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大众名家 > 朱德泉特稿 > 朱德泉特稿总览 > 朱德泉简介 > 史海钩沉

“铁袈裟”千古悬案全揭秘

  多少年来,数不清的文人墨客伫立于位列灵岩十二景之一的“铁袈裟”前赋诗凭吊,数不清的佛门信徒将之奉为开山始祖定公禅师抑或达摩遗留的“天赐衲衣”;难道,人们对这尊不知何时遗留下来的巨大铸铁从宋代便开始望“纹”生义、以讹传讹至今?
2006-08-16 21:29:24
   
 

时间:2002年8月29日
生活日报  生活焦点

  多少年来,数不清的文人墨客伫立于位列灵岩十二景之一的“铁袈裟”前赋诗凭吊,数不清的佛门信徒将之奉为开山始祖定公禅师抑或达摩遗留的“天赐衲衣”;难道,人们对这尊不知何时遗留下来的巨大铸铁从宋代便开始望“纹”生义、以讹传讹至今?
  一位青年考古专家从最初的不经意发现,到探身历史的渊薮中跨越时空,小心翼翼地串起一件件看似毫不相干的历史碎片,终于还“铁袈裟”以本来真面目。
  结束误读,千年一叹,人们突然发现:“唐代四大名刹”之首的灵岩寺曾如此气度不凡;一块锈迹斑斑的历史遗存,恰好构成还原灵岩寺跌宕兴衰的最好见证——

“铁袈裟”千古悬案全揭秘

  坐落于济南西南郊区40余公里处群山环抱中的灵岩寺峰峦奇秀,松柏葱郁,尤以谷深景幽、泉石秀丽著称于世。这里自东晋开山建寺,历经1600余个春秋,千佛殿仍宏伟壮观,千佛生辉;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世称"海内第一名塑"。
  由仙人岩东去不远,泉水流淌处,便是灵岩寺六名泉之一的袈裟泉。
  现在,一块高约2米的"袈裟"状铸铁依然耸立此泉边,并被奉之为灵岩十二景之一。

望纹生义  玄机附会“铁袈裟”
误读千年  一语点破“窗户纸”

  2002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山东博物馆副馆长郑岩陪同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前来考察,行至袈裟泉畔,灵岩寺风景管理区的随行人员指着一块巨大的不规则形铸铁讲起"法定建寺有铁涌出"、"天然水田纹"的传说,郑岩博士端详片刻,一个巨大的问号萦绕在他的心头。在熟悉中国冶金史的他看来,铸铁上形似百衲衣接缝的水田纹是古代铸造工艺中最常用的合范痕迹。合范,简单的说就是铸铁的接缝,古代受技术条件的限制,铸造巨大的金属物需要一部分一部分地运用模具,然后把他们拼装起来。因此,"水田纹"也并不是有意而为之的,而是受技术条件限制不得不留下的痕迹。
  这块巨大的铸铁凸凹有制,显然是有意雕塑的铁像。那么,它又因何而立?何时所立?记载了灵岩寺怎样的历史?
  随后的日子里,郑岩决定先从史料入手一探端倪。
  研究灵岩寺,不得不读清康熙年间学者马大相所著的《灵岩志》。《灵岩志》图文并茂,卷一的“铁袈裟图”就很突出地摹画出了合范的接缝,而该图的文字说明曰:“世传定公建寺时有铁自地涌出,高可五六尺,重可数千斤,天然水田纹,与袈裟无异,故名。”
  不过,紧接着《灵岩志》的卷二记载就否定了以上说法,这次,“铁袈裟”变成了达摩丢弃于此的袈裟,上面说:“或曰达摩自西域来,面壁九年道成而去,弃袈裟于此……”
  一部《灵岩志》关于“铁袈裟”的记载简直成了笔糊涂账!宋代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靖照大师任钦的《灵岩十二景》中便有诗曰:"我佛慈悲铁作衣,谁知方便示禅机。昔年庾岭家风在,直至如今识者稀。"
  这说明,这块铸铁早于宋代就已变成了“识者稀”的残骸。
  灵岩寺有创建于东晋之说。各种记载它的历史的文献,都提到东晋时期著名高僧竺僧朗,他是山东的佛教领袖,于前秦皇始元年(351年)创建了山东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朗公寺。不过,郑岩告诉记者,经过考古学家和史学家的考证,目前得出的结论是:朗公寺并不是灵岩寺的前身,而是济南另一处名胜古迹四门塔。到北魏正光年间初期,法定禅师再建灵岩寺的记载比较可信,但是,这并不能证明这块铸铁就始于当时。
  郑岩发现,实际上在199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灵岩寺》画册中,就有研究者提出:"(铁袈裟)其实是铸铁佛像时留下的残体",但是,这依然缺少实证的联想。
  翻出“铁袈裟图”,擦去被前人附会上玄妙禅机的合范接缝,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郑岩说,根据这块铸铁凸凹有制的流畅线条看,这极有可能是一座铁像的衣饰部分。熟悉各种造像风格的他望着擦去合范的线条图想到了曾经考察过的历城神通寺唐代龙虎塔南面塔门东侧的力士像,两相对照,所谓的“铁袈裟”凸凹线条正与力士像中力士的腰部衣摺完全一致。

