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敢当时评 >最新发布

【地评线】大众锐评:让城市像“海绵”那样,把珍贵的雨水留下来

2020

/ 07/21
来源:

大众报业·海报新闻

作者:

手机查看

  大雨落地,“海绵”就地吸走八成多。据报道,暴雨来势汹汹,但青岛经过“海绵”改造的206平方公里区域内未产生明显积水,有超过八成的降雨就地被“海绵”吸住,有效缓解了城市强降雨时的管网及抽排压力,起到较好的错峰、缓释、渗透、蓄存功效。

  不仅青岛如此。近日连续降雨,武汉市青山区、汉阳四新新区等经过“海绵”改造的地方,均未产生明显积水。江苏宿迁市区道路基本告别“内涝模式”,做到了雨停路干,这得益于城市“海绵”建设。梳理近期报道可以看到,与一些地方“水漫金山”“逢雨看海”相比,那些致力于建“海绵”的城市,没有这些烦恼,避免了抗洪“街巷战”,还通过“海绵”吸收储存了大量宝贵水资源,修复和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干旱或需要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建设“海绵城市”,就是把一座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生命体看待,在提升城市排水功能时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这有利于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有利于增强区域自然生态调节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

  “海绵城市”看起来很美好,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从此,“海绵城市”建设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多年来,国内不少城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目前我国“海绵城市”还是比较少。入汛以来,从南到北多个城市发生内涝,与城市地面“硬化率高”,妨碍雨水的自然渗透和蓄积,有一定关系。建设“海绵城市”,涉及城建理念、规划、资金、技术等诸多环节和难题,“海绵城市”也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可能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见效,没有啃“硬骨头”精神不行,没有“久久为功”韧劲也不行。

  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纵观人类生存繁衍历史,就是一部与水相生相伴的演进史。建设“海绵城市”,是我们在新时代与水和谐相处的良机,是避免“内涝”的治本之策,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让城市回归自然的现实要求,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期待更多城市管理者“上下并重”,要“面子”更要“里子”,扎实搞好“地下工程”,强化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把珍贵的降雨留下来。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秀岭 报道)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