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最好的居住区 百姓气通顺了社会就和谐了

2011年10月09日 14:28作者:李冉 尹玉涛 王静等来源:大众网

  在卢怀峰的提议下,从2009年起,现在村子里6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取30元的超市购物票,养老保险每人村集体出30元。芦坊村65周岁以上的老人共64位,每年村里老人生活补助的开销是20000多元。
  经济水平和村民素质都提高后,芦家坊村民居住环境的改善被提上日程。2003年趁着新区规划实施的机遇,芦家坊在村西边的盐碱大洼地里建起了六排单元楼、40座别墅楼,规定家中有16岁以上未婚男孩的村民可优先取得购房资格,楼房根据成本价向村民销售。芦家坊的居民楼里看到,地暖、天然气、车库等设施完全,小区内卫生室、超市配置齐全。房屋面积和户型也根据村中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目前,村中60%的村民住上了楼房。
  在卢怀峰的提议下,从2009年起,现在村子里6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取30元的超市购物票,养老保险每人村集体出30元。芦坊村65周岁以上的老人共64位,每年村里老人生活补助的开销是20000多元。“目前计划的是,明年开始,老人生活补贴会从30元涨到60元!”
  “火爆的大年初一团拜会”也是芦坊的重要节目。自2001年始,党支部号召村民告别挨家挨户磕头拜年的做法,到村委会小广场团拜。

  大众网记者 李冉 尹玉涛 王静 马鑫 尹海洋 厉麦 刘宇 李润杰 刘永健 赵乾

  新鲜事十三:腾出900亩地招商,招不来“金凤凰”那就搞大棚

 

    “五李社区的5个村都是纯农业,7003000多人,特色就是种大棚蔬菜!”五李社区党支部书记对记者说,1992年种大棚之前,村里种粮棉,人均近二亩地,一户4口人7亩地,一亩地一年挣1000元,全年收入7000元,人均1700元;7亩地搞成两个大棚,一个大棚一般纯收入3万多元,一年收入6万元,人均15000元,是1992年前的近10倍!

    在社区办公楼的前面,是一大片红色地砖铺成的文化娱乐广场,篮球场、建设设施一应俱全,绿草红花环绕其间。就是这一片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曾经是人人头疼的盐碱地。“雨天两茫茫,晴天两脚泥,遇到阴雨天气都是泥巴地!”李天忠告诉记者,文化娱乐广场足足有10000平方米,广场的周边是新建的商铺楼,都是两层的小楼。这些商铺楼投资1000万元,现在正在招商出租,投资是建设公司投资,商铺折算成了建设费用。

    除了文化广场和商铺楼,在李天忠心里还有更大的计划——“两区同建”,“两区”指的就是种植小区和住宅小区。按照他的计划,2014年完成种植小区建设,届时整个社区内随处可见大棚,实现规模化经营、产品化销售,户均至少两个大棚。

    李天忠说,村子里的蔬菜大棚基本饱和后,种植上便需要促进产品档次,提高质量,以卖出好价钱。而在大棚西葫成为无公害食品和世博会专用食品后,村子的名声响了,群众生活也有了保障,但卖菜难的问题开始出现。

    2007年,他在南李村建起蔬菜市场,卖菜难的问题解决了。同时,大棚种菜这种模式也在辐射周边其他的村,带动了陵城镇南的30多个村和陵城镇东的十几个村,影响人口达到1万多人。

    9月底150户村民就能拿到新房钥匙!”对于住宅小区,李天忠更是踌躇满志。他带领记者来到一大片黄色的小别墅前,说这些2层连体楼已经建成16栋,分为150平米和190平米两种户型,成本价750元一平。社区剩下的400多户今后将住小上高层,计划建设14栋小高层,一栋30户,两个户型:80平米和110平米。

  “2014年,我要让700户村民全部住上楼!”李天忠表示,5个村现在占地1203亩,计划建设的新小区占地230亩,腾出的923亩将招商引资,招来“金凤凰”最好不过,即使招不来,“这900多亩我都搞成大棚,那是一个啥景象?”

  在李天忠看来,种植小区与住宅小区是同步建设相辅相成的,而这里面寄托着这位“大棚书记”更大的“大棚计划”。

 

  新鲜事十四:65岁老人发放购物票,要建农村最好的居住区

     

    1995年,时为村里首富的卢怀峰当选为芦家坊村支书。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第一把就指向了修路。村委会没钱,卢怀峰就号召村民筹集资金;请不起修路队,村民们就自己昼夜轮流干。早就吃够了泥路苦的村民们,一呼百应,用了一个半月,一条出村的水泥公路修好了。

    原本就紧靠陵县开发区和104国道的芦家坊村民开始为开发区的企业运送短途货物。“最初是三轮车运玻璃,陵县到德州,到聊城。”修路后的第二年,村里50%以上的人家开始跑运输。从一开始的短途逐渐扩充到黑龙江、内蒙古等长途运输。与此同时,村里另外一批没做运输生意的村民在村委会的鼓励下,开始养殖鸡鸭。直到2003年芦家坊村迎来陵县经济开发区的西扩的机遇,一大批村民自办企业顺势而生……

    经济水平和村民素质都提高后,芦家坊村民居住环境的改善被提上日程。2003年趁着新区规划实施的机遇,芦家坊在村西边的盐碱大洼地里建起了六排单元楼、40座别墅楼,规定家中有16岁以上未婚男孩的村民可优先取得购房资格,楼房根据成本价向村民销售。芦家坊的居民楼里看到,地暖、天然气、车库等设施完全,小区内卫生室、超市配置齐全。房屋面积和户型也根据村中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目前,村中60%的村民住上了楼房。 

     在卢怀峰的提议下,从2009年起,现在村子里6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取30元的超市购物票,养老保险每人村集体出30元。芦坊村65周岁以上的老人共64位,每年村里老人生活补助的开销是20000多元。“目前计划的是,明年开始,老人生活补贴会从30元涨到60元!”

