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理论版

古代边塞诗词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构建

2021

/ 12/01
来源:

作者:

手机查看

  王金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中居于首位的价值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其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发掘不可或缺。我国古代边塞诗词与特定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关系密切,对构建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精神有着独特的价值。

  一、边塞诗词题材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彰显

  边塞诗词的题材内容关乎国家大计,相对于山水田园诗、宫廷诗、书斋诗等表现贵族或文人情调的文学题材而言,边塞诗词更具有审美范畴中崇高的因素,对爱国主义具有更为突出的彰显效果,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构建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同仇敌忾”,国家危亡激发了团结的力量。《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无论在何时,战争都是一件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这在“日常无事”的状态中难以被体察,一旦战争爆发则会凸显。边塞诗词的爱国书写传统由来已久。三国时曹植《白马篇》中的青年英雄在“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的情况下选择以身报国,因“名编壮士籍”而“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以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南宋陆游诗词字字血泪,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堪称百姓对国家统一的衷情呼唤。

  “家国一体”,思乡与爱国情感得以重叠。中国人历来具有家国情怀,古代士大夫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同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古往今来,保家卫国的战争更易激发民众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家国一体的认识也在古人的戍边远征中得以进一步强化。边塞诗词多为表现边疆将士的情感而作,将士们为保卫国家而远离家乡,思乡之情更容易与爱国之心重叠在一起,落实到行动中就是奋勇杀敌、保家卫国,进而更加彰显了爱国主义热情。《白马篇》大义凛然,“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因有国之大义,家人只能后置。宋代范仲淹《渔家傲》中写“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国事未竟而家不可归,因为家国一体。宋人边塞诗中说“爱国区区肺如炙”,更是用形象的语言将炽热赤忱的爱国报效之心描述得淋漓尽致。

  二、边塞诗词文体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

  边塞诗词的文体和呈现形式较之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具有短小精悍和适于传唱等特征,其形式上的优胜之处,更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

  “诗可言志”。《尚书·舜典》有云,“诗言志,歌永言”,诗歌有表达人的思想愿望的基本功能。“诗言志”的传统在古人那里得到了贯彻。“言志”即是价值观念的表达。边塞诗词是反映边疆将士和故乡家人心声的文学,爱国之情志是其中抒发的最主要部分之一。边塞诗词虽多为文人所作,但书写的是军人心理,可以雅俗共赏。加之许多边塞诗人也曾亲赴边地,实实在在体会到戍边征战的艰辛和去国怀乡的感伤,其创作更能贴近人心。而主导边塞诗词的崇高、豪放、悲壮等审美风格也对个人多元的情感进行了一定规束,形成主流性质的情感理念。无论饱学多识的文人士大夫,还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将校士兵,其爱国之情并无二致,只是借由文人之笔,诉诸诗词,使得家国一体的价值观念得以书写,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彰显。

  “诗可歌唱”。所谓“诗歌”,就说明了诗词原有的歌唱属性。古代的诗多有曲谱,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堪称“歌词”。比较其他文体乃至文化样式,诗词可以吟诵及配乐歌唱,易于大众接受,也更能引发情感共鸣。有的边疆军旅诗词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为“军歌”,发挥了凝聚人心进而增强战斗力的巨大作用。先秦时代的《诗经·秦风·无衣》即是一首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通过重章叠唱,增强了表达效果,更能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保卫疆土的报国热情。边塞诗词还有很多乐府旧题如《塞下曲》《关山月》等大类,歌唱性更强,更加利于爱国精神的传播。

  “诗可以群”。孔子说《诗经》有“兴观群怨”功能,其中“群”指诗歌对于人们有凝聚、协调的作用。诗词酬答是文人交往的重要方式,在联络交往中,原本由诗人个体生发的爱国之情,因同频共振的情感共鸣,凝聚成为了群体共识,对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梳理北宋时期的边塞诗词文献,即可理清因边塞诗词创作连接而成的诗人关系网。

  “言志”使爱国价值理念从个体角度表达出来;“歌唱”使爱国之情得到传播推广;最终,边塞诗词把诸多个体中的爱国之情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共识性质的爱国主义精神,完成了对爱国主义价值观念的构建。特定情感的推己及人,爱国情感由小流汇聚,因相同的流向集合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澎湃大河。

  三、边塞诗词转化助力当代爱国主义教育

  在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当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步实施,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根据时代要求积极转化利用。

  其一,边塞诗词为爱国主义工程提供了丰富素材。优秀的边塞诗词作品本身即是被传承的对象,在内容上可以“过滤”以后直接使用。传统文化素材在当代的转化利用,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参照,实现符合时代发展的规范化传承。如边塞诗词中所常见的忧怀天下、爱护人民、热爱和平的理念可传承弘扬。而古人边塞作品也有一定历史局限性,如抒写“爱国”,很多时候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甄别筛选,去粗取精,进行创造性转化。爱国在当代应表现为“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其二,边塞诗词为动员民众提供了方法启示。唐代“旗亭画壁”故事中诗人比拼作品水平,王之涣《凉州词》因被最优秀的歌者演唱而胜出,正说明了边塞诗词在民众中有巨大影响力。歌曲传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这种以“无用而大用”的文学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动员民众的方式,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总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代边塞诗词,题材和文体较之其他,都更具有传播爱国精神、凝聚人心的效果。积极研究进而实现边塞诗词从内容到形式上的转化,对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