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新闻 >国内新闻

“天路守护者”于本蕃:生命禁区坚守12年 每天徒步10公里检查

2021

/ 06/18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孟令洋

手机查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孟令洋 北京报道

  “15年来,我和2万多名青藏铁路人一起大力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把这条举世瞩目的‘天路’运营管理成为世界一流高原铁路。”谈起工作经历,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养护车间党支部书记于本蕃总是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养护车间党支部书记于本蕃(徐想 摄)

  6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铁路党员代表围绕“中国铁路的先锋力量”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在平均海拔4800米、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45%的“无人区”,于本蕃在生命禁区坚守12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甘做雪域天路上一枚不惧风雪的铺路石

  初次来到雪域高原的于本蕃,还是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懵懂青年。伴随着2006年6月底青藏铁路开通试运营,24岁的他就踏入青藏线,跟随着身边的师傅们一道开始了青藏线格拉段最高海拔线路区段的验收、运营和维修工作。

  “我就在这段离天空最近的生命禁区,坚守了12个年头。”于本蕃讲述他的工作环境——那里平均海拔4800米,最高达5072米,是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便是对这里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那里高寒缺氧,常年风雪,极端气温能达到零下40摄氏度,含氧量仅为平原的45%,一次感冒或超负荷的体力劳动,都有可能诱发脑水肿、肺水肿,严重时威胁生命。

  于本蕃出生在一个铁路家庭,父亲是八十年代第一批西进支援青藏铁路建设的铁路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了36年。如今,父亲已经退休了,于本蕃便从他手中接过守护青藏铁路的接力棒,把自己的人生梦想与这条天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于本蕃坦言,来到唐古拉后,他发现,身边的党员,不光是在业务能力上突出,而且都有一种令人敬仰的精神,关键时刻总能够冲锋在前,带领身边职工群众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成为雪域天路上一枚不惧风雪的铺路石。”于本蕃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10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扎根雪域之巅,挑战极限环境,保障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安全畅通,便成为他的神圣职责。

  平均每日徒步检查测量近10公里 累计行走2万余公里

  “青藏铁路的建成运营,不仅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成为沿线各族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幸福线、生命线、团结线。”在见面会上,于本蕃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的拍摄地点在青藏线格拉段不冻泉火车站附近,是他们工区所在的地方。照片的拍摄季节是5月份到6月份,山上还下着大雪,但在铁路线路不远处,一群藏羚羊正在悠闲地觅食,这充分反映了青藏铁路线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理念。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标准更高,风沙强意志更强”的顽强作风一直深深感染着于本蕃,他和同事们一起担负起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冻土线路养护任务。他坚持标准化、精细化、零误差,对轨道上的连接螺栓逐个检查,平均每日徒步检查测量近10公里,15年下来行走2万余公里。

  在唐古拉,走路都很费劲,身上就像背着50多斤重的东西。于本蕃称,他每天检查线路,弯腰、起身500余次。这些日常的工作,在高原上,对身体都是极大的考验。在见面会上,他回忆道:“就拿我们常用的软轴捣固机来说,就有150多公斤重,想要从70度的边坡抬到线路上去,得三个人用绳子在前面拉,六个人在后面抬。由于缺氧,我们总是感觉气都上不来,60多米长的距离,要歇上好几次,才能慢慢地挪上去。”

  类似这样的困难,在工作中还有很多,于本蕃总是这么告诉自己——“只有经受住了考验,才能在青藏铁路上待得住、干得好。”

责任编辑:陈凤祁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