  “火爆的大年初一团拜会”也是芦坊的重要节目。自2001年始,党支部号召村民告别挨家挨户磕头拜年的做法,到村委会小广场团拜。卡拉OK大奖赛,歌舞表演,法律知识竞赛、老年京剧票友大奖赛,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颁奖,极大的增加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芦坊社区曾经创造了陵县农村的6个第一:第一个建小学教学楼的村,第一个修长距离水泥路的,第一个引上自来水的,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村,第一个让65岁以上老人吃上补助的,第一个让老百姓住上楼的……

    “村子里60%的人都住上了楼,全村人住上楼的时间也不会很远!卢怀峰介绍说,楼房有90平米和130平米两种,而为了满足收入较高村民的需求,还建设了一批别墅区,包括180平米、220平米和240平米三种,而且是冬地暖、夏空调”。

    3年之内,我会让村民都住上楼,村子也变成农村最好的居住区!”在卢怀峰的心目,在近期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

 

  新鲜事十五:信访中心不设看大门的,老百姓气通顺了社会就和谐了   

 

  陵县农村经济发展了,村民素质也提高了,五李社区村民村风朴实,很少有偷盗现象发生。芦坊社区有了纠纷立刻调解,村里没有上访人。芦家坊村的和谐,除了评选好媳妇、举办春节团拜会等一系列凝聚人心的活动外,还得益于芦家坊村畅通有效的的调解机制。

    2009年芦家坊村成立了调解委员会,由社区老党员和老干部担任调解员。去年起调解委员会和开发区管委会司法所联动办公,给村民解决了很多难题,化解了很多矛盾。

    芦怀峰感触最深的是发生在去年的一次车祸。当时在开发区一处工厂上班的一个女村民,大雾天下夜班骑车回家路上被一辆疾驰而来的汽车当场撞死。肇事车辆逃逸,工厂也不想赔偿,这可惹火了村民。芦怀峰让社区调节委员会和开发区司法所安抚群众情绪,同时请来律师同企业进行交涉,让企业承担法律责任。“自己去打官司也是这么判,最后双方都达成协议,都很服气。”

    去年,两个村民因粮食收购问题发生的纠纷也通过这样的途径顺利解决。司法所的介入让村民在解决问题时感受到法律的权威,问题处理得他们心服口服。“上访人反映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我们村没有出现过越级上访的情况。”谈起上访问题,芦怀峰笑了。

    而实际上,陵县县委县政府的上访投诉大门是完全敞开的。记者来到陵县县委信访大厅院里,发现这里没有一个看门的人员,来上访或者投诉的人可以进出自由。在大厅里,“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真实了解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正解决群众困难”的字样引人注目,墙上张贴着“县级领导接访安排表”、“今日接待领导”、“登记处”、“陵县信访工作人员一览表”等,还表明了信访工作人员的职务、电话。据介绍,这也是德州市最早的、也是规模最大的信访大厅。

    “信访大门不设看门的,我的手机也是24小时开机的!”陵县县委书记李世民介绍说,执政为民就是让最基层的老百姓富裕起来,让他们认同和满意。“天天喝茅台不行,还要和人民群众一起吃大包子!”

     李世民说,县里有1600多低保户、3200多名残疾人,人不能分三六九等,工作理念就是都能致富,打造幸福陵县、和谐陵县、安全陵县,为群众构建幸福的家园,发展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近年来,陵县村村通自来水,而且是按照国际化标准,解决了喝水难的问题。每年都修路,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修医院,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近5年涨了4次工资,解决了30多年前的案子,很多人收入高了,气也通顺了。

    “干父母官不是做买卖,不是像卖地瓜的上午坑了你,下午就不来了,而是要给全县老百姓幸福和安全感!”李世民表示,和芦坊社区、五李社区的村民一样,幸福不光在福,更在于一种安全,“执政为民就是要老百姓富裕起来,让他们认同和满意。老百姓气通顺了,社会就和谐了!”  

 

  (和谐声音:“要不是老人节能出去看看,俺们谁敢买这样的房子?”芦家坊村村民芦殿佐说,新区规划后建设楼房起初并没有得到村民的支持。“都不敢想这能住上,没这意识。后来过老人节出去看人家的村子,才知道农民也能住楼。”前李村89岁的老支书李功祥老人已经是五世同堂了,他说,1960年,“啃树皮、找草根,经常会为了一块饼子打的头破血流。”而现在村里的年轻人购买全家电已不再稀奇,“大棚户基本都住上楼了!”)

责任编辑:王云峰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