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新闻 >国内新闻

疫情之下“众生态”(3)疫期京郊“农民”8次捐菜1万公斤 “疫情不结束,菜不卖全捐社会”

2020

/ 03/07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刘璐

手机查看

  编者按:疫情之下需要被书写的也许除了英雄式的赞颂,还有个体在大环境中的生存抉择,艰难处境之下众生众态,唯不断前行方可看到光明。近期,海报新闻北京新闻中心推出《疫情之下“众生态”》系列,纪录疫情下的芸芸众生。

  大众网·海报新闻3月7日 记者刘璐 北京报道

  从2月6日开始,王平每隔3到4天都会拉菜进城,旁人以为他种的菜疫情期有好销路,但除了家人其他人并不知道王平的 “捐菜”之旅。从郊区密云的蔬菜种植基地到北京城区130多公里的路程,王平来来回回已经捐了8次,1万多公斤的西红柿,被分批送到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昌平区和海淀区。

  2002年是王平到北京的第一年,第一份工作是跟着中科院的专家,在全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从那时开始王平与“农业”就没再分开过。2013年,王平从原公司跳出来,2014年创立了华夏天农(北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随后在北京密云建立了自己的蔬菜种植基地,利用日光温室,进行无土化蔬菜的培育。王平说,通过无土化培育的西红柿产量高,维生素含量更高,吃起来会有小时候的味道。

  王平北京密云蔬菜种植基地的西红柿被装箱送到北京各区。

  疫情期进城捐菜

  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的时候,王平被困守北京,对当时的疫情有着极深的记忆。“去年腊月26,我从电视上了解到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当时担心疫情会越来越严重,就迅速买了酒精、口罩、消毒剂,预备过年好好在家呆着。”

  过年期间王平从新闻中了解,北京很多市民没买到口罩,但仍需要出去买菜,这些人有的是独居老人,因为疫情子女没在身边,有些是家庭困难户,这让王平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当时蔬菜基地有23个日光温室,25亩地左右的西红柿还在采收,还有一部分生菜、菜花。之前曾想把菜捐武汉,但由于一次只能摘3000到4000斤菜,派车到武汉路费钱都不够,就打定主意把菜捐给城里。”

  2月6日,王平运往北京城里的第一车蔬菜

  但捐菜的过程并没王平想得那么容易,需要找对接人,联系受捐点,安排工人摘菜,还得把菜送过去。光前期对接,王平就用了3天时间。2月6日,第一车蔬菜被送到了西城区月坛街道办事处和什刹海街道办事处。“西红柿一共3000斤,菜花一共600斤。”

  2月11日,第二车西红柿共计2900斤,也如约被送到了昌平区天通苑北街道办事处。

  此后2月13日、19日、24日、28日、3月3日,3月6日王平一直未间断送菜,即使期间北京大雪,王平的菜仍被送至昌平区妇幼保健院,海淀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城区北京友谊医院、三里屯街道办事处等多个地方。

  因为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王平需要等蔬菜成熟了再安排工人摘菜,“我们是摘一次送一次,每次大概3000斤,疫情期间工人比较少,至少需要一天时间才能摘完。每次往城里送菜,刨去人力成本,光运费和包装费大概在1000元左右。”

  “疫情不结束,我的菜全捐社会”

  疫情发生后,菜价一直在涨,王平地里的西红柿因产量稳定,品质有保障,成为菜贩子的抢手货,甚至有人最高出价10元一斤,但王平没卖。

  “对老百姓来说现在一斤菜大概能涨一到两元,我们的西红柿年前卖给菜贩子的时候是6元一斤。只要疫情不结束,菜我们就不卖,我不想挣这个钱,也不想发国难财。”王平说,无土栽培西红柿的市场价格一般要比普通西红柿的价格高出近一半,在终端市场的价格对比会更明显。由于前段时间因为疫情,密云区各个村都处于封闭状态,因为运输不便,导致很多农户的蔬菜没办法运出去,但最近这样到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2月13日,王平将菜送到了昌平区。

