天的指挥部救援专家组组长杜兵建说,最多时有近千人参加救援,从全国调集了60多名专家,还邀请德国专家前来参加救援。累计调集一流矿山救援设备600余台(套),其中大口径钻井机械、生命搜寻仪等都是国内最先进的。事发当日,现场救援力量就达500多人,将11名被困矿工成功救出。目前,这些矿工7人已回家,4人还在医院,恢复状况良好。

  参与救援的山东能源临矿集团董事长张希诚曾带着救援人员深入到井底,打通了数条生命通道,在噼里啪啦的落石中,艰难前行。“在平坦的大道上抬一个人都费劲,更不用说在乱石挡道、落石不断的巷道里。”张希诚说。但后来,巷道再次变形,不能再用。

  “有活人!”事故发生后第六天,有救援人员激动地大喊。2号救生孔打通时,从套管里放下带有灯光的探测摄像头,进入巷道不久,突然有一只手抓住了摄像头。井下,华明喜和3个工友,心里也升起了希望。由于距地面200多米,喊话听不清,救援人员就从套管中放了线,接上了电话。华明喜迫不及待地要了矿灯、衣服、药品、食物。“先要矿灯,有点光亮,就更有信心。”华明喜说。可是不久,2号救生孔被地形变化破坏了。幸运的是通信线路没有断,就是这“一线希望”,联系着地面与华明喜他们。

  “救援是工作,更是责任,必须要把他们救上来。”杜兵建说。谈起这次救援,他觉得精心筹划、科学救援、以人为本、不离不弃是成功的原因。

  平邑四矿工转入普通病房,抓阄决定的升井顺序 

  1月31日下午3时,在平邑县人民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的4名获救矿工,从ICU病房转入普通病房。医护人员介绍,目前4名获救矿工身体和心理状况良好,将继续留院观察。

  1月31日下午,50岁的赵治诚最后一个被推出ICU病房。他是4人中第一个升井的,面对病房外等待的人群,他高兴得哈哈大笑。记者看到,赵治诚精神状态良好,和医护人员交流的过程中,脸上露出了笑容。

  36岁的华明喜在转入普通病房后首次接受采访,他是最后一个升井的矿工,他告诉记者,那天4人用抓阄方式决定了升井排序,他帮助其他三人先升井,当他上升到地面的那一刻,他不顾医生嘱咐睁开双眼,他说:“我想看看这些救我们的人。” 

  据介绍,从1月29日晚上开始,我省三级医疗专家对4名获救矿工进行了集中会诊,随后,4人在重症监护室内进行了超声波、移动X线等一系列检查。目前,4人身体状况良好,精神状态恢复得也不错,宜转入普通病房继续观察治疗。

  

  

  医疗专家:矿工身体状态跟正常人差不多

  1月29日,在四名矿工升井当天,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吴大玮作为省级专家来到平邑,参与矿工的医疗救援工作。

  吴大玮说,在矿工升井之前,医院已经做了全面具体的预案。治疗组中早就选好了临床医生和心理医生,每名矿工还配备了一对一的护士。

  矿工获救后,第一时间送往平邑县人民医院ICU病房,并进行了详细的检查。检查包括身体检查,如肝功、肾功、血常规等。此外,还包括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状况评估。

  经过检查,发现四名矿工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很好。“身体状态上,他们基本没问题,跟正常人差不多。”吴大玮说。在井下36天的生活并未对他们的身体造成太严重的影响。矿工刚开始被困的五六天比较煎熬,与地面完全没有联系,没有东西吃,只能喝一点矿坑里的脏水和渗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过等到救援人员发现他们后,每天都按照营养专家的配方投送食物,矿工的营养状况得到了保证,而且地下活动空间还可以,可以进行简单的身体锻炼。

  另外,矿工的精神状态也不错,心理状况稳定。“他们的情绪和心理都很正面,一直在表达对救援的感激之情。”吴大玮说。

  吴大玮说,矿工还需要在医院观察几天,主要是考虑到情绪和身体的稳定性,同时对他们进行饮食控制。“直接正常饮食的话,容易暴饮暴食,万一饮酒,对身体伤害可能比较大。”吴大玮说,具体的观察时间不好确定,预计还需要几天。

  救援饮食细节:要酒暖身没给,投了保暖内衣

  直到升井,4名矿工共计被困36天。这些日子里,他们都吃些什么,井下是怎样的环境,他们怎么与地面联系?1月31日,记者专访了救援前期在现场安排矿工饮食的营养学专家程振倩,听她讲述救援前期那些事。

   

  头一天投送了三奶瓶营养液 

  早在发现4名被困矿工的前一天,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营养科副主任程振倩就赶到了救援现场。发现被困矿工的消息一传来,激动之余,她和救援医疗小组随即展开了工作。

  “我们早就在县城采购了六七十个奶瓶,准备投放营养液。”程振倩说,考虑到被困矿工多日没正常饮食,最早投放的食物必须是流质,浓度不宜过高。为此,他们提前备好了用奶瓶装的营养液,这就是之前网上流传的贴着“请一定慢慢喝”纸条的奶瓶,而这几个字正是出自程振倩之手。

