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新闻>即时新闻

绘出美丽新农村

2020

/ 09/04
来源:

人民政协报

作者:

手机查看

  农民画庄有客来

  喧天的锣鼓声中,龙腾狮跃,旱船游弋,搭配上周围典型的关中民居,浓郁的地域风情扑面而来。来自世界各地、金发碧眼的游客与当地村民热情互动,笑容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庞。

  这里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南索村的张青义农民画庄,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在画庄前的小广场上。一番热闹的互动之后,游客们在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农民画作品前驻足,画面里内容是如此亲切而熟悉,乡村的风光、丰收的景象、节庆的喜悦……是画中的场景,又似眼前的生活。

  农民画就这样天然地与每一个人产生着奇妙的关联。有了当地民俗体验与农民画作品铺垫,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特邀创作研究员、陕西省农民画协会理事、西安市鄠邑区户县农民画协会副主席张青义已经做好了准备,要为游客们打开户县农民画的世界。从户县农民画的起源故事、绘画特色到技法,再到自己学习农民画的经历,最后手把手教游客体验户县农民画,张青义为游客们带来的户县农民画体验,引来了中外游客啧啧称赞,为新时期农民的艺术成就和精神风貌叹服。

  自2000年张青义农民画庄建立,特别是2003年被户县文化局命名为“户县农民画风情一日游”定点之家以来,每年都要接待多个中外宾客团体前来参观购画。“户县农民画风情一日游”活动,不仅给村子平添了欢乐,增进了中外友谊,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我们每年大约要接待百余个旅行团,平均每团16至20人,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张青义告诉记者,画庄除了户县农民画,还展示关中民俗和乡村生活。“旅行团来的时候,我们会邀请村民来画庄表演并给他们开工资,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画笔改变人生路

  张青义时常感慨,如果没有户县农民画,他也许面对的将是另一种人生。

  上世纪70年代,青年张青义结束学业回乡当起了农民。1973年秋天,他被生产队长推荐参加了户县文化馆在占东村举办的农民画培训班。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户县农民画,当时已经有不错的社会反响。“去培训班的前一夜,我激动得整夜没合眼。”张青义回忆说,从小喜爱的绘画的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刻苦自然不在话下,即使在劳动中,他也会随身携带速写本,劳动之余就拿起画笔。

  画笔就这样改变了他的人生路。1975年,他创作的作品《大队奶牛场》参加陕西省美展。1977至1985年,他被选派参加余下镇电影放映工作,期间创作了大量幻灯作品,并在省市获奖。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张青义已结婚有了孩子,父母因年纪大基本失去劳动力,两个弟弟还在念书,他既要耕种十亩左右的责任田,又要放映电影,即使压力再大,他也坚持创作农民画。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弟弟们也已成家立业,他才有了充裕的时间进行创作。那时,为了撷取创作素材,他身背画夹,走遍户县各个角落。进入新世纪,他又主动学习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等,画作也多次获得国家级大赛奖项。

  从农民到知名农民画家,张青义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咱是农民,没上过美术专业学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沾的是农民画这棵大树的光,我们都是在农民画的大树下歇阴凉。咱没有工资,就要以文养文,靠手中的画笔致富。”张青义说,一方面,他的作品可以参加全国展览,在各级报纸杂志上发表;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后,他的作品不断走向市场,可以给西安的各个旅游景点供画;此外,他的农民画庄也有不错的收入。“农民画作者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由穷变富,这是为农民画增光,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绘出农村新面貌

  张青义只是户县农民画家的代表之一,在鄠邑区农民画展览馆(原户县农民画展览馆),还可以看到很多像张青义这样的农民画家的作品。

  鄠邑区农民画展览馆距离西安城区不过十几分钟车程,在这里,可以看到户县农民画从诞生到发展的历史脉络。馆长王文吉告诉记者,户县农民画始于1958年,是我国发源最早、发展过程最为完整的农民画。2008年及2014年,原文化部先后两次命名户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农民画)”。

  “每年农闲时间,这里都会举办农民画创作培训班,提升农民的创作水平。从2004年开始,还在画乡幼儿园、光明小学、电厂幼儿园等地设立农民画培训基地,普及农民画知识。”王文吉说,截至目前,当地参与农民画创作的作者多达2300余人,累计创作作品10万余件;现有骨干作者200多人,4人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80余人加入陕西省美协,100多人成为市以上专业协会会员;现有个人画庄、工作室及个体经营户50余家。其中户县农民画作品1200余件在国内外获奖,600余件被国家和地方美术馆收藏,2500余件在国内外报纸杂志发表,6幅被国家邮电部设计为邮票在全国发行;9000余件在美、英、法、德、日等68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数万件被国际友人和国外博物馆收藏。30余位农民画家先后40余次出国访问、办展、讲学;88个国家和地区的10余万名国际友人和海外侨胞到户县农民画展览馆参观访问。

  上世纪70年代,户县农民画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了每村都有农民画家的良好局面。1976年,作为全国最早一个专门收藏和展览农民画的县级展览馆和博物馆,户县农民画展览馆建成。改革开放之后,户县农民画逐渐走向市场,并进行产业化运营。上世纪80年代发生在户县农民画展览馆的一幕让王文吉难忘:数十位前来参观的外宾,排着长队等候购买农民画。

  “一大批农民画家靠卖画维持生活,这也很好地保留了创作队伍。”王文吉告诉记者,2009年,“户县农民画”成为注册商标。为了推动农民画产业发展,全区扶持建立了22个农民画庄、11个农民画工作室,以张青义等为代表的农民画家成为农民画个体经营户,初步踏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真正靠农民画致富的还是少数,80%的作者是将画画当成业余爱好,农闲时画画,有机会参加一些展览。”在王文吉看来,相比于致富,农民画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上的作用更加明显,也更为重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推荐 换一换