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母亲河岁岁安澜 引黄灌溉滋养滨州大地

2015-09-24 12:09:00来源:滨州日报作者:

  滨州日报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源自唐古拉山的黄河孕育了中原文明,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摇篮。黄河只占全国总水量的2%,是长江的十七分之一,却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了15%的耕地。

  黄河,对于滨州来讲,母亲河、生命河的意义更是非凡。

  滨州十年九旱,年均降雨不足600毫米,属资源性缺水地区,地下水因盐碱化难以利用。黄河水作为惟一的客水资源,为全市380万人民生产生活及500万亩农田灌溉提供着水资源支撑。

  当这条大河横越时空,流入新的千年时,新的治黄理念逐渐凸显、明晰、成型。作为治黄管理部门,滨州黄河河务局始终坚持依法治黄、科技治黄,以发展民生水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服务于滨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向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目标大跨步迈进。

  

  

  新建成的黄河管护设施

  144公里堤防线工程体系保卫黄河岁岁安澜

  黄河,一条世界公认最难治理的大河,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曾给沿岸人民带来一次又一次的灾难。

  据史载,黄河堤防,最迟在距今2700多年前的西周就已经出现。春秋时期,黄河下游日渐开发,沿河诸侯相继筑堤。“壅防百川,各以为利”,这是关于黄河下游筑堤为防的最早记载。

  滨州黄河现行河道是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形成的。黄河自济南市济阳县进入我市,在博兴县乔庄镇附近入东营市,在垦利县注入渤海。滨州辖区内黄河河道长94公里,两岸堤防144公里,黄河滩区总面积108平方公里,人口1.68万人。

  黄河堤防的出现,终结了黄河曾经漫流的洪荒时代,但接踵而至的是泥沙大量淤积在河道中,西汉时期,黄河就已经变成地上“悬河”。1933年8月,三门峡县站在遭遇2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时,下游堤防决口竟达50余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一个由堤防、河道整治工程、蓄滞洪区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滨州撤地设市15年,正是国家加大大江大河整理的关键时期。我市抢抓机遇,加快黄河防洪工程建设,采取堤防帮宽、放淤固堤、河道整治、生态防护等治理措施,强固堤防,控制河势。

  尤其是2012年以后,我市全面启动新一轮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共争取中央投资5.28亿元,涉及邹平、滨城、博兴、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5县区,施工期3年,主要建设了堤防加固工程28.848千米,堤防道路工程18.941千米,险工改建工程5处,防浪林植树24万株,完成了韩墩引黄闸除险加固工程,簸箕李闸、胡楼闸除险加固工程和簸箕李老闸拆除堵复任务等。

  黄河滨州段防洪工程实现全面达标,黄河两岸大堤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不仅工程抗洪能力大大提高,人居环境也发生了显著改变,形成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标准化堤防体系,由此进一步增强了我市沿黄群众的安全感,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防洪安全屏障。

  市黄河河务局还全力确保防凌防汛安全,扎实做好防汛备汛,战胜了历次黄河洪水,确保了黄河安澜。

  15年来,国家在我市黄河防洪工程建设上先后投资15.59亿元,占人民治黄69年投资总数的一半以上,建成了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共完成大堤帮宽加固115公里,临河堤防全部得到加培;修做堤顶道路134公里;同时完成险工加高改建、控导改建、根石加固等一大批河道整治项目。15年来,累计完成工程施工土方5226万立方米,石方54.2万立方米,黄河工程抗洪能力显著增强。

  如果说黄河标准化堤防是大自然恩赐给滨州人民神奇的礼物,那么无论你走在滨州黄河大堤的任一处,感受更多的应是一种磅礴的力量和对新时期治黄建设者创造力的赞叹。

  

  俯瞰黄河淤背区工程

  

  十余次调水调沙,“调”出人水和谐,重塑生命黄河

  如今,家住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张肖堂滩区的村民面对中小洪水不用担惊受怕了。在十余年前,这里的情况可不是这样。

  黄河滨州段属于窄弯型河道,逐年泥沙淤积导致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槽高、滩低、堤外更低”的“二级悬河”局面,对防汛保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上世纪80年代,我市黄河河道主河槽过流能力保持在6000立方米/秒,到本世纪初逐步萎缩到2500立方米/秒,“悬河”越悬越高,河道过流能力显著降低,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破解河床不断淤积抬高的有效途径就是调水调沙。2002年7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第一次调水调沙试验,取得预期成果。随后年年实施,年年运作,连续进行了十余次调水调沙。

  所谓调水调沙,简单地讲,就是借助自然的力量,同时依靠大型水库的人工调节,创造一种能够冲刷下游河床泥沙的“人造洪水”,输沙入海。滩区老百姓的话更形象:“刷河”呢。

  我市深受调水调沙之益,河段过流能力由2002年调水调沙前2500立方米/秒,恢复到2009年的3900立方米/秒;今年调水调沙洪水过境流量达到4000立方米/秒。各级河务部门制订科学严密的调水调沙预案,组织力量巡堤查险,十余次调水调沙无一发生漫滩,确保了1.68万滩区群众生产生活安全。

  看着逐年刷深的主河道,不断增加的过流能力,滩区老百姓紧缩的眉头舒展了,心里敞亮了许多。因为他们知道,黄河过流能力的增大,意味着在中小洪水情况下,河水不会漫出主河道淹没他们的庄稼和房屋,可以安心生产生活了。

  洪峰过境时,波浪汹涌,涛声不断,经常有市民前来观赏领略多年未现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据测算,连续十次调水调沙,我市黄河主槽河底普遍刷深1.5米左右,“二级悬河”局面开始缓解,“小洪水高水位”、“小洪水大险情”的状况初步得到改善,黄河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调水调沙疏通了母亲河的血脉,“调”出了新的治黄实践,更调出了人水和谐的新起点,也为我市治黄事业探出了新路子。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类涉河事务越来越多,治河环境越来越复杂。初步统计,全市河道管理范围内,建有跨河大桥4座,列入规划待建的跨河大桥2座,浮桥8座,绕城公路1处,各类光缆14条,穿堤管线43条,油井69口。这些项目,体现了黄河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同时也反映出各类经济社会活动对黄河河道影响越来越大。

  作为黄河主管部门和“代言人”,市黄河河务局严格执行《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实施最严格的河道管理,保障河道正常功能,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确保了社会经济活动强度与河流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确保了涉河经济社会行为始终处于河道管理体系的约束之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河道的不利影响,努力向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目标迈进。

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宋静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