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大众名家 > 朱德泉特稿 > 朱德泉特稿总览 > 朱德泉简介 > 红尘有爱

新闻内幕:那张让人流泪的平民号外

  这是一张无论在山东还是在全国新闻界都罕见的“平民号外”,它像竖在6月27日这个普通日子上,铭刻一段段感人故事的纪念碑,更像一块时时刻刻提醒大家的告示牌:许许多多同疾病苦苦相斗的普通人,希望能有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延续他们的生命之火。
2006-08-16 21:29:09
   
 

  自5月28日至6月28日整整一个月来,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随着串串爱心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生活日报》自率先披露《慈母欲献肾救女》的消息以来,共刊发16期计24篇追踪报道;中央电视台先后6次对此进行了报道;《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等国内数十家媒体,亦纷纷将关爱的目光投向了远在济南的这位尿毒症女孩和她那极其平凡的母亲。
  人们从来没有像6月26日这样关心过一台不同寻常的手术,也从来没有像6月26日这样关心过两个普通人的命运。这一天,一位叫龚英华的母亲把自己的一只肾献给了14岁的女儿王鑫,用爱延续了女儿的生命。而帮助母爱完成生命接力的,则是千千万万个关注她们命运的好心人。
  当天,由《生活日报》、齐鲁电视台两大媒体共同主办的一台山东电视史上罕见的8小时母女换肾手术现场直播,真实的母爱再次感动了无数颗善良的心。《光明日报》为国捐躯的战地记者许杏虎的父亲匆匆自江苏丹阳赶来,献上了2000元爱心款;互联网上,传来着海峡对岸遥远的祝福。闻讯赶来的20多名济南交警庄重地在身后捐献器官的志愿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一项由此发起的尿毒症患者的救助基金一日之内便募来善款及药品价值共计二十余万元。截至6月26日,全国各地共为换肾母女捐款累计约20万元,通过热线电话表示捐款意向者不计其数。
  为了这个普通的家庭,为了每一个需要救助的平凡生命,6月27日,《生活日报》推出了创刊以来的第一份“号外”。
  6月28日,中国新闻社以《济南一慈母摘肾救女感动世人》为题向海内外发出了通稿。
  其实,亲属换肾早已不具备首例的唯一性。仅在今年,北京、黑龙江、河南媒体就先后有过三例父子、母子换肾的报道。如何将一起极易平淡的亲属供肾手术操作成具有巨大社会效益的真情新闻?总编王大千一语道破天机:“这是编辑部总体新闻策划下的一次成功的蓄意性操作”。蓄意性操作既要意在笔先,又要知行合一。是以复杂的劳心过程贯穿、引导操作全过程的新闻策划。

