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大众名家 > 朱德泉特稿 > 朱德泉特稿总览 > 朱德泉简介 > 相关评论

让灵魂贴进大地——写给朱德泉和他的新作《天地良心》

最沉重的负担压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这是米兰.昆德拉说的。以前读的时候,只是某一个层面上的理解。读了德泉的《天地良心》,突然感觉这句话很适合送给他。
2006-08-16 21:29:07
  李雪湘 
 


德泉来了,带来了他的第二本著述《天地良心》。
紫灰色调子、新闻图片压底,封面的感觉是厚重。翻开读过才知道白纸承载的文字和思想都沉甸甸的。而且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五年间他的付出、他的经历、他的奔波和追求。文字间的焦虑和思考,更让我想象他熬过了多少灯下的夜。我有幸做过他的老师,但我感到惭愧。略微发胖的他不再单单是青春飞扬,眼睛里分明多了些执着、深刻、沉稳、宽容。 泡上一杯茶,他也点上了一只烟。烟雾袅袅之中,我们谈对新闻的理解,对题材的把握、行文背景和现场的切换、开头的奇崛以及文辞的美------ -成熟了,德泉已不再是刚入行时略带腼腆、站在那儿有几分局促的毛头小伙,不再是单向的听你说的那个年轻的记者,他已历经了血与火、见证了生与死、经过了职业生命的沉淀,如今德泉已是一个有着神圣责任感的成熟了的记者、一个用职业良知思考着的记者、一个以热血书写着改革进程、思想演进和百姓生活状态的记者。我发现了以前没有发现或他不曾表现给我看到的一面,尤其是他谈到他为之激愤、为之感动、为之悲怆、为之欣慰、为之苦、为之乐的一个个新闻和线索时,他的眼里闪着让你感动的亮光。

1

新闻是时代的碎片,因为它镌刻着历史。也许是新闻本身的使命,让记者中的思考者捷足先登,透视出一个时代的背影。“荷戟独彷徨的山东汉子”,是德泉的自虞。忧患,是一种社会责任,是痛苦思考后清醒的人才会有的责任。一个记者,假如不具备忧患意识,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混饭吃的平庸之辈。而德泉在不算长的新闻生涯中,以职业的优势和敏锐,关注改革的成功和阵痛。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的空间里,以旺盛的精力和热情,奔走于改革的前沿,去探究那一个个事件背后的复杂、灰色、变量的非线性世界,沉浸于那些激情和理智的交错之中,思考着,苦苦的,不屈不挠。
他敏锐地感觉到了中国第一个辞去京官的硕士杨本伦回到山沟遭遇的尴尬里蕴涵的艰辛和隐痛,那是观念的冲突,是改革的阵痛。德泉思考和探究的正是改革的春天里他那义无返顾地扑回黄土地又黯然出走的根源。采访着上上下下的看法,记录着传统观念相悖的举动,太多的理由、太多的非议,给他带来了太多的思考。德泉没有简单处理这个极具社会意义的题材,而是揭示出“农村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折射出文化转型期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积淀与现代文化意识的尖锐冲突以及历史的必然性。”同时,他还思考着媒体应该担当的教化和启蒙的责任。
改革,让有些人的思辨能力转化为社会层面上夺取权力资源与生活资源的行为,竞争演化成残杀,这不能不让人拍案惊奇。雇凶杀人,早在1998年,还是“新闻”,当德泉面临这一的社会现象出现的时候,他洞悉到了社会结构和其组织细胞的缝隙中的这一赘生物。他以职业的嗅觉“嗅”出了意义,他义无返顾,背上包就走。那是在司法机关尚未破案、谢绝采访的情况下,他去面对杀人的社会黑势力,去采访被杀事件的真相。一介文人、举目无亲、手无寸铁,可以想见他面临的险境。24小时的上下求证,德泉很快交上了《拍出十八万雇佣黑势力 副主任要了副主任的命》的独家报道。刊于头版头条,后被《南方周末》、《羊城晚报。新闻周刊》等转载。
他以手中贫弱的笔,掀翻了张开大嘴敢吃敢欠敢打白条的某镇政府,实现了舆论监督成功的战例;他含泪为投资千万后搁浅莱州弯的民营企业家奔走,透视出干事创业和传统体制观念的冲突;他敢于挑战法律空白点,采写了扑朔迷离的张金东案,引出了法律的谜团;他替消费者追问中国电讯;揭谜足坛劳资纠纷;他还跑到村里写了“村币”、写官民冲突,为农民呐喊,为没有话语权者声辩……德泉说:面对真实,我无法逃避。
在他的作品里,我看到了一种希望,仿佛听得见他旷野里的呼唤。
这五年,他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用心灵去感知、用责任感去思考,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独特的视角,独特的社会定位。
读者期望的,他呈现了;
职业所追求的,他到达了;
社会裂变的痕迹,他都刨根问底记录下了,交给了今天,也交给了历史。

