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德州跨越发展大机遇

2011-06-30 11:03:00     作者:    来源: 德州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大运河、京沪线、京福高速……有人说,德州,就是一座因交通而兴的城市。京沪高铁将给德州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围绕高铁,我们能做些什么?正在做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调查背景

    大运河、京沪线、京福高速……有人说,德州,就是一座因交通而兴的城市。

   今天,在德州市中心城区以东不远的地方,京沪高铁正在全速建设,这条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将再次改变我们的生活。

    京沪高铁将给德州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围绕高铁,我们能做些什么?正在做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高铁时代呼啸而来

    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速铁路开工建设;

    2010年11月15日,京沪高铁全线铺通;

    2010年12月3日,京沪高铁进行先导段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

    ……

    随着通车日期的临近,高铁时代向我们走来。

    与京沪高铁建设同步,我市的高铁建设同样紧锣密鼓。

    德州市的高铁建设任务可以简单的分为线路、车站两部分。当前,两部分均已进入冲刺阶段。其中,线路建设接近尾声,正在进行动力线缆、信号、通讯设施的铺设安装及调试;高铁德州东站轮廓显现,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站房已完成主体建设,正在进行内外精装修和设备安装;车站无柱风雨棚、进站天桥建设基本完成;占地100亩的站前广场一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已完成地下部分主体工程。 12月8日,京沪高铁德州综合客运站也已开工建设,建成后高铁乘客将实现“零换乘”。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明年3月份,京沪高铁德州段将具备通车条件;5月份,各项工程可全面完工。

    “再过3个月,京沪高铁就要进入全线联调联试阶段,到时候线上有50多对‘和谐号’往返穿梭,大家会突然发现:嘿!高铁时代来了。”市长助理、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孟令兴对记者说。

四大机遇五个效应

    曾有专家提出:京沪高铁建设,将是今后一段可预见的时期内,能够推动我市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最关键机遇。

    据初步统计,自2008年京沪高铁开工以来,我市就有中联大坝、平原晋德、武城龙祥、齐河莱钢永锋等多家企业约4亿元的产品直接用于项目建设。截至今年9月份,我市因京沪高铁、德滨高速公路建设直接增加的地方税收已达8332万元。

    还未通车已经带来巨额效益,高铁的魅力可见一斑。

    京沪高铁开工两年来,我市有关部门围绕“高铁将产生的作用”这一课题进行多次调查并组织论证,总结出高铁时代我市经济将迎来的四大机遇。

    拉近时空距离:高铁建成后,我市将进入北京、天津、济南等大城市的“1小时经济圈”。

    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高铁的建成通车,必将带来德州东站周边及市区人流方面的重大变化,进而吸引餐饮、房地产、旅游等产业将向高铁片区聚集,催生形成新的产业带,加速第三产业发展。

    加快中心城区城市化进程:京沪高铁开通,将使中心城区框架向东扩张,使东部新城发展成为集高级商务、高端服务、高新产业于一体的高品质新城区,进而加速周边县融入中心城区,加快我市 “一主四副”城市组团一体化发展进程。

    加速沿线现有企业发展:京沪高铁建成后,将有力缓解沿线企业运输压力,大幅减少运输成本。同时,可吸引外力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有关部门也提出了五种可能制约我市发展的经济现象。

    虹吸效应:资源是双向流动的,“高铁时代”我们既有在更大范围聚集资源的可能,也有向周边经济发达地区输送资源的可能。特别是在我们周边,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城市正处在加速发展期,经济的内聚能力极强。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环境得不到持续优化,城市服务功能得不到持续提升,我们的优势企业就可能将总部迁入周边大城市,我市的人才、资金、优质劳动力和文化、医疗、休闲、旅游等高端消费群体也将大量流失。

    遮阴效应:我市处在多个大城市的包围之中,由于发展起步晚、综合实力弱、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较为落后,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周边大城市的抑制和挤压。如果不能做好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的文章,我们现有的交通优势将会演变为大城市之间的“优势交通”。

    屏障效应:我市位于京津冀经济圈和山东半岛经济圈的交汇处,属两大经济圈的辐射末端。根据产业梯次转移的规律分析,我市承接两大经济圈的产业转移时,将明显受到周边城市群的屏障阻滞。如果不能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另辟蹊径先行一步,今天的 “屏障”很可能会成为明天的 “经济分水岭”,我市将也沦落为 “经济盆地”。

    侵蚀效应:土地侵蚀,综合交通设施建设需大量占用耕地,受国家有关政策限制,我市土地利用指标相对紧张,产业发展受到制约。运力侵蚀,综合交通建设带来的货运能力增加是对于整条线路而言的,与沿线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相比,我市货运能力提升的幅度有限。