 有个女孩叫王鑫

  应该说,发现尿毒症女孩王鑫的线索是一个偶然,但一路追踪,追出济南市尿毒症患者救助基金,直至推出新闻界首张为平民而出的号外,却无不充满着这种蓄意性。
  那是1999年3月下旬,一日闲暇,我在编辑部一个电话一个电话打向容易“出新闻”的部门寻求线索。当电话打至济南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时,一位姓郭的护士长告知,他们这儿最小的一位尿毒症患者叫王鑫,虚岁只有15岁。因看不起病,现已回家,有多日未来做定期检查了。经查,入院登记簿上地址不详,只有一个其姑姑家的电话号码。
  “最小的尿毒症患者?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新闻可做?”我的冲动源于《生活日报》关注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办报理念。
  试着拨通其姑姑家的电话,听筒里传来阵阵叹惜声。第二天,我辗转找到王鑫家,见到的场面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王鑫已3天没做腹膜透析了。此时,她正无力地斜靠在床头,脸颊虚肿,四肢骨瘦如柴,一只厚厚的书包静静地躺在枕边。王鑫说,因为透析不及时,脑子已越来越不好使,刚刚背过的课文转眼又忘了。她说她想上学,好好学习,长大后当一名医生去攻克尿毒症。“真的,叔叔,这种病太痛苦了。”王鑫说这话时,眼睛里尽是幻想般的渴望。
  王鑫的父亲王广明是济南钢铁集团的一名普通工人。家有一女一子。妻子龚英华原本农家女,至今没有工作。所有的开支仅靠他五六百元的工资维持。为了照顾女儿,他已在家休班达一年之久。因付不起每月数千元的透析费用,只好一再减少女儿的透析次数和剂量。可以想象,家庭的重担已压得这位黑瘦的中年汉子喘不过气来。我的脑海里顿时迸出一个标题:《好男人是一座山》。接下来的采访使我迅速修正了这一思路。龚英华告诉我:“女儿自7岁患过敏性紫癫,一病就是7年,之后就是尿毒症。孩子上小学时就品学兼优,因患病已不能迈进中学校门。是68中的校长破例收下了这位特殊的学生,仅仅上了5天课后,便开始靠同学、老师上门补课来完成学业。”
  最无助、最需要社会关注的新闻主体,应该是眼前这位正在用生命求学的女孩。回到报社,我迅速以《我的幸福是读书》为题予以了报道。3月19日,消息见报当天,省城济南及青岛读者即打来电话,青岛电台的一位女记者特意引见了一位偏方治尿毒症的老者。同日,我悄悄揣上刚刚收到的200元稿酬,再次来到王家,告知了这一好消息。一位向我打听过地址的小伙子也赶来,掏出了刚刚发下的1000元工资。
  在接下来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我与素昧平生的王鑫结下了不解之缘,隔段时间,总少不了去看看孩子。青岛老者确是位好心人,他不但亲往济南配药,分文不取,还垫费资助这个苦难的家庭。王广明一边求医问药,一边四处求助。但零星的资助难以“治本”,王鑫患尿毒症一年多来,已先后接受过各界数万元捐助,这一笔笔钱全部投入了透析这个“无底洞”。就在这时,王鑫的母亲龚英华看着女儿的生命状态每况愈下,也动了“为女儿献肾”的念头。但母女换肾至少需十几万的费用,王家已债台高筑。
  王广明找到了济南市红十字会的一位负责同志。该同志又与我取得联系,我们很快达成共识:一定要千方百计为其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这之后,为了使策划更具可行性,我们先后走访了王鑫所属的市中区教委、市中区红十字会等部门。他们均表示,一旦发起救助,该区3万余名学生及老师将率先响应。所有的信息、调查反馈到编辑部,副总编支英琦一再叮嘱:“要把这个新闻做好,关键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时机出手。”
  虽然已有多例换肾新闻,但此次换肾的主体近在眼前,很容易使报道产生地域的亲和力,此为“地利”;有关部门的支持也为报道的产生奠定了“人和”的基础;独等“天时”,“天时”在哪儿?
  早在5月份,我们就有两个新闻由头可以利用:一是红十字会成立纪念日,二是母亲节。经反复推敲,虽然红十字会对母女换肾作出了“全力配合,促成此事”的决定,但在红十字会成立纪念日前后发表,很容易将新闻做成一个其社团内部的活动。母亲节关注的主体是母亲,但这个节日体现更多的是家庭单元内子女对母亲的亲情。此时出手,温馨有余,震撼力则明显不够。如果不慎将报道弄成一锅“夹生饭”,既无助于问题的彻底解决,也会使报纸的形象受损。
  编辑部决定将新闻选在“六一”儿童节前3天发表,是基于对“新闻酿造过程”的判断。
  从时间上讲,新闻事实本身从传播到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有个量的积累过程。我姑且做一个蹩脚的比喻,称之为:“新闻的酿造过程”。如果酿造过程过短,“酒”会生涩,过长,则“酒”又会酸败。
“六一”儿童节是社会关注儿童群体的最高潮。但此时出手,人们的视线又会被同类题材分散,“六一”过后,社会对儿童的关注程度多少会减弱。根据新闻传播的速率理论推断,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最佳记忆保持值为一至四天左右,其中以第二、三天为最佳。基于以上思路,我们将新闻选定在5月28日(星期五)推出,这样,既不会因《生活日报》星期天照例休刊,对追踪产生影响,还可以在各  媒体同类题材较量中先声夺人,使“新闻浓度”在“六一”那天达到最佳。

