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申请专利助建高铁 一个村GDP达到4.6个亿

2011年10月09日 14:13作者:李冉 尹玉涛 王静等来源:大众网

  农民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在芦家坊兴起,虽然技术含量低、规模有限,但着实成为村民发家的“宝库”。直到今天,这些企业创造了2010年全村GDP4.6个亿的突破。
  除了制砖厂、水泥制品厂、养殖场,芦家坊村居然还藏着山东最大的海绵制造厂——吉门海绵厂。几年以前,这个厂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村小作坊,配料等工作全部依靠人工,每天的产量也很低。经过几年的发展,吉门海绵厂目前已经引进全套的制作流水线,实现制作工艺的机械化,厂区占地40多亩,销售遍布山东和河北地区,并成为山东最大的海绵制造企业。
  “陵西大洼有三宝,老草蒿子大碱厂”这个位于德州市陵县西部的芦家坊村,在30年前还一直是当地响当当的贫困村。成片的盐碱地,每逢冬天就像覆盖了一层白雪。“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叫‘风调雨顺大减年’”,不管气候如何,减产成了芦家坊年复一年的恶性循环。如果问村里40多岁的人年幼时最累的活是什么,答案不是收割,不是翻地,而是铲盐碱。

  大众网记者 李冉尹玉涛 王静 马鑫 尹海洋 厉麦 刘宇 李润杰 刘永健 赵乾

  新鲜事七:村民拥有8项国家专利,高铁修路也少不了他们

 

  在芦家坊村,新鑫水泥厂特别引人注目,学历未及初中的范氏兄弟范新胜和范新军是这家水泥厂的创始人,他们从钣金工、电焊工白手起家,成为村里的首富。更令人震惊的是,两人潜心钻研出获得了国家专利的水泥栏杆制作技艺,生产出的栏杆在全国的高铁道路上铺展延伸。

    新鑫水泥厂成立于2003年,在此之前,范家兄弟尝试了很多工作,电焊工、钣金工、运输司机……打拼过程中,他俩的摸索精神就初现头角:哥哥范新胜敏锐地发现,水泥花砖行业现在很赚钱。可是当时国内制砖厂多如牛毛,竞争异常激烈,没有点底子的新厂根本没法立足。这样,哥俩的目光便投向了市场上紧缺的水泥栏杆。

    范新军告诉记者,起初的本钱是七拼八凑攒出来的五万块钱,原材料好找,可啥技术都不懂,于是他们俩就到河南学技术去了。可是,每个厂家有各自的生产技术机密,啃了几个月的干粮,范家兄弟一无所获,只能打道回府。没有办法,俩人就到处搞水泥制品,相互比较、研究、琢磨,天天拿着看,翻书学习。

    由于认准了水泥栏杆的市场前景,范家哥俩没日没夜的在生产车间做实验,搞创新,憋着一股劲想搞出些名堂,时间久了也研究出一些成果,甚至被称为“文盲科学家”。经过了700多个日夜,2005年,他们的水泥制造技术终于申请下了分量十足的国家专利。专利申请下来,就不愁没活干了。从开始两年到处找买家,到生意签单纷至沓来,村东头的小厂越来越撑不开高量的生产要求。利用赚来的钱,范氏兄弟就在村口一块荒凉的盐碱地上盖起了占地150亩的新厂房。

    2008年,京沪铁路道侧护栏招标。他们竞标成功,他们生产的栏杆安装在了天津至徐州段。随后,哈大线的哈尔滨至长春段、福厦线的福州到莆田段等路侧水泥护栏也出自该厂。

    截至目前,范氏兄弟已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基栏杆及设备、模具,先后成功研发出栏杆的系列产品,获得了八项国家专利,还在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并承担了高铁道路上的栏杆提供任务。

    兄弟俩的水泥厂现在有个专门的技术研究团队,包括八名高学历的专业人员。“相比干力气活儿的,我更愿意招些高材生。”范新军对于技术、文化颇为重视。

 

  新鲜事八:一个村GDP4.6个亿,2003年开发区西扩是拐点

 

  除了制砖厂、水泥制品厂、养殖场,芦家坊村居然还藏着山东最大的海绵制造厂——吉门海绵厂。几年以前,这个厂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村小作坊,配料等工作全部依靠人工,每天的产量也很低。经过几年的发展,吉门海绵厂目前已经引进全套的制作流水线,实现制作工艺的机械化,厂区占地40多亩,销售遍布山东和河北地区,并成为山东最大的海绵制造企业。

  “陵西大洼有三宝,老草蒿子大碱厂”这个位于德州市陵县西部的芦家坊村,在30年前还一直是当地响当当的贫困村。成片的盐碱地,每逢冬天就像覆盖了一层白雪。“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叫‘风调雨顺大减年’”,不管气候如何,减产成了芦家坊年复一年的恶性循环。如果问村里40多岁的人年幼时最累的活是什么,答案不是收割,不是翻地,而是铲盐碱。“秋里和冬里,家家户户都拿着铲子去地里铲碱,“那时候不懂,以为铲掉白碱地里就好了。”于是,铲一层长一层,再长再铲,秋末和整个冬天都在重复这样的劳作。