龙门窟内  还原唐装"大力士"
碑像相扣  李邕揭秘"武则天"

  郑岩推测,“铁袈裟”实际上是一件形体巨大的力士造像的腰部,束带短裙线条明显,腰部以下皆已残,“铁袈裟”右下部依稀可见尚残留的膝盖!
  力士造像在北朝就已经出现,6世纪早期的龙门莲花洞、宾阳中洞的窟门外壁都有护法的力士。与"铁袈裟"残留的束带短裙不但在唐代的历城神通寺龙虎塔中有发现,而且在山东青州、博兴、兖州、阳谷盛唐小石塔龛门上都能找到"异曲同工"的发现。
  郑岩突然想起自己所藏考古资料中有一块关于《灵岩寺碑颂并序》的拓片,由于该碑文出自唐代大书法家、曾经在泉城大明湖畔写下“海右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的北海太守李邕之手,因此记忆犹心。
  《灵岩寺碑颂并序》是1995年重新发掘寺内鲁班洞时出土的。由于碑石残断,有四分之一的文字已经难以辨认,因此研究者并没有把文中传递的信息与“铁袈裟”相联系。
  这部书于唐天宝元年(747年)的碑刻是目前研究唐代灵岩寺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郑岩找出珍藏的拓片,仔细研究起来,只见上面写着:“高宗临御之后,克永……光堂,六悲之修,舍利之□,□身之造,禅组之崇,山上□□□功,宇内□舍之构,六身铁像次者,三躯大□金……增□,远而望之,云霞炳焕于丹霄……皆帝完之力,舍以国财,□象之……”
  经查,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于666年1月封禅泰山驻骅灵岩一事,在《旧唐书·本纪四·高宗上》中有明确的记载,而且特别注明了此次司祭泰山,是由武则天提出来的。
  最值得注意的是,碑文中记载有“六身铁像”,“铁袈裟”很有可能就是武则天动用国库下令在灵岩寺修建的一组塑像之一的残迹,碑中还提到“三躯大……”,这说明当时灵岩寺还有另外质地不像的三身造像。
  “一铺九身”,属于典型的皇家造像传统。郑岩想到了龙门石窟的奉先寺造像,奉先寺在唐代称“大卢舍那龛像”,由唐高宗主持开凿,完工于封禅泰山10年后的676年1月,醉心于成佛的武则天曾经捐出二万贯脂粉钱。"一铺九身"的造像由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组成,在龙门石窟还完整的保留着这样的唐代皇家塑像组合,对照其力士像,风格与"铁袈裟"完全一致,虽然灵岩寺仅仅遗留下力士像的残迹,但龙门石窟内孔武有力的大力士像还是栩栩如生地还原了当时足有五六米高的力士英姿,只见他左腿直立、右腿侧伸、腰中束带微垂、短裙飘逸,双目圆睁......