  一石激起千层浪

  5月27日下午,我第10次迈进王鑫的家门,并特意叫上了摄影记者王鸿光。就在这几天里,王鑫的病情急剧恶化,连续3天出现抽风、昏迷,血色素降至4克。此时,孩子一个劲地重复着一句话:“我不想死,我不想死……”,那天上午,为了能让孩子免费输上一次血,龚英华瞒着一家人义务献出了200毫升鲜血。
  我迅速完成了采访,并将龚英华欲献肾救女的抉择,最后一个儿童节(按照惯例,14岁的“六一”将是初一学生度过的最后一个儿童节),用肾作“礼物”等新闻点提炼写成一篇540字的消息。
  5月28日,文章被编辑部用超常规的横向贯通版式推上了头版头条,特大号黑体标题配以母女俩紧紧依偎的照片,在“六一”即将到来之际,《慈母欲献肾救女》的独家报道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早8:30,编辑部收到第一个热线。康佳济南分公司的江澎小姐未语先泣:“我想帮帮她……”
  与此同时,那张散发着油墨芬芳的《生活日报》打乱了济南市中心医院办公例会的议程,院长贾堂宏当即决定,“立即用最好的车辆、最好的医护人员把孩子接来……”话音未落,血液净化中心主任刘 子栋闯了进来:“有个孩子叫王鑫……”
  就在同一时刻,山东卫视、山东有线电视台、齐鲁电视台、济南电视台、济南有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迅速做出反应。
  山东有线电视台《新闻杂志》的女记者吕力是含着眼泪读完《生活日报》的。强烈的责任感驱使她及同事杨光明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王鑫家采访,并迅速完成了后期制作,连夜将片子传了出去。当日夜,山东卫视《今日报道》中以头条播发了这一消息,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同时对《慈母欲献肾救女》进行了长约4分钟的报道。龚英华母女的感人遭遇顿时引起全国的关注。
  此时,《生活日报》编辑部铃声不断,读者们纷纷表达着同一心声:“慈母献肾,我献爱心……”
编辑部决定,立即与济南市红十字会联合开通两条爱心热线。
  5月31日,市中区42所中小学的师生与各界人士共为王鑫募捐达9万余元。
  6月1日,济南市总工会送来了1万元慰问金,七里山办事处和第三居委会的主任们悄悄给王鑫母亲带去一个惊喜:“术后康复,请到小饭桌上班。”
  同日夜,中央电视台第3次报道时特意打上了两条热线号码。《晚间新闻》节目组副组长姜秋镝告诉记者:“是真实的母爱亲情感动了我们……”
  6月4日清晨,一张启事静静地贴到了《生活日报》阅报栏前,没有动员、没有发动,只有编委会成员齐刷刷的签名和捐款额。短短30分钟里,全体生活报人共捐款达3651元。这是来自新闻界第一笔救助换肾母女的爱心款。