   

  具体到这4名被困矿工,投送的食物更有针对性。程振倩介绍,发现4名矿工后,救援人员很快送下了电话线与他们取得了联系。当天上午10点40分,在程振倩的指导下,首批食物开始往井下投放。这一次投放的是用200毫升容量的奶瓶装的营养液,成分为全营养粉、生理盐水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使用奶瓶一方面是救生孔较窄方便投递,另一方面也是防止矿工由于饥饿,喝得太快刺激肠胃。”程振倩说,这一次奶瓶无需再贴纸条,因为已经可以通话来嘱咐相关事宜。在电话里,程振倩叮嘱矿工慢慢饮用,喝完一瓶后,要等两小时后再喝第二瓶。

  为了方便矿工计算时间,工作人员也随即投送了矿灯和手表。由此看来,在被困期间,4名矿工并非如外界所猜测的不知时间流转。

  在投送完第一瓶营养液后两个小时,工作人员开始了第二次投送。“当天总共投送了三次,根据矿工的反馈并没有出现异常,营养粉的浓度也逐渐增加,到第三瓶时,已经是常人饮用的浓度了。”程振倩说。

  救生孔被淹,靠储备食品撑三四天 

  程振倩介绍,被困矿工跟井上保持着畅通的联系。“有一根电话线,最早只能从下面打过来,基本上从上午8点到晚上10点,每隔两小时通一次话。”程振倩说。

  救援后期,不只井下能往上打电话,井上也可主动联系井下。

  医疗小组里,除了营养学专家程振倩,还有消化科等省级专家,以及心理医生和被困矿工的熟人,大家轮流接听电话,对4名矿工进行饮食指导和心理疏导。

  据矿工电话描述,被困巷道能通风,有泥浆水。于是,工作人员制定了后期投送食品和药品的方法:固体食物装在塑料袋里捆成条状,炒菜等则装在空塑料瓶里,外面均包一层保鲜膜,缠在电话线上投送。这样一来方便投送,同时防水防潮,便于地下存放。

  “塑料瓶还有一个妙用,我告诉他们,吃完菜后用空塑料瓶盛上泥浆水沉淀,这样可以得到一些水备不时之需。”程振倩说。

  投送的食品药品主要依据矿工身体状况和个人要求。2015年12月31日,投送食品前,工作人员先跟矿工通了话,得知头一天喝过营养液后,一名矿工腹部不适,有些恶心,但没到腹泻的程度,程振倩事后分析,该矿工可能因为太饿,没按医生指导多喝了营养液。

  于是,工作人员先投送了黄连素、PPA等治疗肠胃不适的药品,地下很快反馈说,恶心症状排除,恢复了正常。接着,救援人员将投放的食品换成了半流质:第一顿是稀米粥、青菜末和鸡蛋末,第二顿又往里加了些肉丁。

  随后,工作人员开始往井下投送储备食品,主要有军用压缩饼干、卤蛋、无淀粉火腿、牛奶、巧克力等。事实证明,这些储备食品关键时刻起了大用。投送食品的2号救生孔1月4日因涌水淹没后,三四天时间,4名矿工就靠这些储备食品维持,直到1月8日7号救生孔打通,食物投送才恢复正常。

  矿工要酒暖身子,给了保暖内衣 

  程振倩说,根据4名被困矿工反馈的身体状况,给他们投送的食品由流质、半流质慢慢恢复到正常食物,后来投送的主食有煎饼、锅饼,菜有辣椒炒肉、咸菜等。

  对被困矿工提出的要求,救援人员一般会尽力满足。比如,救援人员曾往井下投送过电池、刮胡刀等日常用品。但一些不利于矿工身体的要求就不会被满足。程振倩介绍,与地面取得联系后不久,4名矿工提出下面有些冷,想要些酒暖暖身子。

  考虑到4人身体虚弱,不宜饮酒,救援人员始终没有投送酒到井下。甚至一名矿工头部轻微擦伤要求碘酒消毒时,救援人员也只投放了非常少的量。当然,保暖问题还是要解决的,救援人员买来了几套保暖内衣投送了下去,之后4人也没再提起寒冷的问题。

  程振倩说,4人被困地下,所幸通风条件还不错,也有饮用水,身体状况并不算十分糟糕。但毕竟身处200多米地下,他们看不到地上热火朝天的营救场面,加上时间一天天流失,情绪波动很大。

  “有一次,他们很激动地问,是不是矿上没钱,不救他们了,我们就跟他们讲上面的情况,告诉他们,救他们不只是矿上的事,市里、省里、国家都在努力,然后停下不说话,让他们自己听上面轰鸣的机器声。”程振倩说,她一直在现场主持井下矿工的饮食营养搭配工作,直到他们的饮食逐渐正常化,她才在矿工升井前一个星期左右返回济南,工作交由临沂当地的营养专家接手。

  (综合人民日报、央视、齐鲁壹点报道)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孙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