    塌陷效应:按照规划,京沪高铁和太青客专通车五年内,由于实行客货分流,原京沪铁路和石德铁路上的客车数量将明显减少,原车站汇集人流将大幅缩减,如何协调好新老火车站产业设置和产业过度,对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非常重要。

新区规划逐步变为现实

    3年前,我市已经开始对高铁新区的规划。 2年前,我市就与西南交通大学展开了合作,就“枢纽型经济”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今年2月5日,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了高铁新区规划设计方案,并通过专家评审。 11月17日,枢纽型经济发展课题通过专家组评审。前不久,高铁新区规划的细化工作也已完成,其中27平方公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已经国务院审批,将在2020年以前基本建成。

    根据规划,我市高铁新区位于市经济开发区境内,总面积56平方公里。包括“一极、两片、三轴、六大功能区”。

    “一极”:依托高铁车站,形成未来德州的交通商务区,作为未来德州重要的城市发展极之一。

    “两片”:以东方红路为界,北部作为德州产业集聚片区,南片作为德州未来城市居住与公共服务综合片区。

    “三轴”:一条是以东风路为主导的城市东西向空间发展轴。另一条是南北向城市空间功能轴。还有一条是利用杨庄沟的生态景观功能形成的东西向城市生态轴。

    “六大功能区”:利用规划中的河道、铁路将规划区划分为六大片区,分别规划滨河生态社区、新能源产业片区、传统产业片区、生物产业片区、东风路城市公共服务综合片区、配套住宅片区等。

    新区规划正逐步从图纸变成现实。目前,高铁新区已经建成13公里高标准的道路内环线,各项基础配套设施正在同步推进。

    “今年11月份,我们在高铁核心区启动了广场两侧的支路十四和支路十五、车站南路、车站北路、支路二十七,共5条道路的建设。明年,我们还将投资1亿元完成高铁新区中心区的道路和管网等基础设施工程。 ”据工作人员介绍。

借势借力产业加速发展

    “我们有全省最好的交通条件,有华能德州电厂,有每年数万名的技术工人,有较成熟的新能源产业基础、有优越的招商政策……现在,我们需要一股外力将这些优势整合起来。” 今年4月,市高铁新区投融资管理中心在市经济开发区成立,具体负责高铁新区的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目前,该中心的招商团队已在厦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先后召开了近10场项目推介会或投资说明会。

    “目前,这里仅有一个光伏项目落地,但在谈的有十几个。”谈及招商引资的前景,投融资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普遍表示乐观。 “并不需要着急,每一个落地的项目都将发挥极大的带动作用。”

    “今年,仅来自央企的考察团我们就接待了60多个。 ”在市经济开发区,取得的合作成果相对较多,开发区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部分央企已与我们达成了合作意向,计划打造多个涉及不同行业的产业园区,建成后我们就有了整合原有众多同类小企业的平台。 ”

    今年,市经济开发区借助“高铁”机遇,全面推进开放合作,不仅招商引资方面喜报频传,还在产学研结合、园区建设、新兴产业膨胀升级、区域合作等方面开花结果。12月19日,我市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高铁时代产业合作发展峰会,并现场与多家央企、科研院所以及商会组织签订合同、协议24个,项目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10个行业,总投资额达260.8亿元。

做大做强服务业是关键一环

    德州市作为京沪高铁中部沿线的一个节点城市,是否能够让旅客从列车上 “走下来、玩一玩、吃点饭、住上一晚”,将是未来我市高铁新区能否实现跨越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如何做强服务业,是一道多选题。

    “未来十年,高铁新区应主要发展商贸流通业、生态旅游和宜人居住的房地产业。”对于高铁新区的发展方向,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帅斌认为,德州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应借助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京津济的 “后花园”;建立完善、配套的房地产业和生态型的旅游体系,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把握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会展业同样是一片 “蓝海”。据专家测算,在京津济石四大城市举办同等档次的会议或展览,成本将是在我市的2至3倍。京沪高铁与太青客运专线开通后,德州与京津济石四大城市均处于1小时经济圈,可以分担周边大城市的部分功能。

    “桂林有山水、泰安有泰山,北京有长城、故宫、烤鸭……目前,我们缺少一个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孟令兴深有感触的说, “高铁时代,哪里能吸引住大量的旅客,哪里就有充裕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因此,高铁时代,品牌与形象的意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大。因此,我们需要尽快重点加强城市营销,做大城市名气、提升城市软实力,让外地人了解德州、走进德州。”

□本报记者 王贺 吕爽 胥爱珍

王静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