  2月12日,王平在致员工的一封信中写到,公司基地的西红柿在疫情期间停止售卖,全部捐赠给社会。但王平也在这封信中告诉员工,2020年公司或将面临重大危机,业务会萎缩,工期会压缩,但他信里承诺,疫情期间不裁员、不降薪。“这个时间没有人是容易的,大家需要相互体谅。”

  “说实话我们企业本身不大,每年的得利润大概在200到300万元。但疫情期间开不了工,也没有卖菜的收益,还需要支付员工工资,压力会很大。”王平说,“公司每月的人力支出成本大概在20万元左右。”他粗略地算了一下,目前捐往北京各城区的西红柿统计有1万多公斤,按照现在市场价每斤20元来计算,如果把菜卖出去产生40多万的利润收入。

  非疫情期间,王平从来不担心基地西红柿的销路,因为是无土化培育,西红柿的品质和口感更好,当然价格也会更高,“西红柿除了一部分供应给B端市场外,剩下的一部分大都会通过会员制卖出,而通过会员制卖出的产品价格会更高一些。”

  疫情下的 “用工荒”

  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时期,王平公司目前面临最困难的事情是用工荒,因为疫情各地方都在实行比较严格的管控,员工多半无法回来,目前只有几名年前安排好值班的工作人员留在岗位上。

  因为用工荒,王平蔬菜种植基地同样面临不能开工的窘境,“农时不等人,往年这个时候我们早就开始动工了,但现在迟迟动不了,很可能会耽误一年的进度。”

  王平介绍,密云的蔬菜基地共有45个日光温室,164亩地,因为疫情,目前只有23个种植西红柿的日光温室在采收,而23个温室有10个温室已出现拉秧的情况,剩下13个温室15亩地能正常生产。

  王平对现在的状况有些担心,“如果疫情不解除,人员回不来,员工心会不会散。但如果疫情结束了,又可能会导致我们在很多地方同时复工,这样会带来非常大的资金压力。”

  对此,王平只能一面耐心等待,一面筹措下一步,“我已经在走贷款程序了,现在国家有政策,至少先把钱申请到,不能等复工了因为资金问题出状况。”

  提到捐菜这件事,王平说也没想过值不值得,“我们已经享受了国家给到的很多优惠性政策,现在国家面临这样的情况,总要做点什么。”

  科技农业不应该是高大上的农业

  “做农业想挣大钱太不现实,但做农业的人大都有情怀。”农村长大的王平,除了没割过麦子基本什么农活都干过。他回忆,靠父母种地得微薄收入无法支付自己和姐姐的学费, “所以每到交学费得时候,爸妈总要出去借钱,从小我就觉得农业不应该这样,靠天吃饭太难。”

  2006年,王平在延庆参与水肥一体化项目调研,距离现在已过去了14年。

  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王平接触到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和农业相关的技术,“那会觉得这些技术对农业会有很大的帮助,”但随着越来越深的了解,王平发现,这些技术只是农业中的一个环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问题。

  2013年王平跳出原企业,选择了蔬菜无土化种植的创业方向,接下来的几年,他在科技农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践中,王平开始了无土化西红柿种植培育技术在日光温室的应用。在日光温室内,无土栽培的西红柿通过较好管控,产量会是土培的5倍。

  “我是1979年的,在我小学的时候,杂志中就有了无土栽培技术的介绍,但到现在,中国的无土栽培农业仍然处在实验、展示、科普阶段,并没有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大家似乎会走入一个误区,认为科技农业就要高大上,所以前期硬件建设和后期配套设施的投入都非常高,但这势必会拉长回报周期,普通农民投不起,也不敢投。”

  王平明白在这条农业科技化的道路上,所有改变都不容易,5000年的农业沿革衍变中,留下来根深蒂固的东西很难被替换。而在前进的道路上,总需要人来不断的试错和纠正。农业技术的革新,科技农业的落地与推广,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到无土化种植的新兴农业,王平认为,劳作方式的改变除了解放了人力,也将为农业劳作者带来更多回报。

  “我希望科技农业更平民化,只有把前期的投入成本降下来,让普通农民敢于尝试,市场上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让农民种得起,老百姓吃得其,这是我最开始做农业的初心。”

责任编辑:石慧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