2

作为记者,德泉活得很正义、很职业。用德泉自己的幽默说:“思想是一种习惯,一旦习惯形成,做头快乐的猪也难。” 读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他血管里流动的是热烫的血,使人从血肉中感觉得到什么是真正的记者和新闻,让人辨别出什么是精神面包和印刷垃圾。
很正义,是说他职业的良知。苦和累的跋涉、名和利的纠缠,他都超越了。无论人文和自然环境多么恶劣和艰苦,德泉从没有放弃过希望、放弃过寻找、放弃过追求。他敢于直面威逼,更能抗拒利诱。在金钱可以腐蚀人的灵魂的社会里,记者也同样面对物欲的诱惑、人性虚荣的满足,那些世故而又圆滑的灰色德泉从不沾染。对德泉来说,他看重的是金钱买不到的东西,那就是职业良知。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他仍然选择干净、真诚地活着,活得踏踏实实。正如他自己说的:“尽管是为稻粱所谋,但绝不为半斗米折腰。”他不为世俗所媚,不为浮华所扰,真正自主的选择自己的坐标和去处,坚守自己的人格操守。又如他自己在书跋里所说:“仰俯天地,我惟可告慰远在天国的父亲的是:我没有用新闻博取除正常稿酬之外的任何私利。”这样的记者,能不让人信服?
很职业,是我感觉到了他的生存状态。好的作品,是记者对社会、对人、对生活深层领悟的结晶,是一个记者全面修养、基本素质的具体体现。只有思考着的记者,才能从看似平凡的信息里发现、发掘出好的新闻,否则,好的线索也有可能从你的手边滑落。德泉,一块记者的好料,他始终思考着,属于那种时刻准备着的一类,一听说“上场”就兴奋的那种。为了抢新闻的时效,他夜奔河南赶写天堂悲歌,追逐恶火真相,寻找烈火中的冰点;为了采访雇凶杀人的真相,他冒充死者的同学,谎称找死者讨口饭吃。这职业逼出来的智慧,能不算敬业的极至吗?他为了第一手资料,他去过监狱、火化场、精神病院------再难的采访任务,德泉出马从没空过手,因为他知道记者的职业和责任。

3

能产生影响力的作品首先是文字的魅力。纪实特写的十八般武艺,德泉都用得顺心顺手,尤其是观察性报道,他目之所及引领着读者去读、去认识新闻背后的事件和人物。有人形容记者的眼睛像舞台的“追光”,记者能否让自己的文字聚拢读者的目光,要看记者的基本功了。他用眼睛去采访,成功运用记者特殊的身份引领着读者走近新闻现场,认识人物、了解事情的真相,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他首创“介入式新闻”,转播手术全过程,158分钟的手术结束了,3000余字的《心脏在我眼前切开》也同时画上了句号。他用文字把宁静的手术描写的惊心动魄,读他的作品,我甚至惊异于他文字驾御的能力的高超。《换心肺小觑扁鹊神话》用自己改写版的《列子。汤问》开头,诗一样的语言,梦幻般的境界;《欣慰与悲怆 中国首位硕士村支书黯别家园》的开头,写了那只空荡荡的行囊、默默无闻的出门、夕阳的余辉和孤独的燕子-----足够了,如此的凄然,其蕴涵的深意已无须再表。
其实,文字的真正魅力来源于人格,我还喜欢德泉文字里透露的质朴和真情。。在“村币”一稿的新闻内幕文中他说:“我的父亲曾是农民,虽然16岁就背井离乡参加了革命,当了警察,是干部了,却总是乐意以农民的儿子自居。既然我爸是农民的儿子,我这个一天也没有在农村呆过的干部子弟骨子里其实就是农民的孙子啊!”是啊 ,我们精神生命的那块思想文化土壤的营养,就来源于我们的血脉。

人对职业和精神生命的追求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向下滑落,陷入世俗的沼泽,还有一种是向上突破,不断超越,建筑自己的另一种高度。在德泉的文章里,我看到了希望。
这样的记者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我还敬重德泉的孤胆英雄气,相信他会继续前行。我会以目相送,看他在荒芜英雄路上披荆斩棘。他知道为了今天,更为了未来。(李雪湘:山东青年报总编辑)

 


1

编辑: lh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