        其兴也勃  再现名刹“盛唐景”
         其亡也忽  铁像毁于“武帝诏”

  灵岩寺在唐代号称“四大名刹”之首,遗憾的是,多年来,这种说法缺少实证支持,“一铺九身”造像残骸的发现,和李邕碑文“远而望之,云霞炳焕于丹霄”的记载,再现了当时灵岩宏大的规模,而仅仅比高达9.75米的龙门力士像矮约3米的灵岩寺力士铁像的研究发现,至少能证明灵岩寺当时拥有着一组堪称体积最大的非石质造像群。
  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地区在汉代即以盐铁甲于天下,从目前可以发现的资料和遗存看,有着铸铁作像的传统。郑岩告诉记者,山东博物馆藏有一北齐河清二年(563年)是造像石座,上面的铭文说原造像"丈铁六像",而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所铸造的河北沧州铁狮子,其题铭记载也是出自"山东李云造",而目前山东聊城、济宁还保留着宋代铸造的铁塔,这说明,山东在古代冶炼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那么,在今天看来一个浅显的事实,何以竟成千古悬案?
  郑岩发现,其实在《灵岩志》卷三中,北宋庆历年间张公亮在《齐州景德灵岩寺记》就提到过:“东北崖上土平处古堂殿基宛然,石柱础,铁像下体尚存”,这一“下体尚存物”正是如今的“铁袈裟”。遗憾的是,张公亮依然行而上地认为,这是“盖法定始置于此,为后来者迁至也。”
  郑岩认为,在更多文人墨客、大僧高德的笔下,“铁袈裟”形象越来越走形、以至于龙蛇难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中国传统的学术传统中,出自众工匠之手的佛教艺术造型并不能在知识分子的视野中,就连武则天倾举国之力修建的佛教登峰造极之作龙门“大卢舍那龛像”,正式的文献也无记载,若非那“一铺九身”中的“一佛”系以武则天为原型塑造,并在时刻上留下记述文字的话,如今的人们也很难与之联系在一起。古代的文人、高僧则很容易犯下望“纹”生义,舍弃简单的常识而专注于玄妙的禅机,尽发思古之幽情的片面,这是历史的局限。
  那么,如此巨大的铁像因何仅经历了不到一个朝代就被毁成“铁袈裟”状残留?
  翻阅大量史书后郑岩推测,灵岩寺群像很可能毁于唐武帝的“灭佛之诏”。
  佛教传入中国后,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规模较大的反佛运动,三位皇帝在称号中都有一个“武”字,故史书上称为“三武之厄”。
  前两次灭佛运动发生在南北朝时期。
  当时佛寺遍布全国各地,仅洛阳城内就有1367座。全国的和尚、尼姑达300万人。佛寺占有土地财产,教徒不耕而食,加上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本人信奉道教,因而于公元444年下令禁止贵族招揽佛教徒。公元446年,拓跋焘发现长安城的寺庙中藏有兵器,僧徒私自酿酒,便禁止佛教传播,拆毁寺庙,勒令和尚、尼姑还俗。
  第二次灭佛运动是北周周武帝宇文邕发动的。宇文邕为了掌握更多的土和劳动力,加快北周民族的文明速度,在公元576年下令禁止佛教和道教的传播,毁坏佛经和佛像,并把庙中的财产赏赐给王公贵族,同时确立了儒家学说的国教地位。
  周武帝以后,隋朝皇帝却大力提倡佛教。到了唐朝,佛教又变得非常兴旺。女皇武则天下令造大佛像,唐代宗、唐肃宗在宫里开设道场,养了几百个和尚来拜佛念经。大量青壮年为了逃避赋税徭役,纷纷投奔佛寺,国家的兵源、财源大减。唐武宗眼看不行,终于在会昌四年“公元845年”发动灭佛运动。这次灭佛,史书记载波及到山东,灵岩寺未能幸免于难,这也是这所“唐代四大名刹”之首的寺院为什么鲜见唐代遗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而在铸铁业发达的山东,灭佛运动中的铁像很可能被重新回炉,“大炼钢铁”了。关于这一点,有《佛教历史百问》印证,上面说:“所废寺院田产没官、钟磬铜像委盐铁吏铸钱,铁像委本州铸农具。”
    好在,这次考古学者运用清末学者王国维所提倡的二重证据法,一靠文献二靠地下考古材料,终于构成破解“铁袈裟”千古之谜的完整证据链,用的科学的唯物史观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书写了灵岩铁造像“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的真实再现版。(本文与雍坚合作完成)

编辑: yangshu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