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虽好,可千万不要“误入歧途”

2016-08-12 09:37:00来源:大众网作者:刘天放
作者:刘天放
    柯小刚是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研究兴趣涉及儒学、经学、中国哲学、中国历史……他还创办了道里书院,曾举办公益性质的网络读书会,阅读经典,坚持十年。近年获基金资助,与同道合办公益国学班,书院终于落地。20166月,一位读经少年的来信令他深受震动,信中描述的极端读经方式让他痛心不已。近日,他撰文《回归生命的学问:给读经孩子的一封信》,阐述自己对读经运动的深思,明确反对“3-13岁全日读经,只许背诵每天十小时纯读经,十年包本背诵三十万字式的极端读经方式,认为自发的感受力和学习的兴趣,才是儿童教育中最宝贵的东西……无论个人生命还是文化生命都是活出来的,不是工具性地读出来的,更不是高强度的十年全日制纯读经背出来的。(811日彭湃新闻)

  作为对当代社会的儒学教育拥有丰富经验和体味的柯小刚,能对当下过热的“读经”进行冷思考,这显得弥足珍贵。作为读经和儒学的深度参与者,他的话更有说服力,也算是给当前有些盲目的“读经热”浇的一盆清醒之冰水。读经,当然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使读经之人饱学诗书,提高修养,培植学养,知书达理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以边缘化、过于敏感、傲娇和自卑的混合”之心态读经,就会误入歧途,非但不能启智、博学,还有可能走上一条“不归路”。

  作为一名“读经”的深度参与者,柯小刚对当前的国学热和读经运动有颇多反思。那位少年信中反映的问题在读经界非常普遍,但鲜为外界所知。声势浩大、感人肺腑的读经宣导和蓄意攻击传统文化的媒体报道两面夹击,使公众无从了解读经的实情。任何狭隘、偏颇、功利、蓄意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唯有冷静思考,客观评价,才难能可贵,也才能使读经真正起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为当代人所用之目的。

  如今,诸如“读经能健脑”、“读经能强国”甚至“读经能考清华北大”等言论,拔高了读经的影响,夸大了读经的作用,使本来可以传承的传统文化,成了某些人、某些机构获利的工具,里面掺杂着太多功利性、目的性的“虚火”。甚至在一些地方,有不少人和机构打着“读经”的幌子暗地却干着与读经,以及复兴儒学背道而驰的勾当。

  经常见到一些家长逼着懵懂的孩子背诵刚学会的《弟子规》、《三字经》、《孝经》之类的儒家经典。众目睽睽之下,摇头晃脑背诵经典的孩子就像一个老古董。其实,孩子根本不知道他(她)在读什么,里面的寓意也是云里雾里。除了满足家长们的虚荣心,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益处。如今,读经不仅走进了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可实在看不出还不识字的孩子背诵这些连成年人理解起来都很费劲的古文,究竟为了啥?孩子读经,只不过是家长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让孩子的盲目跟从而已。

  所以,采用强行灌输的办法,无疑会使孩子丧失反思批判能力,造成孩子只知道成人所指定的那一点所谓的儒家经典,如此,就很容易忽视或不主动去了解宇宙之广大,世界之复杂。只知崇拜圣人之伟大,而不知生命之宝贵。读经典、国学热,其目的难道就是要消解一个民族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吗?这不是说读经不好,而是要以正确方式去读。诚如儒学家颜炳罡担忧的那样:儒学面临功利化;知儒学不知行儒学,自行脱节;有行儒学热情,却对儒家学问知之甚少。

  可见,“读经”就要剔除形式化、功利化,并富于创新,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与当前大力倡导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而不是只见读经,不见践行。也正如柯小刚老师告诫的:除了生命的自省、自修,没有什么东西能改变自己和孩子的生命形态、生活样式。即使读经的声音也没有这个魔力。无论读经机的声音,还是您的孩子有口无心的朗朗书声,都没有这个魔力。由是,读经虽好,可千万不要“误入歧途”。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