  救助岂止小王鑫

  自此以后的半个月,除发布了一条手术日期敲定的消息外,母女换肾的新闻几乎在《生活日报》一版“绝迹”了。许多读者打来电话,询问声自然夹杂着不少质问。事实上,那段时间,社会各界的零星捐助从来没有间断过,我们也没有放弃将新闻继续做下去的决心。但编辑部认为,第一阶段的报道已经形成了足够的新闻强势。换肾资金已不是主要矛盾,一味报道下去只会增加读者在“强刺激”下的“疲劳感”。
  随着手术日期的临近,各新闻媒体开始闻风而动。《生活日报》应如何把握主动,把这次报道推向高潮?媒体救不了几个“小王鑫”,其他没有被新闻界发现的“小王鑫”怎么办?这一新闻的“落脚点”在哪里?
  如果不能从对个体的关怀及时向群众关爱转化,那么此次报道仍将延续对某个特定对象“媒体发动——社会捐助”的旧路。如此,报道就很难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
  暂时的沉寂孕育着新的高潮。我们决心在第二阶段的报道中重点解决以上问题。
  就在这时,一直跟踪拍摄的齐鲁电视台已做出要对6月26日手术进行现场直播的计划。我提出参与直播的设想及报道方案迅速被编委会通过。
  报纸先期报道对换肾手术直播可提前“预热”,增加电视的收视率,同时,直播对报纸的宣传作用同样巨大。这将是一次“双赢”的机会,双方一拍即合。换肾次日为星期天,总编辑王大千决定,推出创刊以来的首期号外,做全面及时的全景式报道。
  与此同时,中心医院的领导同志也积极加入到主办单位行列中来。准备为母女换肾的主刀医生、全国百名优秀医生之一的刘子栋教授说:“为了引起社会对千千万万尿毒症患者的重视,我愿以我的医术在众目睽睽之下赌一把”。
  三方决定,共同发起成立一项尿毒症患者救助基金,呼吁器官捐赠尽快立法,并现场接受器官捐赠志愿者报名。
  6月17日,是中央民族乐团为庆祝《鲁中生活日报》创刊抵济的第2天。就在前日夜,民乐艺术家们在为他们举行的欢迎宴会上了解到母女换肾的感人故事。团长俞松林当即决定一定要去看看孩子。第二天早晨,顾不上排练,便赶至医院送上2000元爱心款,著名青年二胡演艺家宋飞以一曲震撼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空山鸟语》一下子把小王鑫带到了鸟语花香的大自然。
  次日,由我采写的新闻特写《病房里的专场“演奏会”》跃上《生活日报》头版头条。自此后一周时间,《生活日报》开始连续不间断地在一版刊发了与手术相关的6期追踪报道。齐鲁台每天滚动播出一分半钟的直播预告片同《生活日报》刊出的“关注母女换肾,感受人间至爱”通栏公益广告遥相呼应。我们还抓住机会,同电台协商于换肾手术当日晚开办热点话题讨论,并将《生活日报》的追踪报道上网,手术由济南信息港进行网上直播。
  至此,山东省内四种传媒体全部参与进报道中来。
  6月26日早,同镇领导来济出差的《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的父亲、姐姐被当日《生活日报》上《万众凝眸母女换肾》的头条消息吸引,风尘仆仆赶到直播现场捐上了饱含烈士家人一片爱心的2000元路费,成为济南市尿毒症患者救助基金捐赠的第一人,当日,该基金收到现金10万元。
  同日下午,济南市肾病患者康复会、器官移植促进会通过直播向全社会发出呼吁,部分新闻工作者率先在身后器官捐赠志愿书上签名,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济南交警支队队长阵富强率20余名交警相继签约身后“捐躯”。
  一位观众当天打来电话,称:“这次新闻界动了真格儿”,但也有少数人认为我们是小题大作。
负责此项报道调度指挥的副总编支英琦认为,社会保障体系绝非一天可以建成,在至少长达十年的社会转型期中尤其如此。坐而论道不如身体力行,《生活日报》愿为此极尽绵力,积极做社会真善美的弘扬者和社会新风的倡导者、参加者。
  与此同时进行的网上直播网友们亦反响强烈。访问济南信息港网站的络绎不绝,留言板上写下了数千条留言。一位海峡对岸的网友接连发出4次信息:“恭喜你手术成功,我在台湾祝你早日康复!”一位属名大姐的网友呼吁:“让社会成为所有弱者的天使吧!”
  也许,建立一种救助基金,是一种急需可行的援助方式,探索的脚步才刚刚开始。
  6月27日清晨,《生活日报》推出了8个版的“号外”免费赠阅给广大读者。这是一张无论在山东还是在全国新闻界都罕见的“平民号外”,它像竖在6月27日这个普通日子上,铭刻一段段感人故事的纪念碑,更像一块时时刻刻提醒大家的告示牌:许许多多同病魔苦苦相斗的普通人,希望能有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延续他们的生命之火。
  同时,编辑部里再次铃声不断。率先打进热线的一位先生说:“感谢你们提供了一张让人流泪的号外,它让我们在充斥钢筋水泥的都市中,嗅到了浓浓的人情味……”

附:

  再过三天,一位尿毒症女孩将度过人生中最后一个儿童节。绝望的母亲想用一件最珍贵的“礼物”挽救她的生命——

慈母欲献肾救女

  本报济南5月27日讯(记者朱德泉)连日来,家住二七新村的龚英华处于痛苦的抉择中。因无力治疗,身患尿毒症一年多的女儿危在旦夕!面对女儿的声声呼唤,这位42岁的家庭妇女终于下定决心:“我要献肾救女!”
  王鑫是济南市68中学的一名初一学生。由于患病,使她自迈进中学校门后仅上过5天课。从此,病床成了她艰难求学的课堂,她想重返校园,她想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去亲手击败那个不断折磨自己的病魔。
  但无情的病魔正吞噬着她的理想:就在昨天,王鑫的肌酐、尿蛋白等多项指标已高得惊人,血色素降至4克。并连续出现抽风、昏迷。记者看到,王鑫的双唇已青紫,脸肿得像个大馒头。
  龚英华告诉记者:“孩子自7岁患过敏性紫癫,一病就是7年,之后就是尿毒症,王鑫的童年没有一天欢乐,再过三四天将是孩子人生中最后的一个‘六一’了,我只能把自己的一颗肾送给女儿,当做结束地痛苦童年的最后一件节日礼物。”
  今天上午,龚英华瞒着一家献出了200毫升献血,只为女儿能获得一次免费输血的机会,就在记者采访过程中,王鑫的父亲王广明回到家里,这位瘦得不足百斤的中年汉子哭了:“母女换肾至少也得需要十几万元的费用,家里已一贫如洗,怎么办?怎么办……”此时的小王鑫只是吃力地重复一句话:“我不想死,我不想死……”(该文及追踪报道获1999年大众新闻奖一等奖,1999年山东新闻奖二等奖)

编辑: yangshu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