    1995年,芦坊群众把自己的致富路定位到搞运输上,当时有二三十辆车。到1997年,运输车迅速增加,其中油灌车就有40多辆。卢怀峰召开村民代表议事会,成立运输协会,建起停车场,安排看车人,由党支部出面和企业联系运输业务,统一价格、统一派车、统一结算,车主和企业皆大欢喜。到1998年,全村80多户有各种运输车辆达到120多辆,年运输收入180多万元。协会成了运输户的娘家和靠山,会费成了村集体的收入来源。

    2003年可以说是芦家坊的经济拐点。随着陵县经济开发区的西扩,芦家坊的部分土地被划入开发区范围内。新规划也给村民带来的转业的机会。本来养鸡的卢清林发现开发区办公楼和车间建设中塑钢门窗需要大批量从外地引进,“要是咱们会生产这些产品,不就能赚钱了吗”,2003年,卢清林便开始学习塑钢门窗生产技术,学成后便购买设备,开始生产塑钢门窗。原本从事运输行业卢怀宝的也在开发区建设的过程中,发现花砖生产市场的空白,2003年他便沿着公路建起了鑫宝花砖厂。当年,伴随着经济开发区的扩建,还有一大批村民自办企业顺势而生:扩大规模的海绵厂、水泥栏杆制造厂、水泥预制板厂……在不断吸金的同时,有的企业已经意识到科技对企业规模和效益的提高所带来的益处,有的企业引进专利技术,成为德州市供应度假产品的商家;更有水泥栏杆厂发明了专利技术,花样繁多的水泥栏杆就从这个村子里,飞到了高铁的高架桥上。农民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在芦家坊兴起,虽然技术含量低、规模有限,但着实成为村民发家的“宝库”。直到今天,这些企业依旧成为芦家坊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了2010年全村GDP4.6个亿的突破。

   

    新鲜事九:电动车开到欧美马路上,棉纺“织衣”给宇航员穿

 

  在芦坊社区的旁边,就是陵县经济开发区,这里有生态科技制品、风电叶片制造厂、新能源汽车工厂。在县城转方式、调结构,发展起高科技和新能源的高新经济时,附近的村民也成为这些厂子的劳动力资源,用他们的双手为陵县创造财富。

    “莫愁富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改后的古诗真实的说出了富路电动汽车的发展规模和80%的市场占有率。“出口12800辆,2010年国内销售4.6万辆。”这个位于德州陵县经济开发区内的富路车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了行业领军企业,并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在富路的安装车间,记者看到了一辆汽车从开始装配到最终成型的全过程。“流水线工作,一辆汽车只需要10分钟即可完成装配。”每一颗螺丝都有人负责,一旁的工作展示板中展出每天车间内出现的工作失误以及解决办法。每辆汽车最后都要通过淋雨测试,“一滴水漏进去就要返工。”

  “高标准、严要求忠于职业、终于人格”,在严格的管理标准下,2005年,富路电动车获得了美国交通部DOT认证,成为了第一辆允许在美国上路的中国制造电动车。2010年,富路电动车又通过了欧洲EPA认证,取得了欧美市场的通行证。

  今年,富路车业公司正在建设整车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用技术证明实力,打造成为国际新能源车行业的知名品牌。”富路车业董事长、总经理陆付军说。

    现代化机器制造、全自动数控机床生产……这是来自新疆的棉花在陵县富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被纺织纱线。记者在厂内采访时,300多名当地工人正在生产车间专注地工作。“棉花全部来自新疆,在我们这里纺成耐热、阻燃的产品,最后提供给宇航服制造企业。”企业生产副总赵志荣告诉记者。

  2010年,富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驻扎陵县经济开发区,成为德州当地第一家以生态技术为支撑的纺织企业,并为当地带来500多个就业岗位。“我们不是单纯的纺织厂,而是以技术取胜,工作强度相较其他纺织厂要小很多,工人的平均工资在2500元以上。”赵志荣介绍说。

  在8万平米的厂院里,整齐的排放着一片片40多米长、近3米高的白色大扇页,“怎么跟飞机场似的!”记者在德州世纪威能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叹。“3个扇叶就能组装成一个风力发电风车,每转一圈,就能发电1.4度!”厂子工作人员介绍说,今年将研制出新科技,将竹纤技术运用到扇叶制造中。记者了解到,竹纤技术的应用,使得世纪威能生产的扇叶重量变小,生产成本降低20%,而且成为了可回收循环利用的环保产品。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因为抵御风沙、雨雪以及盐雾侵蚀的能力强、刚性好,这个小县城生产出来的环保风能扇叶远销中国国电、东方电气、运达风电等国内大型风电企业。“在全国,每20个发电风车中,就有我们的扇叶。”讲解员介绍说。

 

  (和谐声音:“村里这么多企业,把村子带富裕了,现在生活好了,以前从没想到过我们农民也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芦家坊村70岁的孟宪荣说,最怕冷的她以前一到冬天就会犯心脏病,每年都要住院两到三次”,但搬到有地暖的新楼房后,老人说自己的心脏病再没有犯过。在调查中记者也发现,孟宪荣老人只是村中的一个缩影,在芦家坊村,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够资格有条件的村民住进了楼房,未能取得购房资格的村民也将自家平房修建的安静整洁。在村民张文香家中的四合院里,院内铺设花砖,修建了下水道,屋内铺设地板砖并从安装了厨房通到客厅和卧室的土暖气。)

责任编辑:王云峰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